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线女
人物简介
红线女,广东开平人,著名粤剧艺术大师,粤剧红派表演艺术创始人。现任广州市红线女艺术中心主任、广东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曾六次
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红线女从艺七十多年来,曾主演数十部脍炙人口的粤剧和近百部电影,塑造了一系列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女性艺术形象,她所创造的红腔和红派表演艺术代表着粤剧旦角艺术的最高成就,享誉海内外。
红线女历年来获得过许多国际、国内重大艺术奖项:1957年以一曲《昭君出塞》荣获第六届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古典歌曲比赛一等奖;1985年荣获联合国亚洲表演艺术协会授予的“杰出艺人奖”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授予的“表演艺术奖”;2001年荣获美国纽约文化事务部、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纽约美华艺术协会联合颁发的“粤剧艺术终身成就奖”;2002年荣获广东省政府颁发的唯一“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同年荣获国务院文化部颁发的首届“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戏剧界仅有三人(红线女、袁世海、王金璐)获此殊荣;2005年获香港浸会大学颁发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06年被广东省委授予“三有一好”优秀党员称号。
红线女创立了红派艺术,但她并没有就此止步。几十年来,她提倡继承传统,革新创作,排演现代戏,培养新人。红线女在艺术事业上:永不言休,永远追求!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收藏的红线女档案资料包括《红线女从艺纪事》、《论红线女舞台艺术》、《红线女速写》、《南天一抹嫣红》、《红豆英彩》等记录红线女艺术人生的各类书籍;声像档案有其早年主演的粤剧电影《搜书院》、《关汉卿》,纪录片《红线女艺术之路》,粤剧经典唱段《红线女粤剧经典》等光盘。以下为部分馆藏档案资料。
从艺经历
成名
1924年12月27日出生于广州西关一户殷实的药材商人家庭,祖籍
会“八和会馆”的会首;外祖父声架南(谭杰南)是著名粤剧武生;舅父靓少佳是一些省港大班的正印小武,享有盛名;舅母何芙莲也是著名花旦。开平水口镇泮村。她的家族和粤剧有很深的渊源,堂伯父曾是粤剧行
1940年,红线女随何芙莲临时搭班于靓少凤的金星剧团演出。靓少凤喜欢红线女聪明听话,勤奋好学,有空便对她悉心教导,尤其在用气发声功法和行腔叶字技巧方面,红线女受益良多,为她打下良好的唱功基础起了很大的作用,靓少凤还认为红线女当时用“小燕红”的艺名不好,建议改为“红线女”。
1941年在上海演出,红线女当上了第三花旦。是年年底,日军占领九龙和香港,红线女住在师父家中练功,帮做家务,还替师父摆地摊卖衣服。
1942年,参加马师曾剧团在两广内地演出,得马师曾悉力教导和重用,改用红线女艺名,逐渐成名。15岁掌花旦正印,声名渐著。其后不停到抗战后方巡演,多演马派剧目,如《苦凤莺怜》、《斗气姑爷》、《软皮蛇招郡马》等。1943年,她在肇庆演出,在内地第一次用“红线女”这个艺名。
1944年,与马师曾结婚。抗战胜利后定居香港,成为影剧两栖演员,拍影片80多部。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香港学习京剧三年,后得何贤赞助成立“真、善、美粤剧团”,先后与马师曾、薛觉先合演《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剧。
1945年后,演出范围扩大到香港、澳门、越南、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一带,成为首屈一指的“花旦王”。曾在香港组织“真善美”剧团,并参加拍摄《家》、《春》、《秋》等多部影片。1946年在香港连续一个月每天不停演出粤剧戏目《我为卿狂》轰动全港,次年以《我为卿狂》为题材拍摄了第一部电影。
建国后
20世纪50年代初组建红星粤剧团,与马师曾领衔到广州演出现代戏《珠江泪》。
1952年演出《一代天骄》、《王昭君》,并且尝试改编《蝴蝶夫人》和莎士比亚剧作为粤剧。
1955年从香港回穗参加广东省粤剧团,代表作有《搜书院》、《昭君出塞》、《关汉卿》和《山乡风云》等。
1957年凭《卖荔技》获世界青年联欢节东方歌曲竞赛金质奖章。同年正式以个人身份加入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期间拜京剧大师梅兰芳为师;请程砚秋设计身段、水袖;请俞振飞指点《桂芝告状》;请周小燕改进《思凡》的唱腔;并且研究将朱传茗、郭兰英、王昆等唱腔技巧融入粤剧发声,在传统旦角的基础上,融入京腔、昆腔及西洋美声技法,创造出著名的粤剧唱腔“红腔”,使粤剧旦角唱腔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文化大革命期间,红线女一家受到迫害,被逼离开艺术行业,到广州街道打扫,并且多次被“造反派”剃“阴阳头”。1967年被下放到广东英德茶场劳动。
1980年,红线女与秦中英合作改写《王昭君》,扭转悲剧情节成为《昭君公主》,与陈笑风等人合演。
1984年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粤剧戏曲小调的独唱音乐会,这是其文革后首次登台演出。
1988年国庆前夕,红线女率广州粤剧团到北京举行“红线女专场”。
1998年,由广州市委、市政府投资兴建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组成,举行了落成典礼暨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大会。几年来,在红线女的亲自策划、领导和参与下,“中心”先后录制了《红线女艺术之路》电视艺术片和《红线女音像艺术大观》等一批音像制品,拍摄了粤剧动画电影片《刁蛮公主戆驸马》,编辑出版了《论红线女舞台艺术》评论集和不定期学术刊物《红线女艺术研究》,举办了“爱心助学”义演等活动。
晚年
1994年在北京主演《白燕迎春》。并创办了红豆粤剧团,培养粤剧接班人。晚年红线女致力培养粤剧新人,她领导“小红豆”剧团,对粤剧艺术继续贡献力量。
活动年表
1985年春节联欢晚会演唱粤剧《花市》
1989年10月12日,农历己巳年九月十三日: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揭晓
中国唱片总公司为庆祝中国唱片出版事业40周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共设2个奖项,88个单位和个人获奖。
获奖的戏曲曲艺类演员
梅兰芳、裘盛戎、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张君秋、李世济、童芷苓、方荣翔、李维康、俞振飞、新凤霞、常香玉、郎咸芬、红线女、姚璇秋、丁果仙、袁雪芬、徐玉兰、王文娟、范瑞娟、傅全香、丁是娥、陈书舫、竞华、筱文艳、严凤英、侯宝林、马季、高元钧、骆玉笙、蒋月泉
1995年1月31日,农历乙亥年正月初一日:1995年文化部春节电视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演出节目:广东粤剧《荔枝颂》(红线女演唱,广东南方歌舞团舞蹈)
2005年5月26日,农历乙酉年四月十九日: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成立
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成立。佛山是粤剧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佛山电视台琼花艺术剧院是佛山市委、市政府为传承粤剧文化、振兴佛山粤剧、打造佛山城市文化品牌而成立的。
成立庆典晚会于晚上在佛山市体育馆举行。京剧艺术家梅葆玖登台献艺,演出著名梅派剧目《贵妃醉酒》片段。粤剧大师红线女也出席庆典晚会。
2005年10月31日,农历乙酉年九月廿九日:“中华之声——2005年名家名曲广东演唱会”第一场在广州中山纪念堂举行。演唱会邀请京剧、粤剧等8大戏种的名家同台演出。演出节目粤剧《昭君出塞》(8分钟)(清唱)(红线女)
2005年11月8日,农历乙酉年十月初七日: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粤剧名伶、国家级艺人红线女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以表扬其斐然的艺术成就。这是在浸大举行的第四十六届毕业及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典礼上颁授的,典礼由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暨浸大监督曾荫权主持。
2005年12月18日,农历乙酉年十一月十八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十五周年志庆暨马红艺术流派经典剧目展演举办
为了继承、弘扬和发展优秀流派艺术,建设一流的粤剧艺术表演团体,12月18日至12月20日“广州红豆粤剧团十五周年志庆暨马红艺术流派经典剧目展演”盛大文艺活动在南方剧院举办。
本次演出汇集了粤剧界倪惠英、欧凯明、曾慧、梁耀安、姚志强、卜灿荣、苏春梅、张雄平、杨小秋、叶蓓等多名粤剧演员和演奏员,其中上演的经典剧目《搜书院》、《关汉卿》已经多年未在广州舞台露面。
本次庆典展演期间还举办一系列活动,包括修改原有的马红流派剧目《苦凤莺怜》、《刁蛮公主戆驸马》在广州周边地区演出;邀请中央电视台戏曲栏目录制马红代表剧目;重点组织《苦凤莺怜》的剧本修改和重排,为红豆团的丑生张雄平申报中国戏剧梅花奖;请红线女老师及著名演员谈艺术与人生。
2006年4月8日,农历丙戌年三月十一日:研艺粤剧音乐社举行“研艺爱心夜”义演
研艺粤剧音乐社在吉隆坡市政厅视听中心举行“研艺爱心夜”两晚义演。红线女为演出站台。研艺粤剧音乐社的两晚义演受惠单位包括马来西亚临终关怀协会、爱心善终协会、慈爱福利中心及佛教慈济功德会。
2006年8月20日,农历丙戌年七月廿七日,晚:陈晓明粤剧表演艺术感恩演出专场举行
由广东粤剧院主办、广州市振兴粤剧基金会和广东八和会馆协办、广东粤剧院二团承办的“陈晓明粤剧表演艺术感恩演出专场”在南方剧院开场。阔别舞台20余载的陈晓明重新为戏迷演绎了代表作《搜书院》、《春郎削发》、《红梅记》、《红楼梦》等折子戏。广东粤剧界新人麦玉清、曾小敏等与其搭档表演。
20多年前离开了粤剧舞台后,陈晓明曾从事饮食行业的经营。他表示,虽然离开了粤剧,但心里依然眷恋着它,现在能重新站在粤剧舞台上,陈晓明显得有些激动:“我要多谢黎子流老市长,没有他的支持演出就搞不成了!”而谈到举办这场演出的目的,陈晓明解释道:一是为了筹款,帮助旧戏班老人解决困难;二是为了纪念他的恩师陈笑风和小结一下自己的艺术人生。
当晚,除了数百位戏迷热情捧场外,从小就相识的香港著名艺人卢海鹏也专程赶来观看了现场演出。而一直以来给予陈晓明帮助的粤剧前辈红线女还到后台给予正在化妆的陈晓明以指导。
2006年9月6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十四日:红线女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庆贺活动举行
红线女艺术中心举行成立10周年庆贺活动“知遇之恩,知音之情”。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发来贺辞:美在人间;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为此次粤剧界盛会开腔献唱;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代表广州市委、市政府赠送了一幅红线女肖像画的纪念品;全国人大华侨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原广东省长卢瑞华,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尚长荣等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2006年9月13日,农历丙戌年闰七月廿一日:南沙粤韵情——名家粤剧粤曲欣赏会暨专题研讨会举行
9月13日及9月14日,广东及港澳粤剧界的上百位知名人士齐聚南沙,参加“南沙粤韵情——名家粤剧粤曲欣赏会暨专题研讨会”。欣赏会上,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登台演唱粤曲《西楼恨》。原广州市长黎子流,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罗家宝、倪惠英、陈小汉、小神鹰等都有精彩表演。次日,年近八旬的粤剧大师红线女特意赶来参加研讨会,与会专家就粤剧发展中所面临的如何融入时代、如何提高艺术水平、如何改革创新等问题展开了讨论。
2006年9月28日,农历丙戌年八月初七日,上午: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成立仪式暨中秋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成立仪式暨中秋茶话会在广州举行。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出席并讲话。
陈绍基指出,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成立以来,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的号召,以“繁荣”为宗旨,在“繁荣”上下功夫。这次成立“老艺术家之家”是今年计划开展的8项任务之一,目的就是为老艺术家们提供一个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发挥余热的平台。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基金会董事长戴德丰,广东省政协秘书长、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杨懂,以及广东省、广州市文化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以及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艺术家共130多人参加了活动。
2006年11月26日,农历丙戌年十月初六日:2006年粤港澳“粤剧日”举行
2006年粤港澳“粤剧日”举行。
在广州,推广活动共组织了来自全市30多个私伙局及剧团近1000名演员在20多个演出点参加演出,活动将覆盖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区的大街小巷。在主会场英雄广场,红线女以及倪惠英、郭凤女、梁耀安、曾慧、黎骏声等出席。红线女为启动仪式致词,而倪惠英、郭凤女等则会现场献演名剧选段,专业剧团还表演经典折子戏。此外,英雄广场四周还有设12个粤剧展示棚,展示粤剧戏服、道具、脸谱等,还有现场演示扎狮子头等。人民公园、海印欢乐广场等分会场也有各自的主题。而当晚在越秀区文化中心小剧场还有香港剧团的演出。
在香港,自中午12时半至下午5时半,在香港文化中心举行各项精彩免费节目,包括飘色巡游、舞蹈表演、粤剧演出、粤剧戏服穿戴、名伶签名会、游戏摊位、展览等。除文化中心外,全港各区也同时举行响应粤剧日节目,计有粤剧、粤曲演唱会、展览、电影放映等。八和会馆于同日下午1时30分,在高山剧场剧院演出“古腔粤曲演唱会”。
2007年1月14日,农历丙戌年十一月廿六日,晚:“走进新农村”——广州市艺术院团新春送戏下乡演出活动闭幕
历时10天的“走进新农村”——广州市艺术院团新春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在增城市文化广场以一场粤剧晚会落下帷幕。
在粤剧晚会中,广州粤剧团团长、当家花旦倪惠英为了让村民和农民工兄弟看到好戏,打破剧团的界限,和广州红豆粤剧团的著名粤剧演员欧凯明合作,联合演出了一段粤剧经典对唱《十绣香囊》;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老师,听说剧团要去农村演出,亲自打电话到市文化局要求参加演出,红老师说:“我是人民的艺术家,一定要为人民演出。”当天晚上,红线女老师站在了增城人民的面前,显得很是振奋,她用悦耳动听的“红腔”表演了两首粤曲《珠江礼赞》、《荔枝颂》,掀起了晚会的最高潮。
2007年2月8日,农历丙戌年十二月廿一日,上午: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2007迎春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在广州举行迎春茶话会。广东省政协主席、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常委、基金会理事长戴德丰,广东省政协秘书长、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杨懂出席了活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等130多人参加了茶话会。
2007年4月11日,农历丁亥年二月廿四日,上午: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召开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在广东省政协机关召开。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作了讲话,广东省委常委、广东省政协副主席梁国聚等出席了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基金会理事会成员增补名单,聘任红线女女士为荣誉理事长,陈笑风先生为名誉副理事长。
2007年8月22日,农历丁亥年七月初十日,晚:澳门永乐戏院2007年8月22日演出
本日澳门永乐戏院由珠海粤剧团演出现代粤剧《山乡风云》。这是“2007年澳门街坊节”系列活动安排之一。当晚演出由红线女任艺术总监,珠海粤剧团团长、红线女的入室弟子琼霞担任主演。
2007年11月1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初十日: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成立
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在顺德成立。
陈绍基、欧广源、黎子流、卢汉超、红线女担任该会荣誉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梁志成担任首任主席,顺德戏剧曲艺家协会主席廖宇光担任执行主席。
当晚,位于北滘的顺德花博园曲艺群英荟萃,包括有来自新加坡、英国、泰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士、越南、巴西和广东省内各地粤剧曲艺社等海内外1500多名粤剧社团代表,他们在花博园一展歌喉,为佛山市粤剧曲艺促进会的成立表演助兴。
2007年11月28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十九日:广州红豆粤剧团2007年进京展演第一场
由红线女担任艺术总监的“广州红豆粤剧团进京展演”活动本日在中国戏曲学院剧场演出。
演出剧目现代粤剧《刑场上的婚礼》(欧凯明)
2007年1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月二十日:广州红豆粤剧团2007年进京展演第二场
由红线女担任艺术总监的“广州红豆粤剧团进京展演”活动本日在中国戏曲学院剧场演出。
演出剧目《关汉卿》(欧凯明)
2007年12月1日,农历丁亥年十月廿二日:2007年广东省粤剧大汇演举行
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联、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共同主办的“2007年广东省粤剧大汇演”于12月1日至12月15日举行。
开幕式在广州南方剧院举行,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等出席。
主办方共选出最能代表广东粤剧表演艺术水准的26个剧团27个优秀剧目参演。参演剧目都是2001年以来创作或发掘整理、已公开上演的剧目,其中新创剧目约占三分之一,包括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粤剧剧本征集活动的获奖作品。
这次大汇演分别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四个演区演出,其中有部分剧目在各个演区的文化广场免费演出。汇演期间,组织专家小组和观众评议小组进行评议,评出“优秀剧目奖”、和“组织奖”若干名,为全省各级粤剧团体提供一个互相学习,共同交流,共创艺术精品的大舞台,推动粤剧艺术的发展和繁荣。
2007年12月28日,农历丁亥年十一月十九日:粤剧电视艺术片《红线女心路之桥》首发
粤剧电视艺术片《红线女心路之桥》举行首发式。该片以一个“桥”字生动地概括和展示了红线女的精彩艺术人生和名曲名段,并通过粤剧事业这座不朽的艺术桥梁,使她的一生和党、和祖国、和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和她所深深热爱、也深深热爱她的这块土地融会结合的整个历程。
2008年1月29日,农历丁亥年十二月廿二日: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2008年迎春茶话会举行
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老艺术家之家在广州举行2008年迎春茶话会。粤剧老艺术家欢聚一堂,共迎新春佳节。出席活动的有广东省政协主席、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陈绍基,广东省政协秘书长杨懂,全国政协委员、基金会理事长戴德丰,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罗品超、罗家宝、陈小汉、陈笑风,著名粤剧编剧家秦中英以及来自广州、深圳、佛山、湛江、茂名等地的老艺术家共130多人。
陈绍基在会上说,现在粤剧发展形势越来越好,演出市场活跃,一批中青年演员崭露头角。最根本的一条是粤剧界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同时也得益于广大老艺术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新的一年,广东省繁荣粤剧基金会将继续服务粤剧,为广东文化建设多作贡献。
获奖经历
1957年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上演唱《昭君出塞》、《荔枝颂》,获东方古典歌曲比赛金质奖章;
1985年获美国亚洲协会和联合国交响乐协会分别颁发的“杰出艺人奖”和“太阳和平奖”;
1990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通令嘉奖;1992年当选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分会主席;
2001年6月15日,红线女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接受“2001年度最杰出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这是由美国纽约州文化事务部设立的,每年向在艺术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亚洲艺术家颁奖;
2001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文化部首届“造型和表演艺术创造研究成就奖”,2002年1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红线女“粤剧艺术杰出贡献奖”。
人物轶事
写纸条劝邓小平不要吸烟
红线女是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四、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4年8月,在广州市文化局召开的邓小平理论与广州文化建设座谈会上,红线女曾向大家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是一次全国“两会”上,坐在较前位置的全国人大代表红线女看到面前主席台上邓小平正在抽烟。“我知道抽烟对人的健康非常不好。”红线女当时就挺担心。旁边一位人大代表问她:“你敢不敢劝小平同志不要吸烟?”红线女认真起来,“这有什么不敢的?”经过考虑,红线女决定把劝告写在纸条上,然后托人转给邓小平。上面写的是劝告小平同志不要吸烟以免影响身体健康的话。很快,红线女看到邓小平看著纸条,微笑著把手里的香烟在烟灰缸里掐灭了……
张学友向其学戏
香港歌星张学友自曝20年前曾跟红线女学过唱戏。
与刘德华是“忘年交”
2013年10月,刘德华在广州一连开了四场演唱会,红线女本人是他的“粉丝”并捧场来到首场看表演,还特地跑到后台与他聊天合影。
红线女介绍,差不多30年前她就初识刘德华了。虽然与刘德华见面次数不多,但他是红线女在圈内结识的为数不多的好友之一。10月16日晚,演唱会举办,刘德华专程邀请红线女前来观看,并以主办方留给他的包厢来招呼这位老朋友。当晚,刘德华一曲《我是中国人》让红线女备受感动,她竖起大拇指,“这首歌让我感觉华仔为人正派,富有爱国心,广州应该多几个像他这样的人。”一直对红线女很尊重的刘德华,当时还请红线女到他下榻的酒店共餐。
人物逝世
2013年12月8日晚8时40分,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广州某医院病逝,享年89岁。
追悼活动
送别仪式
2013年12月17日上午10时,广州市殡仪馆白云厅内,雪白的花圈簇拥成一道道花墙,红线女安卧在鲜花丛中。一张彩色遗照置于厅内正中间,彩照两边的挽联写着:她的生命属于艺术,她的艺术属于人民。三千余人冒着寒风冷雨赶来送红线女最后一程,在红线女的名曲曲声中,瞻仰遗容。愿女姐,一路走好!
党和国家领导人送来花圈
红线女逝世后,党和国家领导人表示深切哀悼,对其家属表示慰问。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送来花圈;发来唁电、唁函和送花圈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老领导还有:胡锦涛、刘延东、刘奇葆、汪洋、赵乐际、胡春华、朱镕基、温家宝、李岚清、李长春、何厚铧、陈至立、叶选平、孙家正、齐心大姐等。
朱小丹等省市领导前来送别
遗体告别仪式由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主持,红线女之子马鼎盛代表亲属致悼词,朱小丹、黄华华、高祀仁、林雄、庹震、万庆良、雷于蓝、梁伟发、陈建华、张桂芳、苏志佳、方旋等省、市领导和老同志前来送别红线女。他们在红线女生前演唱的《荔枝颂》曲声中缓步来到红线女的遗体前肃立默哀,向红线女的遗体三鞠躬,并与亲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
前来送别红线女的还有广东省、广州市有关部门负责人,红线女老师生前好友、同事和文艺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及自发前来的大批戏迷,总计三千余人到场送别。
刘德华牵朱丽倩出席红线女丧礼
刘德华与太太朱丽倩一直低调,鲜有公开露面,但昨日为送别他们敬重的一代粤剧名伶红线女,专程结伴前往广州出席丧礼。
遗体安葬
红线女遗体随即在广州火化,并于2013年12月17日下午安葬在广州银河公墓,安葬之时恰逢广州雨后初晴。
影响深远
2013年12月,新华网发表题为《红线女粤剧流派是中华文明和岭南文化不朽丰碑》的文章,文章指出,红线女是粤剧艺术的一代宗师,红线女开创了迄今为止中国粤剧史上花旦行当中影响最大的唱腔流派之一 —红派艺术,为岭南粤剧艺术乃至中华文明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如果将“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潮之始对应理解为现代粤剧史开端的话,那么,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花旦行当发展进程中则具有初创和里程碑意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1-2]
红线女 (15张)
署名文章指出,红派艺术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座高峰:[3-4]
第一座高峰,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红腔风格的形成。其中,1951年,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一代天骄》,在剧中以动作、表情来丰富唱音,香港媒体出现了“女腔”一词,红腔自此确立,风靡海内外。这个时期,红线女在香港演出了《一代天骄》、《昭君出塞》、《苦凤驾怜》、《蝴蝶夫人》、《清宫恨史》等代表剧目,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融入京腔、昆腔演唱艺术和西洋美声技法,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甜、脆、圆、润、娇、水”的红腔风格,把粤剧花旦唱腔发展到了崭新的阶段。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凌所说的:“音质优美,基础深厚稳实,音色清脆秀丽,富有变化,高、中,低音区的声音统一、匀称,既有嘹亮的歌喉,音域特别宽阔,又柔美而有力度。”
红线女
第二座高峰,出现在1955年至文化大革命前,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实现了重大突破,唱腔进一步发展,最终完成了红派艺术的创造。1955年,红线女从香港回到广州,在广东粤剧团(今广东粤剧院的前身)工作,对自己的唱腔和舞台艺术作进一步锤炼。这个时期,在唱腔上,吸收了京剧名家梅兰芳唱腔、昆剧、话剧、歌剧、西洋歌唱、电影等技巧,唱腔表现力更为丰富。这个时期,红线女的戏路进一步开拓,演出了《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打神》、《山乡风云》、《刘胡兰》等代表剧目,她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的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唱腔为了与人物性格统一,表现出了婉约之中带有悲壮的刚柔相济风格。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戏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又使全部表演合乎戏曲规律,演艺服务于角色的创造,使演出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形象丰满、刻画淋漓尽致。《山乡风云》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第三座高峰,出现在文化大革命后至今,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舞台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唱腔的表现更加细腻,更加融入生活,达到了大气深沉、柔韧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红线女不断创新自己的表演风格和样式,演出了现代剧《白燕迎春》、《西关女人》,历史剧《昭君公主》等,并将“中国古代四大美人”同时搬上舞台,在70多岁高龄之时,将四位妙龄少女的艺术形象演绎的迥然有别、惟妙惟肖。这个时期,红线女还参与编写和自导自演了多部粤剧,并率先探索以交响乐等西方乐器伴奏粤剧。
署名文章还指出,红派艺术的社会意义是深刻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5]
第一,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据考证,粤剧起源于明代中叶,是由北方流入广东的海盐、弋阳、昆山、梆子等唱腔,融汇珠江三角洲当地民间音乐,而形成以梆子、二黄为主腔的剧种。
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西方自由民主思潮推动着中国社会各领域出现了改革,粤剧也从此打破了数百年来一直对外来剧种的依赖,开创并确立了自己的程式、唱腔和舞台艺术,涌现出了如薛觉先、马师曾、白驹荣、千里驹、桂名扬、廖侠怀、白玉堂等一代宗师,现代粤剧史由此开篇。红线女的红派艺术,在现代粤剧艺术花旦行当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初创和里程碑的意义。
红派艺术在唱腔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唱腔为基础,吸收了京剧等其它剧种、以及美声歌唱、电影等的技巧,结合个人的声线条件,融汇创造出了龙头凤尾、跌宕起伏、音域宽广、清脆秀丽、刚柔相济的红腔风格;在舞台艺术上,以粤剧传统花旦舞台功架为基础,吸收了京剧名家程砚秋的身段艺术,并将俞振飞、周小燕、朱传茗等戏剧名家的艺术融为一炉,突破了传统粤剧中单纯表现女性媚美的框架,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妇女形象,戏路极为宽广,不论古代的小家碧玉、宫廷贵人、青楼,还是现代革命女性,都能涤尽铅华,展示出东方女性清香淡雅的气质、高洁端庄的风韵,表现出敢爱敢恨、藐视豪强、正气凛然的性格特征,以及在抗拒苦难或悲剧命运中磨砺出那富于韧性的品格,表演细腻传神。现代剧《山乡风云》,更是在现代剧和传统表演程式的结合上获得了标志性的突破,被认为是粤剧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红线女意识到,用粤剧来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表演程式,必须服从于剧情内容、服从于人物身份和性格,她大胆改革,突破了当时演现代剧要么生搬硬套传统表演形式、要么象话剧那样纯自然生活化的表演,《山乡风云》既没有生搬硬套传统行当的一招一式,但全部表演都合乎戏曲规律,这样演出就更贴近生活、真实自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更加丰满、人物性格的刻画更加淋漓尽致。其中,红线女饰演的红军女连长刘琴,同时又是乔装深入敌人巢穴的一名女教师。以红军女连长形象出现时,吸收了小武的身段,飒爽中带凝重,轻而不浮、猛而不燥,节奏分明,深得其妙,既符合红军部队的实际操作,又符合戏曲表演程式。对月抒怀及与敌人正面斗争的情节,用的则是小生身段,温文典雅,但既然是红军干部,故演来潇洒轻盈而不飘滑。刘琴既现英风、又潜文质,使她后来乔装教师,有了内在的依据。红线女的红派艺术,是经过多年的长期舞台实践千锤百炼而形成的,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首首名曲皆脍炙人口、海内外广为传唱。粤剧也因此而被周恩来誉为“南国红豆”。
红线女
第二、思想内容与时俱进。红线女名剧名曲的思想内容永远是引领着时代前进步伐、折射出时代光辉的!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与时俱进,饰演过《昭君出塞》、《关汉卿》、《搜书院》、《李香君》、《山乡风云》、《白燕迎春》等众多代表剧目,她担当正印花旦角色,剧中塑造的王昭君、朱帘秀、翠莲、李香君、刘琴、沈洁等人物,感情充沛、形象丰满,性格突出、深入人心,这些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类妇女的艺术典型,无不折射出为追求自由、民主、正义和妇女解放,而百折不挠的抗争精神,这种主题思想与当时中国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汇流,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和启发意义。其参演的《荔枝颂》,更是将地方特色文化与时代主旋律巧妙融合到了极致,众所周知,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瑰宝,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红”,寓意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如火如荼,作品既体现地方文化典型性,又与时代主旋律完美契合,故而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珠江礼赞》则是热情讴歌了站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上的广东在先行先试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触发人们心声共鸣。
第三、唱腔流派影响深远。艺术技巧推陈出新、思想内容与时俱进,是红派艺术影响深远的先决条件。而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在海内外演出粤剧数量多达近百部,这在粤剧史上也是罕见的。红线女艺术中心的成立,对弘扬粤剧文化和红派艺术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红线女老师热心培养粤剧后人,当今许多著名粤剧演员,甚至连民间粤剧社团、私伙局,唱腔和表演都以红派艺术为典范。红派艺术可谓传遍万户千家、影响甚大、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