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评书 - 罗世忠
罗世忠

罗世忠

罗世忠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14岁考入当时的成都东城区曲艺队,师从传统评书大师王德成。后又与平民艺术家李伯清成为同门师兄弟,被评书大师周少稷收为弟子。如今还在公开演出四川传统评书的,罗世忠已是最后一人了。
展开

罗世忠 - 简介

64岁的罗世忠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 14岁考入当时的成都东城区曲艺队,师从传统评书大师王德成。后又与平民艺术家李伯清成为同门师兄弟,被评书大师周少稷收为弟子。四十多年坚守川话评书的罗世忠,始终走的是 “传统派”路线,无论是着装还是说书所必备的三件宝即扇子、帕子、惊堂木,都保留着地道传统的风格。讲到精彩处常常还运用四川金钱板的表现形式。所以他与李伯清分别代表了评书艺人的两种模式。据称,如今还在公开演出四川传统评书的,在全川他是唯一的了。“像这样专门说传统评书的茶馆,在四川已经找不到了!”不少听众遗憾地告诉记者。
“赵子龙88岁还打单身,张飞的妻子李秀云是‘死对头’曹操的远亲……”昨(3)日,京川宾馆内,李伯清的同门师兄罗世忠在此开讲传统评书,一口时轻时重的地道川话,配着阵阵马蹄声、打斗声,一台“惊、奇、怪”的《三国演义》,将十余桌围坐的茶客听得如痴如醉,掌声迭起。据称,如今还在公开演出四川传统评书的,罗世忠已是最后一人了。

罗世忠 - 跟小说味道就是不一样

“哒哒哒”的马蹄声,“咣咣”的兵刃交击……一个穿西装的人喝口茶后,听得连杯子都忘记放下。
“哦嗬,刘备做县官两袖清风,咋个有钱孝敬胡督邮?于是小官不保。”罗世忠一拍惊堂木,操着口四川话细细描述这个《三国演义》小说上看不到的胡督邮,长着“一大一小的眼睛,塌鼻子、兔嘴唇”,台下的听众顿时一片哄笑,“相貌堂堂的刘备,就被个塌鼻子敲诈嗦?”
清瘦的罗世忠身穿唐装,梳着和李伯清一样的“说书先生发型”,说到张飞时睁圆眼睛,说到刘备时打躬作揖,时站时坐,在三尺长的一张台后演尽武士文官的各种形象。“哒哒哒”的马蹄声,“咣咣”的兵刃交击声,罗世忠张口即吐。一个穿西装的人喝口茶后,听得连杯子都忘记放下。“狗官,你张飞张三爷今天就要抖你的肉。要知咋个抖,请听下回再讲。”“啪”,罗世忠惊堂木一响拍断评书,片刻后听书的众人才回过神来,现场顿时响起热烈掌声。
“跟我看的小说味道完全不一样,我觉得好听。下次还要来。”女听众杜永红边笑边鼓掌。

罗世忠 - 多看野史但不能捏造

传统评书非常注重发掘“惊、奇、怪”的元素,这些内容有的来自考证,有的来自野史……
抹把头上的汗,解开衣服最上面的一颗扣子,罗世忠坐到记者面前,连说“不累”。罗世忠自称,他从14岁入门,评书一说说到61岁,投入进去了,就不会觉得累。
罗世忠告诉记者,与小说相比,传统评书非常注重发掘“惊、奇、怪”的元素,所以好听。比如注重人物形象的丰满,讲张飞,就要去挖掘他的老婆是叫李秀云,是曹操的一个远亲,在打柴时被山贼强抢,张飞救下后才成了亲,这些都是书上找不到的。由于每个说书先生都有自己挖掘的东西,所以说评书很有个性化,即使同一个段子由不同的人来说,也有不同的味道。“这些内容有的来自考证,有的来自野史,但说书的不能随意捏造。”罗世忠说。

罗世忠 - 同门辈分高过李伯清

“李伯清是我的同门师弟,他出师后走自己的路线讲散打评书了。目前四川还在讲传统评书的,就只剩我一个人。”罗世忠言语中有几分唏嘘刚入道的罗世忠机灵勤奋,被收入当时的成都东城区曲艺队,师从传统评书大师王德成,受到启蒙指导,渐渐上手后才上台说书。王去世后,他又投入另一评书大师周少稷门下,与李伯清成为同门师兄弟,排位老五,李伯清排第七。从艺期间,王世忠和李伯清交情很好,李伯清还常去罗家吃饭。当时同门13人,至今已经有2人过世,而还在说评书的,就只有罗世忠和李伯清了。

罗世忠 - 47年坚守川话评书

47年的说书“功夫”,罗世忠始终走的是“传统派”路线,他与李伯清分别代表了评书艺人的两种模式。李伯清出名前不是有正式编制的演员,因此生活很贫困,罗世忠却是正式演员,有稳定收入,还偶尔接济李伯清。
后来,在评书艺术走下坡路的时候,李伯清自创一派,以散打评书脱颖而出,用市井语言对生活琐事嬉笑怒骂,闯出了名气。但罗世忠等不少专业评书演员却由于受规定限制,走不出新路子,而最终名气局限于圈子内。“李伯清出名时,四川还有近200个评书艺术家,大家都很熟悉。但现在基本都去世了。”罗世忠说。

罗世忠 - 希望收下徒弟传衣钵

眼看四川方言的传统评书濒临失传,罗世忠也很苦恼,他一直希望有人来传承这门艺术,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他一直没有带过徒弟。“评书很难学。”罗世忠说。
据称,学艺的阶段是非常艰苦的,说到吐血也不是不可能。罗世忠刚上台时,三天就说哑了嗓子,但根据师传“秘诀”,这个时候不能停,哑着也要说,说到声音重新恢复清亮。如果在嗓子哑的时候休息了,那以后一说就会再哑,成不了专业人士。罗世忠当时吐口水都有血丝,整天喉咙都火辣辣的痛,这样熬下来,才练就了今天怎么说话都不“失声”的绝技。这种苦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此外,记下一本书的人名、地名、情节的“背功”,也要吓退大群人。

罗世忠 - 孤独守侯四川评书

 眼看四川方言传统评书濒临失传,罗世忠也很苦恼,他一直希望有人来传承这门艺术,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人,他一直没有带过徒弟。
2007年6月28日,武侯祠博物馆启动大型活动“寻找小说书人”,让“评书”这个几乎被成都遗忘的市井民俗重归人们的视野。很快,关注的声音分成了两派,支持的同时,质疑声也随之而来。很多人认为,这样一种“古旧”且已经没有多少市场的民俗值不值如此大费周折地拯救。而本次大赛的评委之一、成都最后一个传统评书艺人罗世忠在为孩子们的积极参与拍手称快的同时,依然无法释怀,“后继无人”的隐忧压在这位成都传统评书惟一传人的身上。

求锻炼孩子踊跃

“寻找小说书人”的活动报名开始后,武侯祠博物馆先后接待了600多名小朋友,最小的只有4岁,最大的也不过12岁。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们准备了说书人的全部行头,纸扇、醒木、长衫、布鞋……一招一式,有模有样。孩子们的认真,让评委之一、本土知名评书艺人罗世忠激动不已,从艺47年,已63岁的罗老坦言:“现在喜欢听评书的年轻人很少了,更不要说孩子,无论他们讲得好不好,能来参赛,已经很难得。”在记者对家长的采访中,听到了这样一致的声音:“干不干说书这行不重要,关键是带孩子来锻炼锻炼。”

找传人评委无奈

或许孩子和家长在乎的都是过程,但结果对罗世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罗老担任评委,引发了一种声音,有人说,他是为自己找接班人来了。对于这种说法,罗老有些无奈地笑了,他没有回答是与否,只是说:“这次活动让我感动,它弘扬了四川的民间艺术,让‘说书’重归人们的生活视线。”
讲起四川说书最鼎盛的时光,罗老眼角都是笑。闻名世界的那尊“汉代说唱俑”正是从成都出土的,可见当年,说书人受大众欢迎的程度有多深。但回归现实,他却一声叹息,因为在成都,他是最后一个也是惟一一个坚持说传统评书的人。对于参赛的孩子,罗老坦言:“95%的孩子都不是说书的料,还剩5%,可能可以调教调教。”

罗世忠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