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丽君 - 简介
吴丽君 1937年生,广东潮阳棉城人,著名潮剧青衣演员,五朵金花之一,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1952年考入源正潮剧团,开闺门旦行,在首本戏《斩苏三》中饰演苏三;1953年在潮剧首次旧剧目会演中扮演《大难陈三》的黄五娘,初露头角,同年饰演《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祝英台。1954年在《卓文君》中饰卓文君,《辟山救母》中饰三圣母、《游西湖》中饰李慧娘、《李闯王》中饰陈圆圆、《扫窗会》中饰王金真。1956年进入广东省潮剧团,受教于黄玉斗等多位名师,在《槐荫别》中饰七姐,《苏六娘》中饰苏六娘,《恩仇记》中饰卜巧珍,《杨乃武与小白菜》中饰小白菜和杨乃武之姐。1958年调广东潮剧院一团,参加拍摄潮剧艺术影片《苏六娘》,饰演安人一角,同年在韶关演出《陈三五娘》中饰演黄五娘,《王老虎抢亲》中饰王秀英。1959年随广东潮剧院一团到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同年11月随团到柬埔寨访问演出。1961年参加拍摄潮剧艺术影片《荔镜记》,饰演安人一角。1963年在《辞郎洲》中饰演陈璧娘,1964年在《江姐》中饰演江姐(二三场),《妇女代表》中妇女代表(洪妙饰婆婆),《斗书场》中饰王大凤。
1966年调广东潮剧院三团。1969年下放东山湖干校劳动,后安排在汕头花纸厂当工人。1978年回归潮剧队伍。1979年调广东潮剧院一团,在《井边会》中饰李三娘,《庵堂认母》中饰智贞,在《续荔镜记》中饰黄五娘,《赵氏孤儿》中饰庄姬,《飞龙女》中饰孟丽君,《皇帝与村姑》中饰张母,《古琴案》中饰安人,《张春郎削发》中饰皇后。
吴丽君 - 人物事迹
吴丽君是20世纪60年代潮剧“五朵金花”里的一朵,是观众惦念的一位老演员。她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是在摄于1958年的潮剧艺术电影《苏六娘》中的安人和摄于1961年的《荔镜记》中的安人。这两角色都属老旦,吴丽君扮来慈祥宽厚,唱得气韵饱满,尤其是她的《苏六娘》安人的唱腔,传唱最广。但其实老旦并不是吴丽君的行当,她原是开闺旦,在很多戏里,姚璇秋是A角,吴丽君是B角。在《苏六娘》中,吴丽君做的是苏六一角,拍电影那时节,扮安人的谢素贞病了,剧组本拟往戏校找人顶替,但时间来不及了。考虑到扮六的吴丽君与安人搭档戏多,对此角色比较熟悉,容易上手,于是安排吴丽君扮演这一人物。电影出来后,居然口碑不错,反倒她的老本行——闺门旦,因为姚璇秋这座高峰在前,居其后的吴丽君便不容易为人所了。
吴丽君1952年考入源正潮剧团,那年她15岁。说起来,她的从艺还费了不少周折。吴丽君在姐妹中排行最小,母亲酷爱看戏,每次潮剧演出,必买了一张票,携带小女儿去看。小时候的吴丽君看戏时带上书包,准备看完整夜的戏后好上学——戏班是整夜演出的;有时实在熬不下去了,就偎依在母亲的怀里,在丝竹声中入梦。第二天一早,直接去上学。课堂上的话语似是曲文婉转,四壁幻化出一幕幕的戏景……小丽君对潮剧的痴迷促使她在小学毕业后背着家里私自扫考潮剧团。
顺利通过考试的吴丽君却未能通过家庭的准许,那时吴丽君有一份不错的职业——在农会当文书,每月能赚120斤大米。由于旧习偏见,潮剧演员的地位或多或少地受到贬抑。吴丽君的选择不在常理之中。
但是,家人的劝阻却没法浇熄吴丽君的热望,生性柔顺的她虽辞了剧团,心中却对潮剧的艺术殿堂念念不忘。不久,吴丽君终于得到一个说服家人的有力理由。同县的姚丽珊考入三正剧团一个多月,此次回家乡主演现代戏《王秀銮》,轰动潮阳,她本人初中毕业,父亲还是中学校长呢。吴丽君又跑到剧团请先生回家向父母讲时剧团并不打骂演员的新制度。父亲终于颔首点头。炎夏六月,吴丽君带上简单的行李,满怀喜悦和憧憬,跟随源正剧团由潮阳入汕头,开始她漫长的艺术生涯。顺便说一句,继姚丽珊、吴丽君之后,潮阳走出了萧南英、黄瑞英。
源正是当时颇负盛名的剧团,以曲著称。作曲家黄钦赐给吴丽君启蒙,一出《斩苏三》奠定了她的唱声基础。1952年的中南六省戏曲观摩会演,吴丽君有幸随团,她在代表队里负责敲铜盅,虽然工作分量不重,但对于入团一个多月的新人,这已是难得的殊荣了。会上潮剧的代表作《大难陈三》赢得赞誉,这出戏里的陈三和益春是源正演员,五娘是另一剧团的旦角。会演结束后,吴丽君便顶起黄五娘的角色。普宁流沙镇,“黄五娘”崭露头角。
1952到1956年四年中,吴丽君的艺术天赋得到充分发挥。她的第一个长连戏《红楼梦》,吴丽君以女主角林黛玉轰动汕头。接下来,吴丽君戏出不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祝英台,《劈山救母》的三圣母、《游西湖》的李慧娘、《卓文君》的卓文君、《李闯王》的陈圆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小白菜 ……吴丽君尤其擅长刻划古代深闺中的少女,把她们的善良弱质诠释得很透彻。吴丽君实际上是一个很本分的人,甚至可以说是过于本分了。她不是一个想当明星的演员,不是很有把握的戏她不敢轻率尝试,怕坏了大家的事。她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稳打稳扎、一丝不苟地做,投各市地去去演绎。也许正因为这一点,吴丽君的戏才显得那么耐看,那么有韵味。
1956年,吴丽君参加潮剧演员训练班,受教于黄玉斗等多位名师。同年调广东潮剧团。1958年参加拍摄艺术影片《苏六娘》,1959年随广东潮剧院一团到北京参加建国10周年献礼演出。同年11月随团到柬埔寨访问演出。1961年参加拍摄艺术影片《荔镜记》。1966年调广东潮剧院三团。1969年下放东山湖干校劳动,后安排在汕头花红厂,直到1978年回归潮剧队伍。
花纸厂一耽搁就是七八年,吴丽君的年龄和气力不如前了,但她秉性倒是不改。剧团曾打算让她排演现代戏,吴丽君觉得自己并不适合现代戏。经过安排,《井边会》的李三娘一角由吴丽君承担。这是吴丽君复出之后景有影响的一个角色。
过去,吴丽君扮演过不少悲情人物。她有这么一种子自觉——出台前设想剧中场景、酝酿情绪,然后把自己投放到里面。演悲情人物压抑、沉重,直到有一次她扮演《王老虎抢亲》中的闺门旦王秀英之后,她深切体会到诙谐、轻松的喜剧人物确实比悲剧人物好做。
毕竟又回到心爱的舞台了,吴丽君暗下决心要把李三娘做好。岁月的磨砺,生活的积累,使得吴丽君对人物的把握更深一层。她说,《井边会》的曲谱得真好,一唱就投入,剧本也好,演员创造较容易。
站在舞台畔,她想像着漫天飞雪朔风凛冽,天地间一片苍茫,一口水井枯立,自己就是那个衣衫单薄的贫妇,悲怆地唱着“肩挑担儿步踉跄”凄然出台。在长年累月苦捱苦守的日子中,这一天是寻常的一天,假使没井边的奇遇。听得人声凝是歹徒,李三娘马上回避;后来官差作势踩扁木桶引出三娘护桶之后,又引出刘咬脐询隐情。此时的李三娘仍是一种回避的态度,她说:“当问则问,不当问便罢休,何必追问苦情由。”由此可见哥嫂对她的压迫和禁锢之重。刘咬脐却对她甚为关切,在四目相投之际,李三娘惊喜交迸。诉说往事,谈及家事身世,刘咬脐的反应已让李三娘断定眼前小将军即是自襁褓即离母情至今15年的儿子。在认子不能的情势下,李三娘的心情由激烈转入凄戚。15年忍辱负重的守望,在今天看曙光,李三娘断估咬指写书。写血书是全戏的高潮。吴丽君说,她坚持要把“罗裙当纸指当笔”的“当”字拖腔拉长,她认为这样处理情绪才够充分、饱满。而当时有反对意见,觉得潮剧唱腔过长,怕观众会受不了。事实上,当吴丽君唱到这一段时,整个剧场寂然无声。
吴丽君演戏演得很“苦”,我想所有致力于艺术的人都曾体会到这种“苦”。真正的艺术家却是在这样的含辛茹苦之后才赢得一份心安理得。
吴丽君 - 成就
吴丽君在唱腔上得到张伯杰、黄钦赐等名师的启蒙指导,形成独特的声腔和韵味,发声高昂、明亮,吐字清晰圆润、有情;表演程式优美,从艺40多年来,多次献演香港、新加坡、泰国、柬甫寨,带给观众以美的艺术享受,受到观众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