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京剧旦角 - 谢虹雯
谢虹雯

谢虹雯

谢虹雯,京剧旦角。师父是梅兰芳。
展开

谢虹雯 - 简介

谢虹雯,女,京剧旦角。

谢虹雯 - 生平

早年为生活所迫,十六、七岁时高中辍学改学京剧青衣,先后受教于王瑶卿、梅兰芳,后又拜梅兰芳为师,1949年经王瑶卿先生推荐,时年19岁的谢虹雯参加杨宝森领衔的“宝华社”担任二牌旦角主演,长期与杨宝森合作。二十三岁同杨宝森结为夫妇,有一子杨珉。据谢虹雯女士说:“杨先生一生没有过过一天顺心的日子。他崇拜余叔岩,却没有经济能力拜师学艺。余叔岩晚年难得露演,杨宝森却要当了父亲的烟嘴去买票观摩。杨宝森中年早逝,谢虹雯独自在梨园界闯荡。

她对张君秋的艺术一向十分敬慕,在王瑶卿、梅兰芳的家中开始同张君秋有了交往。杨宝森故去后,谢虹雯要去常州演戏,找张君秋学《怜香伴》。张君秋说,光看剧本不行,“千学不如一看,干脆明儿改戏,我演一场《怜香伴》,你看看。”张君秋的豪爽仗义在谢虹雯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革”期间,谢虹雯的母亲碧云霞在珠市口的一家油盐店里看到张君秋买咸菜,心里油然生出一种凄凉感,回到家里便对谢虹雯说到此事。这么大的角儿,家里的油、盐、酱、醋、茶,何曾沾过他的手?当初谁能想到张君秋会落到这个地步!娘俩商量了一下,决计当天晚上去看看张君秋。进了棉花四条的张君秋家门,一进门就是一张用砖搭起的床——一块门板,老太太躺在床上,张君秋就同娘一起睡在这块门板上。谢虹雯目测一下,门板不过一人多长一点,放下枕头一躺,兴许双脚还搭在门板外面。老太太糖尿病,还吐血,这样的条件对病人、对全家人都不好,张君秋只是叹气,没办法。谢虹雯说:“不行就把老太太接到我们红土店居民楼去。红土店居民楼有个放杂物的地下室,收拾收拾放张床也比这儿宽裕。我住在楼里头,楼里头还有亚萍和她的妈李婉云住,都不是外人。老太太有我们两家照应着,你该不会不放心吧?”张君秋忙不迭地轻声告诉谢虹雯:“我可是‘黑帮’呀!居委会不准收留‘黑帮’的家属啊!”谢虹雯说:“我不知道什么‘黑帮’不‘黑帮’的,我只知道这是个生病的老太太。再者说,我在红土店就是搞街道居委会工作的,这主意我还能拿。”没过几天,红土店的地下室收拾干净了,谢虹雯同薛亚萍一道把张秀琴接到了红土店,两家人一直把老太太伺候到去世。

张君秋忘不了谢虹雯在关键时刻帮的这个忙,逢人提起这件事便说:“她这是救了我的命!”谢虹雯佩服张君秋的本事,张君秋佩服谢虹雯的为人,遇事果断,头脑清楚,办事麻利。患难时期互相扶持,这便是他们两人的爱情基础。一九七四年,张君秋与谢虹雯结为伉俪。

晚年积极参加“中国京剧音配像”工作,出任很多剧目的策划和整理工作。

谢虹雯 - 活动年表

1949年,农历己丑年:谢虹雯参加宝华社
经王瑶卿先生推荐,时年19岁的谢虹雯参加杨宝森领衔的“宝华社”,担任二牌旦角主演

1953年9月,农历癸巳年:杨宝森剧团二次赴上海演出
杨宝森剧团由山东赴上海演出,演于人民大舞台。其他演员有吕美莲、李秋森、金少臣、李庆山、孙玉祥、陆玉兰、曹世嘉、刘砚亭、谢虹雯、严逸之等。

1955年6月,农历乙未年:宝华京剧团四次赴沪
杨宝森领导的宝华京剧团第四次赴上海演出,演于人民大舞台。杨宝忠操琴,杭子和司鼓。其他主要演员有李少广、金少臣、哈宝山、傅德威、詹世辅、刘砚亭、谢虹雯等。期间7月4日、5日两天因杨宝森生病,推迟演出。

1956年12月29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廿八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
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一天。原预告为杨宝森、厉慧良领衔主演,有侯喜瑞、丁至云、于素莲、程正泰、冀韵兰、张鸣禄等。后丁至云、程正泰、冀韵兰等组织分团去东北演出;侯喜瑞也不来。实际上,只有杨宝森、厉慧良、李少楼、赵慧秋、张鸣禄、谢虹雯、于素莲、王世霞、邓金昆、孙振泉、李少广、李荣威、哈宝山、赵炳啸、赵春亮、施明华、曹世嘉、张世娴、詹世辅、杨麟玉、薛慧萍等。乐队杨宝忠(琴)、杭子和(鼓)、周子厚(鼓)、于又泉(鼓)、王裕民(琴)、李宝华(琴)。
演出剧目
《玉堂春》(赵慧秋)
《一箭仇》(带水擒)(厉慧良)
《失空斩》(杨宝森,赵炳啸,李荣威,曹世嘉)

1956年12月31日,农历丙申年十一月三十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
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三天。乐队杨宝忠(琴)、杭子和(鼓)、周子厚(鼓)、于又泉(鼓)、王裕民(琴)、李宝华(琴)。
演出剧目
《玉堂春》(谢虹雯)
《一箭仇》(带水擒)(厉慧良)
《失空斩》(杨宝森,赵炳啸,李荣威,曹世嘉)

1957年1月11日,农历丙申年十二月十一日: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
天津市京剧团首次赴上海演出第十四天。乐队杨宝忠(琴)、杭子和(鼓)、周子厚(鼓)、于又泉(鼓)、王裕民(琴)、李宝华(琴)。
演出剧目
《金雁桥》
《硃痕记》(封官祭坟、舍饭团圆)(杨宝森,谢虹雯,赵炳啸)
《恶虎村》

1961年8月10日,农历辛丑年六月廿九日:梅兰芳公祭举行
首都各界二千余人怀着沉痛的心情,在首都剧场公祭梅兰芳。

在首都剧场的大厦正面,悬挂着白纱。灵堂大厅里,鲜花和天竹草环绕着梅兰芳同志的灵柩和遗像。梅兰芳同志的遗体上复盖着绣衾和白绸。透过灵柩上的玻璃,可以看到梅兰芳同志安详的遗容。在遗像和灵柩的上方,高悬着“梅兰芳同志永垂不朽”的大幅黑底白字的横额。在鲜花环绕的灵柩前,陈列着周恩来、朱德、宋庆龄、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送的花圈,许多机关、部队、人民团体、民主党派、艺术单位、著名文学艺术家和梅兰芳同志生前友好以及国际友人等送的花圈和挽联,布满了灵堂大厅的四周和二楼的走廊。梅兰芳同志的家属、在京的他的弟子张君秋、丁至云、沈曼华、杨荣环、沈小梅、谢虹雯、李毓芳、杜近芳、杨秋玲、李玉芙、李国粹等,和北京许多戏曲单位的青年演员轮流守灵。梅兰芳同志的灵柩是凌晨从北京阜外医院移到灵堂来的。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梅兰芳同志的家属和生前友好曾在医院亲视含殓。

清晨,文化艺术界人士和梅兰芳同志的生前友好就开始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里瞻仰遗容和参加公祭。国务院副总理陈毅、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周扬、张苏、张奚若、齐燕铭、夏衍、林默涵、陈克寒、王昆仑等参加了公祭。

十时半,公祭仪式在哀乐声中开始。主祭人陈毅副总理在梅兰芳同志的灵前献花圈,然后讲话,他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梅兰芳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对梅兰芳同志的家属表示慰问,并向前来参加公祭的外宾表示感谢。

在灵堂内外的二千多人们默哀毕,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介绍梅兰芳同志毕生从事戏曲艺术事业的事迹。接着,文化部副部长齐燕铭致悼词。悼词说:梅兰芳同志的艺术是我国戏剧发展史上光采夺目的里程碑。他在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中,为同代和后一代艺术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同时,他热爱祖国和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曾罢歌歇舞,蓄须明志,表现了高度的气节。解放后,他衷心拥护党的各项政策,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不辞辛苦地经常为广大工农兵群众演出。他还以诲人不倦的精神,积极为祖国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悼词说:现在,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与世长辞了。全中国热爱他的艺术的人,都为失去他而悲痛。国内外接触过他精湛艺术的朋友,也都为这位当代艺术巨星的殒落而悲痛。但是,我们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戏剧艺术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突飞猛进。梅兰芳同志的未竟之志,将由无数后继者继续完成。

治丧委员会委员马彦祥还代表治丧委员会宣布:两天中,收到了来自国内外的唁电二百八十余件,来自各地文化艺术团体、机关、工厂、学校、各界人士以及梅兰芳同志的生前友好和他的弟子,其中有各界知名人士李维汉、陈叔通、徐冰、金仲华、萧三、费彝民,以及各剧种的著名演员周信芳、尚小云、袁雪芬、马师曾、红线女、白驹荣、张德成、常香玉、陈伯华、严凤英、王少舫、童芷苓、李玉茹。海外华侨方面,东京华侨总会也拍来了唁电。国外的唁电共四十多件,来自苏联、越南民主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蒙古、缅甸、英国、希腊等国的有关团体、单位、外交官员和知名人士。国外来电吊唁的有关团体和人士中,有苏中友好协会理事会主席安德烈耶夫,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主席波波娃,苏联全俄戏剧家协会主席雅布洛奇金娜,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东方协会,越南民主共和国戏剧家协会,日中友好协会,日本恢复日中邦交国民会议,日中文化交流协会,日本演剧协会,文学座、俳优座、葡萄会,日中贸易促进会,朝日新闻社等单位以及日本各界著名人士片山哲、石桥湛山、大野幸一、中岛健藏、铃木一雄、市川猿之助、村山知义、千田是也、岸辉子、久保田万太郎、花柳德兵卫、木下顺二、山本安英、杉村春子等。这些唁电对梅兰芳的逝世表示哀悼并且赞扬梅兰芳杰出的艺术成就和他在促进各国人民友好、文化交流方面所做的贡献。

公祭仪式在哀乐声中结束。梅兰芳同志的灵柩由陪祭人和梅兰芳同志的家属亲友等护送至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停灵,择日安葬。

参加公祭的文化艺术界著名人士有:阳翰笙、吕骥、马思聪、严文井、赵树理、周巍峙、戴爱莲、华君武、陈亚丁、张金辉、虞棘、马少波、萧长华、盖叫天、郝寿臣、雷喜福、荀慧生、姜妙香、马祥麟、徐兰沅、俞振飞、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袁世海、张君秋、裘盛戎、李和曾、言慧珠、杜近芳、赵燕侠、吴素秋、李再雯、欧阳山尊、焦菊隐、张庚、周贻白、舒绣文、崔嵬、侯宝林、关玉和等。

参加公祭和瞻仰遗容的,还有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匈牙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越南民主共和国、瑞典、缅甸、印度尼西亚、荷兰等国驻华使节和外交官员,以及正在北京访问的苏联贸易代表团、日本合唱团、法中友好协会代表团。日本在京和平人士西园寺公一和夫人也参加了公祭。

马彦祥撰写《伟大艺术家的光辉永存》一文,发表于8月16日《中国青年报》;又以《悼念梅兰芳先生》为题撰文,在《中国新闻社》发表。

谢虹雯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