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琴师 - 汪本贞
汪本贞

汪本贞

京剧琴师,他是裘盛戎先生的琴师,与裘盛戎先生同庚。
展开

简介

  他是裘盛戎先生的琴师,与裘盛戎先生同庚。自幼习琴,常向裘盛戎长兄裘振奎问艺,并旁观裘桂仙老先生在家指导盛戎演唱,后裘盛戎先生在富连成出科,汪本贞先生开始傍裘盛戎先生,为裘派花脸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汪本贞先生在伴奏上,配合裘派演唱的尺寸、劲头、气口,运用多变的弓法和疏密适度的过门、垫头,使裘派唱腔既高亢又圆润。   

生平

  早年师从张春芳先生学唱京剧花脸(净行),青春期变声后,改学京剧胡琴(京胡),拜师张玖先生。
  曾在京剧科班富连成做琴师,也曾给金少山、王泉奎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伴奏。
  1949年起展开与裘盛戎的长期合作,1952年随出任北京京剧二团团长的裘到北京京剧二团工作,马连良回中国后,北京京剧一团、北京京剧二团、北京京剧三团合并成北京京剧团(就是现在的北京京剧院),他在团里工作。
  

作品

汪本贞

  主要操琴作品有新编古装京剧《除三害》、《秦香莲》、《赵氏孤儿》、《林则徐》;越战题材现代京剧(京剧现代戏)《南方来信》等的净行唱腔。
  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参与样板戏《沙家浜》的音乐创作。
  

其他

  宋士芳(中国国家1级演员)和叶瑾良是他的学生。
  他的儿子汪叔夜从小学琴,青年时拉过中央乐团《交响音乐沙家浜》里的京剧胡琴。
  汪锦生是他的女儿。

评论

京剧奇才汪本贞

       一说起当年的北京京剧团,言必称马谭张裘四大头牌,即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流派创始人。岂不知,在他们身后还有终生相伴的四大琴师,即王瑞芝、李慕良、何顺信和汪本贞。在京剧圈里他们都是如雷贯耳,各怀绝技的名家。不过话说回来,琴师再牛,也是傍角儿的,终归不敢对自己所傍的角儿说三道四,尤其是过去搭班唱戏的时候,琴师从来不单独开钱,要从角儿的戏份里分,叫做“脑门钱”。不过,汪本贞是个例外,要不说他是“奇才”呢?
  裘盛戎:“嘿,咱们谁伺候谁呀?”
  凡是看过裘盛戎演戏的观众都知道,不管是《铡美案》中唱的“包龙图打坐开封府”,还是在《盗御马》中唱“将酒宴摆至在聚义厅上”,不等他唱,汪本贞那京胡的导板过门一拉,台下就跟开锅的一样,满堂的喝彩声。观众说这叫提神,后台说汪先生的过门那叫醒脾。后来裘先生换了几位琴师,就是拉不出这个神气来。看官可能不明白了,既然汪先生拉得好,为什么还要换琴师呢?不行呀,汪先生的能耐大脾气也大,裘先生也受不了哇。首先演出前定调门,人家都是琴师听演员的,惟独裘盛戎要听琴师的。裘先生也有个身体不适的时候,唱不了那么高,请汪先生降一点调门,就是不行。所以他们的同事都说这二位是唱一出,吵一次,没有不吵的时候,您说这样的琴师能不换吗?可是一换下汪先生,不要说过门没人喝彩,就是一出戏都没有了精神头,只好再把汪先生请回来。
  其实,裘盛戎和汪本贞是发小儿,早在富连成学艺的时候就是莫逆的好朋友,而且汪本贞跟裘先生的父亲裘桂仙、哥哥裘振奎都学过胡琴。所以他们二位台下情同手足,吵架,那是人家过得着;台上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尽管演出前他们从来不对戏,不排练,汪先生一到后台,就到裘先生的化妆室拉胡琴,而且是什么都拉,就是不拉当天晚上演出的戏。裘先生在一边化妆,谁也不理会谁。也不知什么时候,裘先生跟着胡琴唱上那么一句半句,唱得是哪一段,谁也没听清楚,就见汪先生把胡琴一收,马上离开了化妆室。几乎每次演出都是这样,他们的徒弟说,这是两位老师在碰心气。到舞台上,他们不但配合得丝毫不差,而且经常是在演出时即兴发挥,裘先生的唱腔一变,汪本贞就知道要变出什么新腔;汪先生的过门一改,裘先生就意识到要换一种唱法,都能随着感觉创出一片新天地,据说他们的许多新腔都是这样即兴发挥的产物。
  如果您以为他们是台上碰运气,那就错了。别看裘先生每次请客吃饭,汪先生大都爽约,可是当演出中发现了问题,第二天一早,汪先生就会不请自到地跑到裘家,老哥儿俩坐下来认真地研究一番。不过研究好了,汪先生就会把胡琴一放,说:“老裘,胡琴放你这了,晚上想着带到剧场去。”说完扬长而去。就这一手,让角儿给琴师拿胡琴,您问问去,大约古今中外也没有第二份。裘盛戎也生气,说一句:“嘿,咱们谁伺候谁呀?”
  不过那是表面上的事,实际上还是他们哥儿俩过得着,不在乎那一套。
  用一元五角八分给儿子买了把“名琴”
  要说汪本贞最神奇的事情,那就是他的胡琴了。原来他出身于书香门第,青少年时在中法学校上学,可以讲很流利的法语。不知是受他的同学吴祖光影响,还是被富连成的小伙伴引诱,竟自和吴祖光一样天天逃学到广和楼蹭戏。后来学胡琴耽误了学业被父亲发现,胡琴被父亲摔在地上还踩了一脚。他就哭着拿着这把破胡琴离家出走,住到舅舅家继续学琴。琴筒碎了,他就用铁皮罐头筒代替,照练不误。就这样练了三年,舅舅才给他买了把新胡琴。由于这样的经历,在他的操琴生涯中从来不挑胡琴,而且什么胡琴都能拉出优美的声音。1955年,庆祝北京京剧工作者联谊会成立演出,凡是聆听过那次裘盛戎唱《锁五龙》的人,至今都有人回味,叫绝,其实,那天由于调门太高,演出中琴弦断了,汪先生就变换把位,用一根弦把一大段唱拉了下来,台下观众竟然没有听出来。许多人都知道,他经常使用的胡琴是他用天津国民饭店服务员扔掉的掸把子把做的。后来裘先生看不过去,就在天津替他买了一把。现在有些琴师演出时要带好多把胡琴,而汪先生顶多带一把,有时借一把胡琴也能照拉。“文革”中,他的儿子叔夜到内蒙古插队,临走时想买把胡琴在工余时间拉着解闷。他就带着儿子到前门大栅栏乐器行去选胡琴。当时正在普及样板戏,乐器行里选购胡琴的人很多,当然都是选购最好的,惟有汪先生到最低价位的胡琴柜台去挑选。他拿起一把,刚刚一试音:刚脆洪亮,悦耳动听。营业厅里立即向低价位柜台投来惊奇的目光,嘈杂声突然就停止了。他顺手拉了个普通过门,竟然招来一阵喝彩声,有的顾客就是从这琴音中认出了他。他问售货员这把胡琴多少钱,回答是一元五角八分。他的儿子后来说,这一天他才真正认识到父亲的艺术价值和造诣。“文革”中他调到中央乐团工作,排练交响京剧《沙家浜》时,他的琴声以穿云裂帛之势压倒了庞大的交响乐队。西洋乐队的同行都好奇地查看、询问他这把京胡的神奇所在。当他们得知这把发挥着神奇艺术魅力的京胡只有一元五角八分时,都感到太不可思议了。
  裘先生和汪先生同岁,30年前他们先后离开了我们,裘先生逝世后,汪本贞先生把裘先生给他买的胡琴亲手擦干净,包装好,郑重地还给了裘家,既是不愿意触物伤情,也大有伯牙摔琴之意。今年当我们纪念他们二老90诞辰的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精心培育的艺术之花仍然在舞台上盛开,应该看到他们给我们留下的绝不是几出戏,几段优美的唱腔,几个神奇的胡琴过门,而是给我们开拓了一条崭新的京剧复兴之路。就说他们老二位和李多奎先生在1961年共同创作的《赤桑镇》,没有在灯光布景和服装道具方面花费一分钱,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没有任何投资,却赢得了极其丰厚的票房价值。现在我们的一个胡琴过门最少要耍三个花腔,我们听汪先生给裘先生伴奏《除三害》的散板过门,只用了一个单音,这是何等功力?何等神奇?所以12月10日在长安戏院举办的“纪念汪本贞90诞辰京胡演奏会”,全国的胡琴名家会聚一堂,真是意义非常。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