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登炳
书香之家
阮氏为书香之家,祖传几代研究经学,并以世习《礼记》闻名于世。阮登炳曾祖父、祖父都曾经当过小官,在祖辈的教育熏陶下,从小聪慧的他通读经典,博览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所填写的诗词清丽而不失豪气。南宋后期,政治更加黑暗,国势江河日下,金人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始终不曾收复,又逐渐受到崛起漠北的蒙古的入侵。作为一个关心祖国命运的少年诗人,也抒发忧时的孤愤。《怀李纲》:"由来和战多兴亡,谈史令人倍感伤。南渡犹嬉哀主暗,左迁不怨见臣良。嘉山何幸卖忠骨,毅魄终教返故乡。抗虏功高垂千古,丰碑屹立永留芳。"少年阮登炳报国之志溢于言表,他的才情得到了当时龙图阁学士、工部尚书刘克庄的赏识。刘克庄诗词以爱国思想内容与豪放的艺术风格见称于时,在辛派词人"三刘"(刘克庄、刘过、刘辰翁)中成就最大,甚至被认为"与放翁、稼轩,犹鼎三足"。他的言行也深深地影响了少年阮登炳。
状元及第
淳祐六年(1246年),年仅27岁的阮登炳经人推荐来到京城临安(今杭州市),任秘书之类的文职。由于他精明,文才又好,很受器重,得以参与政务,曾提出过许多好的主张和建议,被采纳的不少。从此,阮登炳的名声与日俱增,不久,担任了王太子赵禥(即宋度宗)的老师。咸淳元年(1265年),阮登炳免上南宫,考中会元;秋七月癸亥,"以谅阴,命宰执类试",赐阮登炳状元及第(《宋史》卷四十六,本纪第四十六),恩例授承事郎。后历任绍兴府签判、福王府教导官,旋改任承议郎、秘书省正字。
归隐乡里
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贾似道当权时,因所谓"国计困于造楮(纸币),富民困于和籴",推行"公田法",即按规定占田限额。两浙、江东西等地官户超过限数的田地,从中抽三分之一,由官府买回,作为公田出租,如买田得1000万亩,每年可收600-700万石租米作军粮。据说实行公田法,"可免和籴,可以饷军,可以住造(停造)楮币,可平物价,可安富室,一事行而五利兴"。先在浙西实行。地价按租米折算,租米一石,给价200贯。占田在200亩以下者免买。此法实行到翌年,南宋共买公田约1000万亩,收租米600多万石,储存临安咸淳仓。田法实行的结果,使"浙中大扰","破家失业者甚众"(《宋史·贾似道传》)。阮登炳看到了"公田法"的弊病,在任秘书省正字时,上疏弹劾停止推行此法。但因它对朝廷有好处,而被斥责贬官。阮登炳心里十分气愤,便归隐乡里,仿效晋朝陶渊明栽花种菊,取号"菊存居士",以表自己高洁傲霜之志(民国《吴县志》卷六十七)。
重召入京
两年后,阮登炳被朝廷重新召到京城。不久出任福建路建宁府(今福建建州)添差通判,后又入朝为秘书省校书郎、秘书监丞权少监,迁为秘书监,官至朝请郎。
回到家乡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军攻取并占领了南宋首都临安。阮登炳与大批宋臣被俘,"随例入燕"(今北京)。他坚贞不屈,不为利诱,誓不做贰臣。后因生病而被释放,回到家乡。
回到家乡,阮登炳参与修《阮氏族谱》,并撰写了《阮氏族谱序》。"阮氏之始,昔诸侯国也。三代以来,考厥姓氏,见于《大雅》之什。历秦汉,有阮况,为刺史,清节是尚……""我祖能公,生七子。七子希邵公生九子,长曰少盛公,因监宁德盐场,遂家于漳湾鞯峰下,官至御史大夫,为余宁德漳江始祖……余曾祖简共,任南京苏州平江府司户,遂家于南星桥玉渊坊。""余荷祖德,于咸淳乙丑科状元及第,虽宦居于外,而尊祖敬宗之念、首邱风木之思,未尝不眷眷于怀……秩满南归,寻梓里,省松楸,故家守,乔木依然。族之伯叔、兄弟、子侄,皆谈诗执礼,人物彬彬。以族谱嘱炳序,炳不敏,敢忘所自哉?"《序》中言明了漳湾阮氏的源流,以及先祖开枝散叶的过程,已经自己感怀祖先功德的心情。
作品观潮有感
"漳江水涨百舟还,闹市如云货如山。潮退滩涂螺蚶现,兑骑木马下泥湾。"《观潮有感》这首正是阮登炳仅存为数不多描写家乡漳湾场景的诗歌,它向人们呈现了渔船外出捕捞收获回港,交易十分热闹,以及退潮后,人们骑着木马到滩涂捡螺蚶的场面,具有十分浓郁的渔村气息。也表现了阮登炳闲赋在家,一种超然物外,豁达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