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地理学 - 李维扬
李维扬

李维扬

李惟杨(1683-1756)字修光,号崧台,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本籍阳春岗美隆岗人。武榜眼出身的李维杨於1738年(乾隆3年)以总兵身份降级奉旨接替顾元亮,於台湾地区担任澎湖水师协副将。而隶属台湾镇之下的此官职职等为正二品,是台湾清治时期的这阶段,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并统帅两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翌年因老病休致回籍。
展开

简介

前任:

顾元亮 澎湖水师协副将

1738年上任 继任:

高地 (清)

李惟杨年轻时出落得气度不凡。春夏两季坚持以读书为重,秋冬时节到野外练习武术和射猎,文武兼学并学有所成。康熙五十年参加省乡试,武科考取第一名,录取为解元;五十一年在京都参加会试得九十一名,登武科进士;殿试为一甲第二名,点为武榜眼,后被皇帝安排为殿侍卫,担任狼山游击。在京城任职期间,由于他惕励勤劳,多次受到皇帝嘉奖。

李维扬

雍正初年,李惟扬提升为参将,不久,又升为浙闽督标中军束副将,再升调福建延平城守副将。乾隆初年,改任福建澎湖水师副将,多次迁任广东左、右翼总兵官。

李惟杨膂力过人,智慧超群。民间相传他七用智慧能挽空弓把天空中的鸟惊坠地;嘴含铁丸可使飞鸟中弹;可把一百来斤重的关刀,放在水上永浮不沉。由于有这样的奇异的传说,加上他人品端正,李惟扬每到一个地方,奸宄潜息,刀枪入库,地方上一片升平气象,官民都很尊重他。

李惟杨身历三进皇帝,都受到三朝皇帝的宠爱,史称“惟在于朝,眷遇优隆,足见其为人”。

乾隆十五年(1750),李惟杨告老还乡,回到老家岗美,从此息影江天,专事吟咏,著作有《嵩台集》存世。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卒,终年74岁。

李惟杨故居

李惟杨故居位于阳春市城南20公里的岗美镇隆岗村,从春江公路边村口新牌楼处停下,仰望高大的牌楼,一副长联显现在眼前,联曰:“隆中论文可安邦,仰我先贤重青史;冈前演武能定国,看吾后秀著华章。”落款李孟昱书,李希亮题。小车沿水泥村道前进900米,就是李惟杨故居。故居由祖居出生地、崧台李公祠及荣禄大夫擎柱李公祠三部分组成。故居座落于民居之间,在故居西南处有一口池塘,四周绿树婆娑,景色幽雅。

一位村民说,故居祖屋原为泥砖土房,清咸丰至同治年间,因“客土械斗”,祖居被毁,后重建仍为泥砖房。为纪念李惟杨功绩,其子孙在祖居不远处建李氏公祠,取名崧台李公祠,为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建,坐东北向西南,三间两进,一开天井,占地359平方米,为砖木瓦硬山顶式结构建筑。大门口朝西,为拱楼,绿色琉璃瓦顶,拱楼外墙为朱红色,楼顶上嵌“干城”题额,意为卫国安邦之城,红底楷书黑字。拱楼内侧顶上嵌“武弁”楷书黑字,典雅威严,古朴盎然。过门口为一个方型围塘,东位有一个圆孔门口。前座正门口有一副浅朱红色大木门,门顶有一块花岗岩石匾,上题“崧台李公祠”,为佛青楷书字体,门口两边为泥塑楷书对联:“簪缨绳祖武, 忠孝作孙谋。”门联原为木质对联,后改泥塑。前厅地面原为灰沙土质,1991年重修时改为浅红水泥地面,呈方格型。内墙的青砖洗刷一新。前厅有一扇木屏风,顶上前额横书“钦点”,直书“榜眼及第”,并书“康熙壬辰科,臣李惟扬立”阳刻木匾。屏风后顶上悬挂“进士”阳刻木匾。天井青砖铺设。后座顶上原悬挂一块上书“福”字木匾,为阳刻金字,青黄底色,为清雍正十一年御赐,此木匾现藏阳春市博物馆。后座正厅两边嵌对联:“劲足挽铁胎弓才力之雄,圣旨远方岳武穆;身早抛金锁甲子孙之盛,熙朝又见郭汾阳。”尽头案台上立着两个神祇牌,正中墙上挂着李惟杨与夫人的画像。后座近檐处放着两坐当年李惟杨练武用的练武石,一坐400斤,另一坐300斤,我们观后,赞叹不已。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