赵依芳
创业经历
从小巷子里走出来的影视公司
下海前的赵依芳已官至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这个恢复高考后第一届浙江传媒学院的新闻系毕业生,选择从体制内主动“下海”,收拾了几件换洗衣裳便来到杭州,创办影视公司。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影视业较发达的北京、广东、浙江等地的电视台周边,已经潜伏了一批专为电视台制作节目的民营影视公司。因为电视剧投资相对较大,制作和回收周期又比较长,电视台将其交给专业的制作单位去拍,可以大大降低电视台的成本和支出,而且电视剧的审查和管理也相对容易。
赵依芳虽然已不再是东阳市广电局副局长,但她在体制内日积月累的人脉等各种资源还在。“原来的同事、朋友也都还在原来的岗位上工作,所以很多政策法规何时制定、出台什么文件,我们比其他人更敏锐。”
就这样,赵依芳在商海与体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
1995年,一部投资几百万的14集电视剧《子夜》,在位于浙江电视台西边一条小巷子里名为“华新影视”的“小作坊”中惊蛰而出。这是赵依芳筹拍的第一部电视剧。
到了1997年,华新影视改制,明确了浙江广厦股份有限公司等投资股东的产权,开始自主经营。在与广厦连续合作了约5年时间后,2002年9月,赵依芳以1080万元拿回了广厦保有的华新影视的全部股权。
2009年4月,华策影视变更为股份制有限公司,并投资控股浙江金球影业有限公司、浙江金溪影视有限公司、杭州大策广告有限公司。
而2010年10月的上市,让华策穿上资本的“舞鞋”,翩翩起舞。80倍的市盈率、100万一集的片酬、300万一集的版权,在以前都是不敢想象的天文数字,而今,这已经成了基准价。
打开投资窗口,有冲击更有机遇
投资窗口打开了,但真正如何推进浙江文化产业前进,这不仅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投资者的实力、资源,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空间。
赵依芳就嗅到了繁荣背后影视剧行业的怪相。行业大热,投资影视的成本也水涨船高,迅速催高了参与者的收入,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演员的片酬。赵依芳对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原来片酬只有三万元一集的某女演员,在演了某部电视剧之后对外报价已经变成100万。“现在是每拍完一部戏,片酬自动会往上涨,没有一个演员认为自己不值这么多钱。但那样幕后制作人员心理又不平衡,就不能静下心来拍戏了。”
政策利好,文化产业投资的确到了一哄而上的境地。但大量新公司创立的同时,危机与泡沫也同时显露:“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复杂,大量热钱涌进来,让这个产业有点过热。”赵依芳感叹。
同时,上市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以中国国内第一家上市的民营影视企业——华谊兄弟为例,其股价在上市伊始一飞冲天。但在诸多明星接连出走、公司解禁股频遭股东减持的多重冲击之下,不仅股价犹如过山车般,也让业界对上市打上一个问号。
冲击面前,赵依芳努力不让头脑发热:“冲击是对大家的,你脑子清楚了,冲击对你就是机遇。”所以今年,她不打算“跑量”,“不能有钱给你你就花,还是得静下心来,把剧做精致了。”
获得荣誉
2017年4月5日,赵依芳获得代表全球行业高度的MIPTV“荣誉勋章”。
2018年5月,2018新财富500富人榜发布,赵依芳/傅梅城以85.2亿元排名第354。
2020年5月,2020中国最具影响力30位商界女性·年度人物榜单发布,赵依芳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