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楚生
个人简历
1913年7月7日 出生于江苏省淮安县。
1934-1939年 在中央大学农学院农化系学习,并毕业。
1940-1945年 在贵州遵义一家酒精厂任厂长。
1946-1949年 在江苏省南京市酱制品厂、中学工作。
1950-1955年 在安徽省祁门茶叶改良场任技师。
1956-1959年 任安徽省祁门茶叶试验站副站长。
1960-1984年 任安徽省农科院祁门茶叶研究所副所长。
1986-1995年 在安徽省农科院任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1996年9月26日 病逝于合肥。
生平简介
徐楚生,1913年7月7日生于江苏省淮安县一个封建大家庭。由于父亲早亡(39岁),他在家庭中备受冷落,家人想让他经商,不愿让他读书。他为了多学知识,成为有用之才,长大后好报效社会,通过刻苦学习,从私塾学馆考上淮安中学,1932年又考上扬州高中,1935年考上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不久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被迫迁重庆。1939年,徐楚生大学毕业后去贵州遵义一家酒精厂工作。
1945年秋抗战胜利,单位内迁,他又回到江苏省南京市,先后在酱制品厂、中学等单位工作。1950年,徐楚生由母校介绍到安徽省祁门茶叶改良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从事茶叶科研工作。当时,茶叶改良场在祁门县平里乡,没有公路,条件很差;祁门刚解放,治安状况很不好,土匪经常出没,下午四点多钟,各单位就关门闭户了……。徐楚生不顾环境恶劣,安心工作。他学的是农化专业,对茶叶还是门外汉,他就一切从零开始。在前任场长吴觉农、胡浩川等爱茶敬业的思想感召下,他激励自己,刻苦钻研,很快就熟悉了茶叶科研工作。
1952年,茶场迁至祁门县城,1955年又扩建为祁门茶叶试验站,成为专业研究机构,工作重点以科研为主,结合生产示范。1956年,徐楚生担任试验站副站长,主持全站的业务工作。1960年,茶叶试验站改名为安徽省茶叶科学研究所,1962年又改名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祁门茶叶研究所。随着专业科研体制的建立,祁门茶科所完成了茶叶科研课题70余项,其中1972年全国科学大会以来有19项获得部、省各级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在从事科研工作中,党和人民给予徐楚生很大的荣誉。1958年,他出席安徽省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大会,并荣获奖章。
1964年,他被授予安徽省农业劳动模范称号。1980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安徽省劳动模范称号。
1984年,他年逾古稀,中国茶叶学会仍聘他任荣誉理事和《茶叶科学》编委;安徽省茶叶学会聘他为该会顾问组组长。1992年10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6年9月26 日,徐楚生因心脏病,逝世于合肥。
主要论著
1 徐楚生.祁门茶叶试验站丰产经验介绍.茶叶,1958(2):30~32
2 徐楚生.祁红十年.茶叶,1959(4):16~17
3 徐楚生.茶园稳产丰产优质的形成规律和技术运用问题.茶叶科学,1964 (2):1~9
4 徐楚生等.祁红.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74
5 徐楚生.培养高产稳产优质茶园综合技术措施.茶叶,1976(1):23~33
6 徐楚生.茶园高产稳产优质演变的过程及其与栽培技术的相关性.安徽农业科学,1979(2):49~59
7 王泽农,徐楚生等.茶树营养和施肥.见,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北京:农业出版社,1988
8 徐楚生.茶叶生产二百题.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
9 徐楚生,徐莹.预测名优茶开采期的研究.茶业通报,1995(3):5~9
主要贡献
徐楚生自1950年到安徽省祁门县从事茶叶科研工作,主持了15项科研课题,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和“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茶园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课题是根据1956年华东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京召开的农业科研规划会议,作为重点课题而立项的。由于茶树是多年生植物,必须保证持续丰产;又由于茶叶是商品,必须保持在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因此,该项研究旨在使产量持续丰产,品质也要持续优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经济效益。
1958年,根据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茶科所培养丰产茶园栽培技术,总结出祁门茶叶试验站丰产经验。此后,经过1958~1959 年两年综合栽培技术研究,又获得了六年生茶树公顷鲜叶13000 千克的高产记录,并总结了幼年茶园快速高产栽培技术。从20世纪的60年代至70年代又相继提出了青年期、壮年期茶园高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及高产规律。上述研究成果,在省内外推广,使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广大茶农因此而获得了经济实惠。《人民日报》1980年9月下旬头版和《光明日报》10月初曾刊登此项研究成果的报道。“低产茶园改造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课题的立项,主要针对安徽省老茶园多、产量低、品质差的状况,把改造低产茶园作为发展茶叶生产的重点。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先后进行试验和示范推广工作,并总结出“改树、改土、改园和改革茶园采摘和管理”的“四改”综合栽培技术。1974年,在歙县潜口公社潜口大队红旗生产队公顷产900千克的低产茶园中,开展了“四改”综合栽培技术示范。经过三年分期分批改造,完全改变了茶树生长势,到1983年产量增加了95.80%,产值增加了169.92%,人均产值由97.10元提高到269.93元,使广大茶农获得了经济实惠,突出地显示出改造低产茶园的经济效益。徐楚生自1950年起直至1984年,一直分工主管安徽省茶叶研究所的业务工作,在他的领导与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使诞生于1915年的老所焕发出新春,科研成果累累,祁门茶科所闻名于国内外。他自己主持了15项科研课题,都取得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得有关方面的表彰,其中低产茶园改造科研项目1980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持续丰产优质综合栽培技术研究课题1987年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他在省级以上学报、专业期刊等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著作、科研报告以及英、日、俄等译文80多篇,其中《祁门茶叶试验站丰产经验介绍》一文被前苏联的《苏联植物学农业和土壤文摘杂志》1959年第5期转载该文文摘,获得有关方面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