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花旦 - 李蓉芳
李蓉芳

李蓉芳

京剧旦角,北京市人。1929年1月5日出生,9岁进上海沪光社学戏,拜石善庆为师,功花旦。11岁进旋施银花剧团做小花旦,在上海浙东剧场演出,又去沈家门、宁波等地做戏。15岁回上海进一峰剧团,主要在皇宫剧场、新光剧场演出,演出剧目为《梁祝》、《孟丽君》、《王昭君》、《借红灯》、《盘夫索夫》、《珍珠塔》、《秦香莲》、《三看御妹》等。
展开

李蓉芳 - 京剧演员

人物介绍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宁夏回族自治区两届政协委员、全国三八红旗手李蓉芳原名强艳蓉,1928年出生在戏剧世家。她是梆子名旦李玉凤的外孙女,名旦强云乔和李菊云夫妇之女。自幼随母进京,7岁时母亲病故,易名李蓉芳。从文子芳学艺青衣花旦,从刘生祥习武功。12岁在东北各地登台演出。返京后又从李世芳、陶玉芝问艺,请黄天麟为其吊嗓。曾于金少山、唐韵笙、筱翠花、奚啸伯、李盛藻等名家同台演出。1947年8月20日,纪世报公布xu选举“四大伶后”依次为梁小鸾、李蓉芳、童葆苓、言慧珠。 

1945年李蓉芳与马连良先生的大弟子王和霖结为连理。1949年9月,在贺龙同志的安排下,李蓉芳和夫君王和霖一同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京剧院。1953年10月5日,李蓉芳和王和霖一同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经组织安排集体转业回京,成立了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随团调往银川,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院。 

李蓉芳演技全面,技艺精湛,能演梅、程、荀派名剧。擅演《霸王别姬》《红线盗盒》《廉锦风》《凤还巢》《宝莲灯》《青霜剑》《大英杰烈》……等剧目。在现代戏中,她出演《芦荡火种》的阿庆嫂, 《红旗谱》的大贵娘,《林海雪原》的蝴蝶迷,《智擒惯匪座山雕》的一枝花,《夺印.的烂菜花……塑造了多种多样的舞台形象。

新时期她与王和霖离休后,双双回到北京安度晚年。同时热心培养后起之秀。在北京军区战友京剧团建制时期,他们夫妇义务指导后起之秀,全团上下都称他们夫妇为师父师娘。王和霖的弟子朱宝光是马派著名老生,从他们夫妇的教诲中受益匪浅;近年来在国家大赛中成绩显赫的梅派青衣丁晓君也深得李老师的真传,与李蓉芳有祖孙年龄之差的丁晓君称呼李蓉芳为奶奶,既是师生又是祖孙。 

人物历程

父亲强云樵,是京津一带有名的京剧演员,唱老生。后因生活困难,带着全家人到东北各地唱戏糊口。当时李蓉芳才六岁。在东北唱戏时,父亲因劳累过度,连着吐血而病逝。母亲李菊云是河北梆子演员,唱青衣,在丈夫去世后,生活没有着落。当时听说大连福兴大戏院落成典礼,邀名角组班唱戏,缺少班底,李蓉芳的母亲便带着姥姥和李蓉芳离开沈阳,去大连福兴戏院当班底,改行唱京剧。

剧团经常上演许多连台本戏,像《红莲寺》等。有时人手不够,就让李蓉芳扮个仙女、丫鬟,那年李蓉芳只有七岁,但她个头高,扮相好,非常惹人喜爱,内行见了都说是学戏的好坯子。当时她想上学读书,但家境的窘迫,生计的艰难,使她过早地懂事了。当母亲要请先生让她学戏时,她默默地听从了命运的安排。

李蓉芳

七岁那年,母亲四处托人情,请来了刘生祥先生给她练基本功。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拿顶、下腰、踢腿、飞脚、翻身等,练个不停。基本功练完,还要练毯子功、把子功等。两年以后,打下了扎实的功底,母亲又让她拜在闻子芳先生的名下学戏。闻先生会的戏特别多,有着丰富的艺术经验,更擅长于教戏,他还积累、收藏了大量的京剧本子。李蓉芳在闻子芳的指教下,刻苦学戏,从不间断。每天清早五点钟起床练基本功、毯子功,直到中午十二点,然后要吊嗓子、背戏。晚上上台跑宫女、龙套。散戏以后卸了妆,别人都回家睡觉了,她还要学戏、练功,母亲也陪她熬夜学戏,帮她记唱腔、记动作。

1940年,李蓉芳十二岁,她在闻子芳等老师的指教下,经过四五年的勤苦学习,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基础。她从《春香闹学》开蒙,陆续学了《廉锦枫》等二十多出戏。一天,戏院贴出了《法门寺》的海报,临开戏时,扮演宋巧姣的女演员突然不辞而去,改戏来不及,回戏更不行,急得老板团团转。忽然他看见正在化妆的李蓉芳,这不就是最好的替身吗?十二岁的孩子登台演主角,前后台都为她捏着一把汗,没想到一个倒板下来,还送来了一阵掌声,这使李蓉芳第一次尝到了喜悦和甘甜。从这以后,她经常唱些开场戏或第二个戏,她所学过的戏,几乎都在这一时期里得到了实践。

演戏并不容易,李蓉芳虽然唱上了正戏,但仍旧要拿班底的钱,并且要在十分微薄的收入中,抠出一部分钱去买绸缎,添置戏装、彩鞋、头面等。为了节省开支,添置的戏装全都是母亲自己动手剪裁缝制的。因为她请不起伙计(即化妆师傅),梳大头由外祖母来担任。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东北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异常痛苦。在大连,李蓉芳一家人的生活已经难以维持了,况且经常发生日军侮辱演员的事,在日军占领区,她们实在难以生存下去。于是,李蓉芳的母亲托人给李蓉芳的大姨父写信,恳求他帮忙,让李蓉芳去青岛搭班唱戏。大姨父叫刘殿清,本是唱花脸的,在青岛中和戏院兼做后台管事。不久,接到他的来信,说愿意她们全家去青岛谋生。母亲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地,她赶紧打点行李,买了火车票,带着一老一小上了路。

在青岛,李蓉芳搭班演戏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收入也增加了一些,母亲和姥姥都很高兴。一天,大姨父严肃地对李蓉芳的母亲说:“你别光看她个头、扮相都不错,她嗓子可不行,太细,从明儿起,每天起早跟我去喊嗓子。”

喊嗓子也是很苦的。冬天四点多钟就得起床,夏天半夜就得出去,一喊就是三个来小时。李蓉芳每天晚上都有戏,睡眠不足,每天清早还老老实实地跟着大姨父去海边喊嗓子。在青岛,京派、海派戏都有,以海派戏最为流行。其表演特点是火爆、热闹,技巧多,难度大,动作和唱腔上变化幅度大,比较夸张、花梢,并且常用机关布景。此外,在灯光、服装、化妆方面也都根据剧情的需要,作了许多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一个戏能演很长时间,有一套吸引观众的办法。李蓉芳的母亲觉得海派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鼓励蓉芳多学多看海派戏,这使她在搭班演出连台本戏时,使自己原有的京派剧目也不知不觉地受到海派艺术的影响,表演方法上汲取了海派的养分,大大丰富和提高了她的艺术素养。正当她的名字开始为青岛观众所熟悉的时候,母亲的病突然加重,时常咳血,有时竟卧床不起。母亲生怕自己死在异乡,她便带女儿和母亲回到北平。蓉芳的舅舅见了她们又高兴又伤心,当即腾出一间房给她们住。从此,舅舅为帮助蓉芳继续学戏,四处乞求师兄弟,请来了一位吊嗓子的老师和一个练武功的老师。吊嗓子的老师叫黄天麟,会戏很多,他让李蓉芳把学过的青衣戏全都唱一遍,他一听就皱了眉头,说:“就这个味儿,还想唱戏呀?腔那么野,外江派(海派)的味儿太浓了。”那时蓉芳弄不清楚什么是京派,什么是海派,只好老老实实地跟着老师重新学戏。黄老师对京派唱腔很有研究,一出戏一出戏地给她加工、指点、纠正,告诉她京派与海派有些什么不同特点。武功老师陶玉芝教了她一出《扈家庄》,通过这出戏帮助她练好武功。蓉芳在北平基本功大有长进,又学会了许多出戏。没过多久,母亲离开了人世,舅舅为了让她在北平搭上班,四处奔走托人情,送厚礼,请梅兰芳先生的得意弟子李世芳收她为徒。李先生要蓉芳每天晚上到剧场看戏,只要自己演出,场场必须看。后来,李蓉芳听说李世芳在《别姬》戏中的舞剑,是梅先生亲授的,一心想把它一招一式地学到手。她请舅舅领着到李世芳家里去学,终于把舞剑技艺学到手。李世芳又把梅兰芳教给自己《生死恨》戏中韩玉娘的一段表演也全部教给了李蓉芳。

过不多久,著名花脸演员金少山班里的主要旦角李砚秀不唱了。《霸王别姬》是金少山的主要剧目,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来演虞姬,于是由经理科孙焕如出面,介绍李蓉芳去搭金少山的班,接替李砚秀的空缺。在金少山的班里演戏,李蓉芳又打响了。经过几年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长期的观摩、实践,使她在艺术上大放光彩,每次演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后来,舅父李世霖又把她领到吴素秋的母亲吴老太太家里,拜托吴老太太为她指点、深造,她又学到了不少传统剧目。

李蓉芳到了十六岁,艺术上逐渐成熟起来。她嗓音宽亮,扮相俊秀,唱腔和表演逐渐娴熟自如,吴老太太便出面活动,给她组班到上海演出,邀请了红极一时的著名演员童芷苓、纪玉良、贺玉钦等为四大头牌,在上海皇后戏院首次上演。在演《盗魂铃》一剧时,童芷苓反串猪八戒,贺玉钦的猴,纪玉良的仙翁,李蓉芳演女妖。由于卖座好,连续演了二十多场,接着又以半反串的方式上演全部《四郎探母》。李蓉芳演杨宗保和后部铁镜公主。在上海近一个月的演出中,她在与童芷苓、纪玉良、贺玉钦等著名演员的配戏中,学到了更多的艺术技巧,扩大了她在上海京剧界的影响。

从上海回到北平不久,抗战胜利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蓉芳盼望能有个深入钻研京剧艺术的环境。于是,她就和叶盛兰、袁世海、裘盛戎、李春恒、迟世恭等一批艺术上很有造诣的演员在一起搭班。李蓉芳一面演出,一面利用空闲时间向他们请教艺术上的问题,用心吸收他们的长处。

1946年,李蓉芳去天津搭班,与蔡宝华、李荣安、管韶华、胡少安等同台合作,在天华景、天宝、美琪等几个大戏院连续唱了两年多。这时候,她感到剧目不足,便聘请何佩华老师教她一些荀派戏,如《红娘》、《元宵谜》、《红楼二尤》、《鸳鸯冢》、《荀灌娘》等。她边学边上演。那时,李蓉芳已经颇有名气了。

李蓉芳正在向京剧艺术高峰攀登时,北平的情况大变。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社会秩序混乱,人们没有心思看戏了,演员的生活遇到了困难,她也不敢自己组班演戏了。在吴老太太家,出出进进的人很多很杂乱,她不愿再呆下去,毅然回到了自己家里。她思前想后,决心卖掉自己的台幛,给别人搭班,唱二牌。像金少山、奚啸伯、李盛藻、王和霖的班她都搭过。从此,她随着别人唱戏,自己的戏全都停演了。
十八岁那年,经吴老太太介绍,她与马派老生王和霖结了婚。

王和霖是马连良先生第一个得意弟子,在全国很有名气,李蓉芳就在这个班里唱二牌。为了多挣些钱,她同时还给别的班唱戏,一天赶演几个角色。为了继续深造,她又请谷玉兰老师教戏。在1945年至1947年的三年中,她由于学的戏多,戏路子宽,除了搭老生班,还搭旦角挑梁的班社唱戏。这时她主要在平、津两地演出,有时也随班去上海唱戏。
北平解放后,李蓉芳和高玉倩、张玉英、周素英等同行光荣地参加了怀仁堂的首次演出,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时,有人告诉她,延安有个平剧院,是演京剧的,正到西安演出,许多和她一起搭过班的老熟人也在那里,于是她和爱人王和霖带着姥姥,抱着不满一周岁的儿子去了西安。平剧院院长张一然,助理员郭锐等领导人接待了他们。李蓉芳看这里的人个个身穿军装,精神焕发,待人热情诚恳,感到心情舒畅。第二天,剧院领导派张元奎带领她和王和霖去看贺龙元帅。贺老总亲切地接见了她们,并和霭地问寒问暖,亲自拿出饼干、糖果招待他们。贺老总告诉她:“西北军区政治部平剧院是部队的文艺团体,在这里,演员不再是供人消遣娱乐的戏子,演员是党的宣传员,是党的文艺战士,演戏是在宣传党的政策,是为人民服务。”这些话,把李蓉芳的心紧紧地吸引住了,她知道共产党、解放军好,把唱戏的也当人看待,这使她感动得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参加开国典礼庆祝活动的演出中,她头一次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每当她想到自己演戏是“革命事业的一部分”的时候,就觉得有一种神圣、自豪的感觉,正是这种感觉,使她演的虞姬、苏三、萧桂英、杨素贞等各种角色显示出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受到领导和群众的一致赞扬。从这以后,所有戏里的主角全部让她来演,连过去别人演的戏,主角也全换上了她。更使她感动的是,排练时,从导演到主演、群众都是那样的认真严肃,一丝不苟地对待艺术,和旧社会的戏班有着根本的不同。

眼看合同的期限满了,但她不愿意离开这里,她喜欢这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生活,她依恋这里人与人之间平等与真诚的关系。她剪掉了烫发头,梳成了齐耳短发。她和爱人王和霖商量,向领导提出自愿参军,不回北京了。1949年11月15日,是她毕生难忘的日子,从这一天起,她和王和霖被批准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旧艺人变成了革命战士。领导对他们十分关怀,生活上给予了多方面的照顾。她坚决不要工资,家也不回了,一心一意地跟着共产党、解放军干一辈子。 1950年她加入了共青团,并担任了演员组长。

1951年,西北军区政治部评剧院调往重庆,改名为西南军区政治部京剧院。8月,京剧院随部队进军西藏。这时期,剧院排演两出大型古装新戏《武大郎之死》和《梁祝》,由张一然院长编剧,孙振副院长执导。这两出戏的排练全是本着改革精神,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说、体系引入到中国戏曲表演中来。从分析主题、剧情入手,引导演员理解人物,体验角色,把握人物的性格基调,启发演员进行艺术创造。李蓉芳扮演的潘金莲全部念京白,改变了传统戏中花旦的念白腔调,吸收了话剧接近生活语调的念法,使人物更加真实自然。孙导演对演员的要求极为严格,李蓉芳每次上场全要回答出角色当时的规定情景,与其他人物的关系,以及人物的性格特征、思想变化、心理状态等等。孙导演还特别注意演员情绪的连惯性,发现情绪不对或是没有进入角色,就要演员退下场去重新上场,光只一个上场,有时也要排上五六次。这段排练生活虽然艰苦,但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李蓉芳从这个时期起,艺术上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她开始接受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系,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她以后演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打下了基础,她由此进入了表演上的创造阶段。

1953年10月5日,她和王和霖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的责任。她自尊自重,以极大的热情对待工作,对待同志。演出闲暇时,从前台到后台的大小事务工作她全干。每排新戏时,她总是担任最主要的角色。白天她背台词、练功,滚在排练场上;晚上读剧本,琢磨唱腔,一直到深夜。1955年底,部队从西藏回到重庆,剧院整编减员,一部分人员随军南迁到云南、贵州,她与另一部分人回到北京同总政京剧团合并,成立中国京剧院四团。这时,团里增加了一些主要旦角演员:李丽芳、王吟秋、童葆苓等。根据工作需要,领导上决定把她过去担任的几乎全部主要角色,让给上述同志去演,她毫不犹豫地服从了领导的安排,没有闹情绪,没有发怨言,一出戏一出戏地把自己演过的戏让给替她的同志。

1958年9月,中国京剧院四团调到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京剧院。她随团来到银川市。由于分团,演员紧缺,她又登台演了不少戏,无论传统戏还是现代戏,古装戏还是新编历史戏,她都能够得心应手地完成任务。特别是一些难度较大的角色,她便细心钻研、揣摩,创造性地塑造出一批全新的旦角形象。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剧团排演《芦荡火种》,她对阿庆嫂这个角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起强烈的创造欲望,她把筱派花旦的泼辣,刀马旦毛世来的机敏,苟派花旦的灵巧,梅派青衣的深沉,尚派青衣的刚劲,吸取借鉴,融汇贯通,使这个人物颇有特色,上演五十八场,连连满座。后来改为《沙家浜》,成为该团上座率最高的戏。

1965年,她所在的宁夏京剧二团到石嘴山市,改为石嘴山市京剧团。1966年4月,她去中宁县搞“四清”,不久,开始了文化大革命。九月初,她回到石嘴山。剧团停止了演出,正常秩序打乱了,各式各样的战斗队、战斗团相继成立,一夜之间,满院里全成了辅天盖地的大字报。她变成了“三名三高”人物,取消了她演戏的资格,几十年一起工作、演戏的同志,相逢犹如陌生人,再没有人和她来往,她过起孤独的生活。

近十年的政治磨难,她早已把化妆盒、镜子、勒头带、彩裤扔掉了。每天买菜、做饭过日子,由一个名演员变成了家庭妇女。一天,业务负责人忽然去找她,说团里要排《猎虎记》,让她去演顾大嫂,她惊骇了,她觉得自己再也不会演戏了,经过两个多月的恢复,她终于重登舞台了,被禁锢了十几年的传统戏,又在她身上重新放射出绚丽多姿的色彩。
1978年,石嘴山市京剧团回银川与宁夏京剧团合并。第二年,她随团去云南、四川等省巡回演出。十年浩劫摧残了戏曲事业,也耽误了她演戏的黄金时代,这时她已进入了五十多岁的年纪。由于表演人才青黄不接,许多戏仍由她来担任主演,她的演技虽然很好,但却感觉到了力不从心。从此,她多次建议领导加强对中青年演员的培养,并表示自己愿尽全力去帮助他们,她也经常利用业余时间主动给中青年演员传授技艺。业务上,她一片热诚,真正做到了有求必教,有问必答,这在戏曲团体里,尤其是一个主演,是很不容易做到的。由于她工作积极出色,并取得了成绩,1979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1983年,剧团排演大型神话剧《人鬼鉴》,其中朱妻和小姐两个角色根据剧情需要,必须由同一演员担任。朱妻这个角色前半部表演适于彩旦,后半部偏重于花旦。小姐则是青衣路子,一个角色跨越三个行当,一时找不到恰当的人选,人们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到了李蓉芳身上。领导上的考虑和同志们的建议,使她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可她又一想,自己已经五十岁出头了,形体和嗓音都起了变化,演员这职业与年龄的关系十分密切,青年演员虽然艺术上稚嫩,舞台经验不足,欠火候,但她们终究有着老演员无法替代的光彩。因此,她几次向领导建议,让青年演员上。当领导决定让王燕同志担任角色的同时,她愉快地接受了艺术指导的任务。于是,她和王燕同志一样地忙碌,帮助她分析剧本,理解人物,设计角色的每一个动作、表情,琢磨每一句唱腔,直到角色的发型和服装,她都认真地动了脑筋。《人鬼鉴》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演出后,王燕同志的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赞扬。

活动年表

 出生:1928年9月15日,农历戊辰年八月初二日 逝世:2008年8月6日,农历戊子年七月初六日,15时30分[3]

李蓉芳 - 越剧演员

人物介绍

李蓉芳戏装照李蓉芳 女,1929年1月5日出生,9岁进上海沪光社学戏,拜石善庆为师,功花旦。11岁进旋施银花剧团做小花旦,在上海浙东剧场演出,又去沈家门、宁波等地做戏。15岁回上海进一峰剧团,主要在皇宫剧场、新光剧场演出,演出剧目为《梁祝》、《孟丽君》、《王昭君》、《借红灯》、《盘夫索夫》、《珍珠塔》、《秦香莲》、《三看御妹》等。

解放后参加了晨光越剧团,与陈艳秋合作在上海皇宫剧场、宁波剧场、长江剧场演出,还新编主演了《碧血花》、《双玉蝉》、《天女花》、《一缕麻》、《孟姜女》。其中,《孟姜女》一戏在1951年拍摄成电影小书出版,并且在1957年6月和1958年11月份再版。1954年进上海虹口区飞鸣越剧团与陆锦娟合作,先后主演了《凄凉辽宫月》、《游地府》、《灵堂成亲》、《玉蜻蜓》、《团圆之后》、《日出》、《椰林怒火》等二百本大戏。1957年被推举参加了“全国主要演员研究学习班”。1959年2月演出《智审泥人》获全市表扬,并在上海电台灌制了唱片。同年,被飞鸣越剧团评为全市三·八红旗手,参加群英会。组建虹口区越剧团时,第一批归队,主演了《山河恋》、《狸猫换太子》、《云中落绣鞋》等剧目直至退休。

活动年表

1959年,农历己亥年,春:飞鸣越剧团首演《智审泥神》飞鸣越剧团编写古装剧《智审泥神》参加上海市戏剧、戏曲会演,受到好评。该剧由盛燮编剧,郑传鉴导演,胡凤英、沈爱莲、李蓉芳、陆锦娟主演。
1959年2月23日,农历己亥年正月十六日:上海市文化局举办戏剧会演2月23日至6月25日,上海市文化局举办戏剧会演,该会演不评奖。

越剧经选拔参加会演的剧目有上海越剧院的《双烈记》、《情探》一折;合作越剧团的《一个平凡的母亲》;少壮越剧团的《辕门斩女》;东风越剧团的《十月风云》、《叶香盗印》;青年越剧团的《天门取经记》;飞鸣越剧团的《智审泥神》(盛燮编剧,郑传鉴导演,胡凤英、沈爱莲、李蓉芳、陆锦娟主演);崇明进艺越剧团的《唐一岑》;松江越剧团的《枫泾暴动》。其中《智审泥神》、《情探》一折、《辕门斩女》、《叶香盗印》等剧目受到好评。
1980年春,与陆锦娟一起演出山河恋。此剧由韩义与南薇凭记忆,重写剧本,并把原来的上下两本、共演五个小时的本子,改为十场近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间,由虹口越剧团重排,演于徐汇剧场。程心如饰绵姜、丁育之饰公子柏、孙菊琴饰黎瑟、张蓓丽与李蓉芳分饰宓姬、陆锦娟饰申息、尹美娣饰费缇,朱惠芳饰钟兕、陆苏美饰戴赢、王美芳饰季娣。

19世纪80年代,加盟湖州市越剧团,与周雯芳、沈爱莲等人一起演出《一缕麻》于上海五星剧场。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