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履历
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河南省罗山县宣化店指挥部医院医务主任,新四军二师四旅被服厂党支部书记,第三野战军二十五军供应站营业股股长,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家委会党支部书记,西藏军区政治部直工部干部科科长,福州军区真政机关工作科科长。
吴继春的故事
吴继春这个名字
吴继春这个名字,对淮南抗日根据地四支队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陌生,因为她是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从山上走下来为数不多的女红军战士。这里只叙述她在三年游击战中的鲜为人知的一段革命生涯。
吴继春出生在河南新县新集区冲天泵乡金河村一个贫苦人家,生活非常贫困,经常是食不果腹,由于家境生活太艰难,两个姐姐被迫送人家做童养媳。几个哥哥很小就给地主家放牛、帮人种地、打长工,受苦挨饿是常事,她从小在家跟母亲和兄长务农。对她打击很大的是两个姐姐先后被婆家折磨死,四哥因参加米厂暴动被国民党杀害了,因而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常想为什么富人这么狠毒,穷人这么受苦,尤其是妇女还常受丈夫和公婆的打骂,对男女不平等想不通。1930年夏天,湖北黄安来了共产党,为穷人谋利益,打土豪劣绅,分田地,男女平等,妇女还能得到自由。她想,共产党啥时到我家乡就好了,我们穷人和妇女只有参加共产党才有出头的日子。1930年9月红军解放了新集城,乡下成立乡农会、妇女会、少先队和自卫军,只有15岁的她毅然报名参加少先队工作。
1931年3月吴继春带头报名参军,离开家乡到鄂豫皖红四方面军后方医院第一分院当看护,从此成为一名红军战士。经过培训学习,她很快就掌握救治伤病员的外科技术,被分配到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第三分院当看护、看护长,又在罗山县指挥部医院代医务主任,经常在前方打仗时带担架队,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负伤人员。1931年10月经秦基珍、秦基莲二同志介绍加入了共青团,后又加入了共产党,入党后她更坚定的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1932年5月份,她在罗山宣化店指挥部医院参加了独立团攻打扬万店、彭辛店等战斗。6月蒋介石调动了30万军队亲自指挥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妄图一举消灭红四方面军。由于张国焘极力推行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于1932年10月撤离鄂豫皖根据地越过京汉铁路开始战略大转移,后方总医院也随军西征,为了照顾不能走的重伤病员,吴继春被留在红二十五军后方医院负责护理伤病员工作。主力西征后,国民党“围剿”更加残酷,在根据地内实行“三光政策”,大多数医院遭敌人破坏,不少医务人员、伤病员惨遭敌人杀害,根据地越来越小,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困难,当时卫生工作也处于非常艰难时期,留下的医院多数分散隐蔽在深山野林里,缺医少药,条件非常差,常用茶叶水、盐水以及草药代替药品给伤病员换药,没有粮食就用山果、野芹菜、草根、树皮充饥。1933年5月,吴继春同志调到红二十五军七十五师二二五团医务所当医务员,参加了湖北七里坪战役,郭家河、潘家河、扬泗寨等战役。尤其在七里坪的战役中,仗打得很激烈,伤员很多,她不分白天、黑夜地抢救伤员。在严峻的斗争形势面前,吴继春经常出没在战斗第一线,有时一人负责好几名伤员的转移,有时背着伤病员就走,但她从不叫苦叫累,以顽强的毅力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在鄂豫皖省委的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支援下,红二十五军纵横在大别山区,不仅粉碎了敌人的“清剿”,还部分地恢复了丧失的根据地并开辟了部分新的根据地。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根据党中央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指示精神、决定进行战略转移,从河南、陕西南直插到陕北。红二十五军医院也随主力一起西征,当时吴继春再次被留下照顾不能随部队走的伤病员。红二十五军主力走后,国民党蒋介石对我根据地红军进行疯狂的“清剿”,1935年1月留下来的红军部队和游击队重建红二十八军,由此展开三年游击战,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消灭这支新的红军主力,调兵遣将进行“追剿”,企图消灭红二十八军。革命进入了极端艰苦的时期,在山林中的后方医院遭袭击和破坏,损失很大,敌人包围攻击我们的后方好几个分院和医务所,医务人员和伤病员遭杀害。
1935年7月,吴继春所在的红二十八军后方医院由于叛徒的出卖,国民党突然偷袭了韭菜沟,院长林之翰和政委熊得安(女)组织同志们一面抗击敌人,一面分散突围,奋勇抵抗,战斗从拂晓一直打到下午4点多,医院20多人壮烈牺牲。政委被敌人打伤后又被剪去左耳,惨遭杀害;林院长身负重伤,他爱人朱淑良也壮烈牺牲,吴继春随林院长连同他4岁的幼女林光明、看护和勤杂人员共19人一同被俘。在途中林院长通过观察得知偷袭医院的国民党军队是张学良东北军112师部队(当时张学良部队一般不杀医生和看护),林院长嘱咐她不要惧怕敌人的穷凶极恶,坚决不向敌人说实话,只说家穷吃不上饭到医院当看护,其他什么都不知道。所以吴继春在受审中始终咬定自己年龄小,当看护为了有饭吃。在军法处关了20多天,后关在黑牢里4个月,审问和拷打多次,没有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结果判了几个月的徒刑,罚做苦工。不管敌人怎么严审,她从不向敌人屈服和妥协,敌人始终未从她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口供。6个月刑满(1936年4月)她被家人保释出来。回到家中不久,红二十八军后方鄂东北道委会派便衣队胡明同志来看她,让她在家中做革命工作,但不久又被敌人发现,她再次被捕,坐牢10天,经三次拷打审问,她始终咬定“我不知道”。后来国民党把其他人全部枪杀了,她也被押赴刑场陪绑。后被同族的一个叔叔吴典章(联保主任)保出来。7月民团派十几个团丁带枪将吴继春抢去跟民团的头头龚智富做老婆,她在婚礼上打闹,誓死也不跟他成亲,并砸伤了龚,姓龚的只好送她回家。回来后吴典章对她不放心,白天让她在家干活,晚上关在民团炮楼里。在8月的一个夜晚,我鄂东北道委会又派胡明等同志带便衣队把她从炮楼里抢回部队,安排到鄂东北道委会医院工作。经历了两次被俘、坐牢,多次严审、拷打,又经历了刑场陪绑,更坚定了她的革命意志,使她明白了许多道理,她决心要加倍努力工作,用实际行动报答党和部队的恩情。
1936年的秋冬季,在国民党“清剿”下,红军医院的处境更加困难,部队整天处于游击状态,山上呆不住就化整为零,有些医务人员被分配到主力部队,随军为伤病员医治,有些伤病员只能就地安置,女医务人员下山化装成老百姓,隐蔽在群众家里,吴继春当时安排在一老乡家做掩护,白天在田里干活,晚上回来给伤病员治疗,由于伤病员住的比较分散,她每天都要一村又一村,一家又一家的跑着给他们治疗。她最高兴的事就是能医治好伤员的伤,让他们重返部队,她总是尽职尽责,不知疲倦地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和护理,先后有十多个伤病员伤愈后就回到部队或便衣队继续参加战斗打击敌人。
1937年“七七”事变后,红二十八军从山上走下来,东进抗日,被改编为新四军四支队,吴继春在支队医院做医药工作。她全身心的投入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中,并成为四支队医疗救护工作的骨干。《新四军卫生工作史》一书中有段专门描写四支队东进后第二后方医院的记录:“当时在第二后方医院有吴继春、胡开彩、彭玉兰等,他们有丰富的战伤医疗护理工作经验,有深厚的阶级感情,对在收治大量伤病员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全心全意医治护理伤病员,得到伤病员的称赞和多次受到上级的好评。”
1938年11月以后直到1945年8月抗战八年,吴继春同志因工作需要先后调动工作多次,改行多次,不论是在留守处的妇女工作队,还是在四旅被服厂任党支部书记,从不讲资格,发扬老红军的优良传统作风,无条件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学一行,爱一行,她总能克服各种困难,把每项工作做好,多次受到部队的奖励和领导表扬。
金刚台上英雄八姐妹
1935年6月,中共皖西道委(道委书记刘明榜)、中共商(城)南县委领导妇女排和游击队,转移到大别山金刚台的朝阳洞,红军家属和当地进步妇女组成“金刚台上妇女排”,坚持武装斗争,保卫红色根据地。“金刚台上妇女排”的战士们,住山洞、吃树皮、嚼草根,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奋勇冲杀,以惊人的毅力与无情的大自然和疾病进行顽强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商南县委和游击队、便衣队坚持根据地斗争,直到最后胜利。妇女排的史玉清、袁翠明、范明、彭玉兰、方立明、胡开彩、陈发新、吴继春被人们誉为“金刚石上英雄八姐妹”。金刚石满山上的足迹和弹迹,记载着她们的英雄业绩。2009年末,河南商城县文物普查队在该县金刚台乡刘小坳村金刚台山上,发现“金刚台上妇女排” 旧址。
金刚台位于“青分楚豫天地小,压嵩衡古今雄”的大别山脉腹地,地处金寨、商城两县交界处,海拔1584米,山高林密、地势险要。自古以来素有“采茶,割漆,挖草药,一天出三宝”的美誉。正是因为其险恶的地理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气候,才会在红色的革命年代中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934年11中旬,红25军奉命长征,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后,国民党军队开始疯狂地对根据地进行反复“清剿”,仅存的几块狭小苏区屡经摧残已基本成了“无人区”。为保卫苏区,中共皖西北道委将留下的红军零散人员和部分武装编为红218团,并以此为基础重建了红28军,此后,面临敌人猖獗疯狂的围剿,留守在根据地的红28军在与上级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依靠金刚台,与地方武装、便衣队密切配合,坚守在鄂豫皖边区,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1935年3月和6月初,皖西北第一、二路游击队在敌人反复围剿下,分别从赤南、赤城东移至霍山、潜山、太湖地区,敌人遂进一步侵占赤南、赤城两块根据地。随着革命武装斗争范围的逐步缩小,金刚台一度成为了战士们继续坚守的坚强后盾——进可攻,退可守,非常有利于对敌作战。当时的形势十分严峻,于是县委决定:以金刚台为依托,广泛发动群众,继续坚持斗争,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打击与牵制敌人,为主力红军筹集给养并配合战斗。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1935年6月下旬,赤城县委临时负责人张泽礼率手枪队及县委留守人员在金刚台上的铁瓦寺成立了中共商南县委员会,将所有工作人员编成商南游击大队,下辖两个分队:一个手枪队和一个妇女排,共七十八人,依托金刚台,与敌人开展游击战争。妇女排在金刚台上吃野菜,嚼草根,穿密林,卧冰霜,机智勇敢的同敌人周旋了三年之久,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牵制了大批敌人,有力的配合了商南县委和便衣队坚持根据地斗争,成为了坚持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
即便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战士们仍然苦中作乐,编出了很多反映革命斗争的歌谣,生动的描写出革命者坚定作战的信念。其中有一首歌谣这样写道:“山沟石洞是我家,树枝稻草盖身上,山菜野果能当粮,三天不吃打胜仗”。这首歌谣反映就是当时由红军家属和当地进步妇女组成的“金刚台妇女排”——这样一支全部由妇女同志组成的特殊队伍,在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一段“巾帼不让须眉”的传奇故事。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本来物资储备就很少,加之敌人封锁越来越严,后勤保障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妇女排们只好摘野菜,采野果。尤其是到了冬天,金刚台的气候是“六月天穿棉袄、十冬腊月冻死鸡”,但她们还是穿着一身破衣服,甚至靠吃草根皮充饥。有战士受伤后,没有消炎解毒药水,妇女排们就找来金刚台的宝贵药材,用山茶、草药煮沸后代替。遇到伤势严重需要手术的,没有手术刀,妇女排就想到用针、兽骨片代替。就这样妇女排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奇迹般的治愈了几十名受重伤的战士们重返战线。因此,在三年的游击战争中,妇女排除了必要时参加战斗外,有力的完成了收容、护理伤病员和缝制鞋帽等后勤工作,直到最后取得胜利。
艰苦的环境不但没有击垮妇女排,相反地,她们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气概令敌胆寒。妇女排同志中有一名是县委书记的爱人晏来香,1936年秋的一天下午,晏来香和十几个战友在金刚台西猫儿石一带碰到敌人搜山,由于前几天大家就体力不足,精疲力尽,只好躲进一片树林里。然而敌人马上就向这片树林方向搜来,为了保护同志们,晏来香冲出丛林,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跑去引开敌人。最后,敌人追赶她跑到一处悬崖边,晏来香无处可走,为了不当俘虏,她毫不犹豫的纵身跳下悬崖,英勇牺牲。这种舍己为人的壮举还发生在妇女排中一位初为人母的同志——张敏的身上:当年冬天,大雪笼罩了金刚台整座大山,红军妇女排因敌人严密封锁,缺吃少穿,只好挖草根充饥。山下敌人上山搜山,妇女排转移。张敏怀抱着婴儿,因为缺少奶水,孩子饿的直哭泣。为了不暴露目标,保护其他同志的安全,张敏将干瘪的奶头塞进孩子的嘴里,紧紧捂住,最终孩子窒息而死。敌人走后张敏仍搂着孩子冰凉的尸体不愿放下,她流着眼泪不停重复地说:“孩子,不是娘不疼你,实在不能留你了!”同志们纷纷安抚张敏,流着眼泪,强忍悲伤将孩子的尸体埋葬。为了组织,她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和骨肉,被后人们光荣地誉为 “金刚台上英雄八姐妹”。而这样的故事,在金刚台上还有很多很多。
金刚台的块块巨石,镌刻着烈士们的英名;金刚台的重峦叠嶂,记载着英雄们的壮举,她们的事迹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下来,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