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晓清
个人履历
1965年,陶晓清开始主持中广节目《中广热门音乐》,于节目中介绍当时的西洋流行音乐。当时台湾音乐界,以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与怀念故土的乡愁民谣为主轴。陶晓清的节目,引进新颖的西方流行歌曲,为广大青少年所青睐,一时蔚为风潮。
1971年,台湾退出联合国;
1975年,台湾国际地位慢慢降低,而青少年们仍沉浸在西式文化之中,在音乐这块领域亦是如此。“旧上海”式风花雪月的歌曲,与日本及西洋的翻译歌曲,仍是当时主流。而在这种氛围之下,创作属于“台湾人的歌曲”,这种想法慢慢开始萌芽。
1975年,陶晓清在中广开辟了《热门音乐》节目,其中另辟一个“中西民歌”时段,介绍由台湾青年学子自行创作的歌谣。这些实验性的歌曲,得到了听众的回响喜爱,要求延长播出时间与次数。1975年,杨弦的“现代民谣创作演唱会”,有如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拉开了民歌运动的序幕。
1976年,在李双泽的高呼之下,“唱自己的歌”成为了国民运动,各种台湾歌谣的创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此时,陶晓清以电台广播人的身份,联合了广播界与艺文界人士,召开“中国现代民歌”演唱会,包含了胡德夫、杨弦、杨祖珺、吴楚楚等民歌运动健将。陶晓清并策划了“第一届中国现代民歌之夜”演唱会,与《我们的歌》专辑出版。民歌运动,由陶晓清催生主导,成为1970年代中期后,台湾音乐界齐头并进的方向。
成就及荣誉
陶晓清与中国现代民歌的崛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陶氏对中国现代民歌抱持着“歌词不需翻译,清晰明白,使人一看就懂”、“能代表现代中国的创作”,这样的观念,使陶晓清与传统学院派出身的音乐人士屡起歧异。由余光中提出、陶晓清所引用的“宽大为怀”相比,旧学院派遵循严谨精细的传统,对现代民歌的定义和创作,并不视为与中国民歌同类,常攻击现代民歌一派。对此,陶晓清明白,为了使中国现代民歌运动,能够更枝开叶蔓的广布,需要传统学院派的支持。然而几次的座谈会下来,对于“中国”、“现代”、“民歌”的名词意含,双方仍无法取得共识。在正名无法解决之际,对“中国现代民歌”背后正当性的疑虑也日渐增多。慢慢地,“中国现代民歌”融入了继之兴起的“校园歌曲”;对故土的感怀,转成游子远赴他方的乡愁,与对生命的热忱。校园学子这样一个广大的族群,投入了对歌曲的创作,使得“校园歌曲”与流兴音乐间的差异逐渐消失。有有鉴于此,陶晓清奔走筹备,成立了一个音乐组织——“民风乐府”,想借由流行歌曲的风潮,再次带动“中国现代民歌”的兴起。然而市场机制已不再支持非流行的歌曲,加上民风乐府是非营利的组织,不会完全偏倾市场导向,是以这个组织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回响。
即便没有完全达成目的,陶晓清仍在民歌运动的二十年间引领风骚。江山代有才人出,接续民歌运动的罗大佑等人,在舞台上耀眼发光,此时陶晓清已慢慢淡出台前。1988年,陶晓清的《中广青春网》,成为台湾第一个以青少年为主要族群的音乐频道。1992年,陶晓清自中广退休,结束广播人生涯,并赴加拿大进修心理成长方面的课程。1993年,创办了“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为音乐创作人交流的平台,并担任第一届与第二届理事长。2000年,获颁金曲奖的特殊贡献奖。
社会评价
“台湾民歌之母”陶晓清,虽不再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广播人,她在音乐方面的贡献,与这些年来的经验,将由其子马世芳承继,继续为台湾音乐界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