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瘦燕
个人背景
任职
1927年后,陆氏先后在昆山及上海开业,数年后,诊务日隆, 求诊者络绎不绝。建国后,历任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1959年,中央卫生部委派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讲学、会诊,回国后,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
陆氏建国前,曾在沪报上刊载《燕庐医话》,宣传针灸知识;并撰写了《针灸正宗》第一集“中风预防法”、“金针实验录”和第二集“金针心传”、“穴位释义”。又于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医师共同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并改进针具,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制造与人体等大的针灸经络穴位模型,亲自编写了讲义。函授学员遍及国内外,并在东南亚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分社。为针灸医学的开拓和传播作出了贡献。
创作
建国后,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他又主持编写了《针灸学丛书》,先后出版了“丛书”中的《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分册,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翻印发行。“丛书”其他文稿如《针灸穴名解》、《针灸歌赋选释》等,未及出版,在十年动乱中被焚毁。发表的论文有“从针灸的辨证论治程序谈到处方配穴原则”、“经络学说的探讨与针灸疗法的关系”、“针刺补泻手法的探讨”、“经气的探讨”、“有关十二经脉病候中u2018是动所生病u2019的探讨”、“切诊在针灸临床的应用”、“u2018烧山火u2019u2018透天凉u2019手法的临床初步观察”等。
成就业绩
陆瘦燕在40余年的针灸生涯中,全力研究经络学说,用以指导临床,并诠释针灸学的各项理论。注重全面切诊,整体辨证;重视爪切,善施行气、补泻手法;处方配穴灵活适当。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 精研针刺手法,热补凉泻有得
陆氏 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体会到,正确运用针刺手法是取效之关键,尤其在治疗脏腑病时,运用补泻手法,疗效确比不用补泻手法为佳。他在临床上应用双手爪切进针,病者往往毫无痛感,然后以全身之力运于右手持针腕部,继而运之大拇指、食指、中指进行施术,其手法特色成为他的一个诊疗特点。陆氏将手法的作用,区分为候(催)气、行气及补泻三类。指出所谓“候气”或“催气”,乃是促使针不得气的方法。所谓“行气”,是宣行气血直达病所的方法。所谓“补泻”则是针对疾病虚实而设之刺法。
陆氏将这二种复式手法,从源到流,从理论到操作,作了深入而精辟的讨论,认为其出处就现存资料而论,以明代徐凤著《针灸大全》中的《金针赋》为最早,并将这两种手法的具体操作方法作了考究。
陆氏以自已的体会,提出手法成败的主要关键在于:①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分明,提插均匀。②须适度。③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④须嘱病者留意针感,以免忽略轻微的感应,但不要暗示。⑤如果3度施术目的未达到时,结合10~15分钟的留针,往往可以提高疗效。
据陆氏的经验,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凉感则多产生于沉重感的深化。至于凉热感应出现的部位,可因人而异,有的先在施术部位开始,逐步扩散,有的则先出现在对侧。
权衡缓急,处方配穴有常有变 陆氏认为,针灸处方配穴,也和内科处方用药一样,有其一定的组成规律,决不是病在那里就针哪里,而要整体辨证,识别标本,权衡缓急。一般以局部和邻近病所的腧穴为主穴,以经络循行所到处四肢的腧穴为配穴进行处方。陆氏还常用五输穴子母补泻配穴,治疗脏腑病;八脉八穴、八会穴治疗相关病症;郄穴治疗急性疾病等,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习用毫针,提倡温针、伏针、伏灸
陆氏习用毫针,认为毫针纤细灵活,进针时可减少疼痛,运针时施行手法方便,肌腠损伤较少,不伤正气,所以比其他针具安全,可用于针治全身各穴。但由于毫针针体细软,容易弯曲,因此,他十分重视针具的制作和保养。当时陆氏使用的均是自己制作的金质毫针,他认为针具的好坏,主要在于针柄烧得是否均匀紧凑,针尖是否圆利得当,在他的倡导下,逐步发展成目前的部定的“松针形”毫针针尖的统一规格。每日诊毕,对使用过的针具他都逐一整修,务使针体挺直,无弯曲,无缺损,针尖没有勾毛。温针首见于仲景《伤寒论》,但却被后人视为俗法而不用。陆氏秉承其父的经验,体会到温针不但有温行经气的功效,还有帮助加强手法的作用,因此大力提倡使用。
他认为针尾加艾燃烧,藉艾火的温热,通过针体的传导,可以透达肌肤深部。当经气虚损时,用补法配合使用温针,能帮助经气运行,起温阳补益的作用;当经气为外邪所闭阻时,用泻法使邪气宣泄,经络通畅,配合使用温针,可加强血气的运行,达到去壅决滞之目的,故不论在补法或泻法时均可应用。当对高热、局部红肿或抽搐、震颤等不能留针的病例,一般不宜施用。
陆氏认为温针和灸法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治疗方法,温针的作用是取其温暖,借以帮助针力之不足;而灸法是取艾火之灼热,振阳温经而起陷下。因此使用温针时,艾炷不宜过大过多,一般只须1壮即可。
“伏针”、“伏灸”在前人文献中无从考稽,但陆氏在随父临诊及自己数十年临床实践中,体会到伏天天气炎热,人体腠理开疏,阳气旺盛,此时或针或灸,能使伏留筋骨深处的外邪容易随汗外泄,无论补虚泻实,均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喘病,每遇秋冬发病,若能在伏天进行灸治,取大椎、身柱、风门、肺俞、厥阴俞、天突、膻中等穴,到冬季可减轻发病或不发病,连灸三个伏天,可望痊愈,这是冬病夏治的一种有效方法。
温针、伏针、伏灸由于疗效显著,很受病者的欢迎,在陆氏的大力提倡推广下,为许多针灸医家所采用,成为针灸医学的一大流派。
科研成果
建国后,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设计创制了中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
主要著作
陆氏 毕生从事针灸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并致力于针灸学术研究。他与夫人朱汝功共同整理,总结了经络、腧穴、刺灸、治疗等方面得系统理论和临床经验,编写了《针灸学习丛书》,先后出版了“丛书”中的《针灸正宗》、《经络学图说》、《腧穴学概论》、《刺灸法汇论》、《针灸腧穴图谱》等分册,其中《针灸腧穴图谱》还被国外出版社翻印发行,对推动针灸学术得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另外,陆氏还发表了二十多篇论文,其内容涉及经络、腧穴、经气、经脉病候的探讨,针刺手法的分类与临床观察,针灸辨证处方配穴的原则,针灸临床治疗经验等,对针灸理论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卓然成家,被香港《大公报》誉为“针灸大王”而驰名海内外。
医学事迹
贡献
陆氏16岁中学毕业后,立志随父学医。他天资聪颖,又自幼耳濡目染其父针灸治病救人的奇效,故夙兴夜寐,勤奋攻读,秉承家学,针术精湛。1927年后,陆氏先后在昆山及上海开业,业务日益兴隆,求诊者络绎不绝。
在旧社会,中医受到歧视,针灸更被斥为“不科学”,与江湖术士等量齐观,政府企图取缔中医。陆氏认为必须重视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整理和发扬,提高中医队伍的业务水平,加强中医队伍的团结,才能振兴中医事业,为此,他竭尽全力,在上海报刊上开辟《燕庐医话》专栏,宣传针灸知识,弘扬祖国医学理论;并整理针灸医籍,结合临床经验,撰写了《针灸正宗》第一集——“中风预防法”、“金针实验录”和第二集——“金针心传”、“穴道释义”。又于1948年和夫人朱汝功医师共同创办“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及针灸函授班,亲自编写了讲义,函授学员遍及国内外,并在东南亚创办了“新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分社。为针灸医学的开拓和传播做出了贡献。
成绩
1952年他抽出部分时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为名中医服务于国家医疗机构起了先行作用。1953年他被聘为第二军医大学中医顾问。1958年后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和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等职。1959年,中央卫生部委派他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到苏联讲学、会诊,回国后,被任命为国家科委委员。在“文化大革命”中,陆氏被诬为“反动学术权威”,于1969年4月27日被迫害致死。1979年2月,平反昭雪。
学术特点
陆氏习惯用毫针,并将毫针进行改进,创制了“瘦燕式”毫针。建国后,他还与原上海教学模型厂协作,设计创制了我国第一台大型光电显示经络腧穴电动玻璃人模型与第一套脉象模型,为针灸教学提供现代化的直观、直感教具,分别获1964年国家工业产品二等奖、三等奖。
陆氏改变自古相袭隔衣进针为暴露体表进针,以皮肤和针具消毒等针刺新方法,为现在针灸操作常规奠定了基础。他还开展针灸治疗聋哑研究及首创针刺麻醉等科研工作。1959年,作为中国医学代表团成员,去苏联讲学、会诊,系统地将针灸学向国外作了介绍。
陆氏医术
陆氏认为:经络学说的起源和针灸的关系十分密切,经络学说用于指导临床实践,以针灸为最早,其后随着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才广泛地被应用到各科中去,所以经络学说从孕育、诞生到发展,皆与针灸息息相关。如失去经络学说的指导,实践中就会迷失方向,缺乏理论依据,在千变万化的病例面前,必然不知所措。因此,他深入整理研究经络理论,在临床上从诊断到治疗,无不贯穿了这一思想,并对一些争议较多,众说纷纭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一)经气的意义
经气即经络之气,针刺调气即是疏调经气。陆氏提出经气应包括两个方面:禀受于父母先天之精气而产生的元气和流行于经脉内外的荣卫之气(即后天之谷气)。前者是维持经络通行血气、营运阴阳、调理虚实、处治百病的功能力量,也是腧穴所以能通过经络的传导发生治疗作用的动力,后者则是营养脏腑、充实身形、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虽然先天元气和后天水谷之气有本质的区别,但在生理上是相辅相成、相互为根的,元气必须依靠胃腑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的滋养,才能不断充实,假如元气没有营卫之气的不断充实,必致耗损而枯竭;而脾胃也必须依靠元气的作用,才能不断化生精微,假如没有元气的作用,就会壅滞而不行。从而纠正了当时文献对经络功能仅认为 "通行营卫”的狭义理解,并为诠释在针灸教学和临床长期存在的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
陆氏整理了十二经脉“标本”、“根结”的理论,结合经气的含义及自己的临床心得,指出:
1.经脉元气的功能作用,皆自肢端及于躯干、头面。
十二经脉的本部及足六经的根部在四肢肘膝以下,而标部及结部都在头面和躯干,其中六阳经脉的标部在头面,六阴经脉的标部大多在各该经脉所属的胸腹部募穴或背腰部俞穴处。说明了手足三阴经脉之元气自肢端直接作用于本脏,然后注输于背部五脏的俞穴,结聚于腹部五脏的募穴。足三阳经脉的元气除了作用于头面躯干部经脉循行所过处外,一部分脉气由合穴别入内腑,与六腑相通,然后注输于背部六腑的俞穴,结聚于腹部六腑的募穴。手三阳经脉的元气,不深入本腑,仅作用于头面、躯干部外经循行所过处,其本腑之气皆自位在足三阳经合穴处别入,上合于手部的本经。
2.四肢肘膝以下腧穴的主治规律。
由于手足三阴之本在四肢,标在背俞与腹募,经脉元气直接作用于本脏,所以六阴经脉肘膝以下的穴位,一般均能治疗本脏病。手三阳之本在四肢,标在头面,经脉元气不入内腑,所以其腧穴不治本腑病而只能治疗头面病。足三阳本部的经脉元气,经六腑之合别入内腑,所以足三阳经在膝以下的穴位,除一般都治疗头面病外,部分穴位,特别是“六腑之合穴”,还能治疗六腑病。
《灵枢·经脉》篇中记载的十二经病候,阴经均有本脏病的症状记载,六阳经中,手三阳经的病候仅反映了外经循行所过处的疾病,没有涉及大肠、小肠、三焦病;足三阳经的病候中,足阳明、足少阳有本腑病症的记载,足太阳经虽然没有讨论到膀胱病症,但在《灵枢·本输》中则补充有“三焦者……太阳之别也……,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与经脉元气和脏腑腧穴的关系相一致。
3.五输穴排列方向与经脉循行走向的关系。
五输穴的排列方向与经脉循行走向不完全一致,陆氏认为五输穴自四肢末端向心排列,是体现了经脉元气自四肢末端作用于躯干,渐入渐深的现象,而经脉的循行走向,则是说明了营气循环的通路,所以顺逆相接,与五输穴的排列不完全一致。
(三)十二经脉之间及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交会关系
1."六经”的来由。
十二经脉是气血循环的主要通路,按其顺逆方向相互连接,形成一个连通的整体,陆氏在整理十二经脉的交会关系中发现除了顺逆相接以外,手足同名的三阴经、三阳经也是相互衔接的。因此,十二经脉若将其压缩来看,实际就是“六经”,古代文献中所称的“六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缩影,这种关系在人体生理、病理上均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手足少阴相连的关系;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即是因为手足太阴相接的特点;包络相火之所以寄附于肝胆,亦是因为手足阴通连的缘故。在病理上,伤寒六经的辨证论治就是以此为基础的。
2.奇经八脉的功能。
对奇经八脉,历代较少重视,陆氏在研究奇经八脉所过腧穴及所会经脉的同时,对奇经八脉的功能作了全面的阐发。他指出:足三阴经皆交会于任脉的中极、关元,阴维脉交会于任脉的天突、廉泉,冲脉交会于任脉的阴交,手三阴经虽不直接和任脉相交,但是由于手足三阴同名经相接,脉气相通,因此,任脉能容任诸阴之气而为“阴脉之海”。督脉的大椎穴为手足六阳经的交会穴,阳维脉又交会于哑门、风府,故手足诸阳之脉气可以集聚于督脉,称为“阳脉之海”。冲脉发于气街,并足少阴直冲而上,气街属胃,是五脏六腑和水谷之海,足少阴属肾,为藏精之处和先天之本,冲脉蓄受二经脉气,故为“十二经之海”。带脉束腰如带,有统束一身上下纵行诸经的作用。维脉能维络一身表里之阴阳,阳维脉维络诸阳,阴维脉维络诸阴,这也是由二脉所经过的腧穴和交会的经脉决定的,又因阴主里,阳主表,所以阴维脉主一身在里之阴,阳维脉主一身在表之阳。阳跷脉经过手足太阳、手足阳明和足少阳五脉,却不与督脉交会,各自分布在身体的脉左右阳部,故分主一身左右之阳气,阴跷脉也不与任脉相交会,循行于阴部而分居左右,故分主一身左右的阴气。
八脉之中,冲、任、督三脉皆起胞中,同出会阴,任脉行于腹,督脉行于背,二脉上行至头面而相接于龈交穴,合之为一,分之则二,以象征阴阳一气,子午南北的关系。而冲脉出会阴,过气街,并足少阴而上,此三脉一源而三歧,加上带脉统束诸经,在生理上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十二经脉病候的病理析解
陆氏对十二经脉病候的病因病机逐条作了详细的分析,他把每条经的“是动病”和“所生病”归纳为五类:本外经病、本脏(腑)病、他脏(腑)病、有关器官病及其他病。指出经络的实症,多因经脉为某种致病因素所激惹或壅阻,导致气血运行不通畅,即经气壅滞,“血伤为肿”“气伤为痛”,则在经脉所过之处出现肿或痛的症状;如果邪壅化热,还兼有灼热红肿的现象。经络的虚症,多为经气虚陷,气血不足而成,可以由某一脏腑和经脉本身的元气不足,阳气虚陷而致;也可因全身性的气血不足,阳气虚弱而引起,往往会出现局部不仁不用,甚至枯痿的症状。
由于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故经络的病候,实际上离不开脏腑器官以及皮肉筋骨等组织功能变异的症状。同时,由于经络的分布错综复杂,加之脏腑经络之间阴阳表里、生克制化等方面的生理病理影响,故十二经脉的病候,实际上是多个脏腑器官病变的证候群,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此外,有些症状另然相同,但由于隶属的经脉不同,病理传变的结果也不相同,在辨证时必须作具体的分析。例如膀胱经病变可有腰痛,肝经病变也见有腰痛,但膀胱经的腰痛由于脉气厥逆,气血不通,脉道壅塞而致,所以疼痛如折断腰背,不能转侧,属实证;而肝经的腰痛,则为肝病不能淫气于筋,腰部的筋肉缺少阳气温养,故而拘急板滞,不能俯仰,属虚证。同样是腰痛,治疗法则就完全不同。
善用切诊,注重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
陆氏认为切诊在针灸临床上不仅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选穴位、论补泻、别深浅、辨忌宜的主要依据,运用正确与否,对提高针灸疗效有直接关系。故提出除切寸口脉外,还应切“肾间动气”、“虚里之脉”、“冲阳”、“太溪”、“颔厌”、“太冲”等脉,同时应仔细切按经脉的皮部及有关的腧穴。
(一)求本源
1.候“肾间动气”以察元气的盛衰。
陆氏认为“肾间动气”位于丹田,是人体生命的源泉,不可不候,元气应潜而不越,其动徐缓而不现躁急,一息四、五至,与寸口脉相应。如果元阴不足,阳气躁越,则动必应手而弦,治当补其元阴之气,取太溪、复溜、肾俞、关元等穴;如果元阳之气已衰,则动而结代,疾病往往会发生变化,当用大炷急灸关元、气海等穴温固元阳,以防暴脱。
2.切“虚里之脉”以诊胃、宗二气。
虚里脉位于左乳之中,第4、5肋之间,陆氏认为应该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如果按之动微而不应于手,是宗气内虚、脉无胃气之候,如果望见其动,外应于衣,是宗气泄越的表现,多见于阴虚气怯的患者,须急补肺俞、脾俞、胃俞等穴以培补中土,兼理肺气;补肾俞、复溜、太溪,以滋阴壮水而制阳光;泻列缺清肺热;泻行间泄肝火;兼补膻中一穴以调节一身之气机。
3.重“太溪”、“冲阳”之脉,辨疾病的转归和预后。
陆氏十分重视肾气和胃气对人体的影响,“太溪”、“冲阳”两脉分属肾经和胃经;,与寸口右关及两尺相应,故常诊此两脉,以帮助判断病的吉凶。若冲阳脉不衰,说明胃气犹存,病虽重而生机未绝;若冲阳脉绝而不至,则胃气衰竭,乃为险候。但若冲阳偶绝而太溪脉仍旺,则肾气未绝,先天根未断,纵然危候,尚有转机之望;若太溪脉绝,则说明病已垂危。
除此以外,陆氏指出:上盛下虚者,则寸口常大于“冲阳”、“太溪”,下实上虚者,寸口常小“冲阳”、“太溪”。如果“冲阳”偏亢,则常胃火有余;“太溪”独盛,则相火常炽。
(二)察上下——颔厌脉候清空,太冲脉候肝气
陆氏认为“颔厌”脉属足少阳胆经,在上,可以候清空;“太冲”脉属足厥阴肝经,在下,可以候肝气。凡肝阳上逆者,其颔厌脉搏动往往较甚,而寸口及太冲脉常较弦细;如脾肾两亏,中气下陷,其颔厌脉的搏动则微弱而不易触及,而寸口三部及太冲脉亦常相应地细小微弱。对前者,陆氏主张补(或温灸)涌泉以引导气血下行,同时泻行间以平肝熄风,补太溪从滋水涵木;对后者,则灸百会以引导清阳之气上升,取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补益脾肾,以治其本。
(三)辨左右——诊寸口详察左右偏胜
对寸口脉的切诊,虽然古人认为男子主气左大为顺,女子主血右大为顺,但陆氏认为脉象左右偏胜,究非善象,说明左右气血偏胜,常为中风发作之前兆,故不能忽视,应适当处理,防病于未然。
(四)重整体——以经络为纲,有目的地遍察全身
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强调辨证论治。陆氏指出:要做到整体治疗,首先必须有整体的诊查。就切诊而言,寸口脉诊固然十分重要,但作为针灸医师,还应以经络为纲,有目的地遍察全身,参合上下、左右作比较。对慢性、虚弱性疾患,要考虑到脐下肾间动气和冲阳、太溪脉的具体变化;对脏腑病症,应切按背俞穴、募穴、原穴及下合穴,察其有否异常反应。
全面切诊能掌握病者的整体情况,帮助正确辨证,故疗效往往较好。
治验举例,韩某,女,28岁。周身骨节酸楚已10年余,伴心悸(心率120~130次/分),怕冷,纳呆,面跗浮肿,手足爪甲青紫,气促胸闷,失眠,面色(白光)白,形盛质虚,久治无效。诊得寸口弦细而数,两尺无神,脐下动气急躁,虚里之动略应于衣,舌绛苔薄,此系肾气不足,宗气泄越,离火妄动,经气失宜,治拟宁心安神,蠲痹通络,兼固肾气。
处方:郄门、神门、内关、合谷、太冲、关元、足三里。
手法:捻转、提插补泻法。
诊治3次后,心悸较宁,睡眠转酣。续治20次,诸证渐次消失而巩固,脉来缓而有神,虚里之动已不应衣,脐下动气缓而不急,而恢复工作。
现代发展
2009年,为纪念父亲百年诞辰,陆氏弟子、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王志煜医师写的《恩师陆瘦燕临床轶事》一文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我在从师学习期间,有一次,一位三十多岁的女邻居,患坐骨神经痛,我为她治疗,治疗了三次,疼痛比前更甚,自己所用的方法和先生一样,这是为什么?于是我只能请她到先生处求治,在诊治时,她一字也不提我曾为她治疗过。我非常注意先生的举止,短短的几十秒先生完成了望、闻、问、切四诊及处方配穴,当先生为她扎针时,情况就与众不同了,先生在所取的穴位上,只是飞快地针刺了一下,不留针、也不拔罐,就算一切治疗结束了。当时我脑子里一闪,患者付出了比看普通医生高1至2倍的诊金,难道这样就算治疗过了吗?结果,经先生用同样方法治疗三次后,她的坐骨神经痛就好了。先生思维敏捷,在与患者接触的短短几十秒钟内,究竟看到了什么,才作出如此的治疗方案?当时因先生诊务实在太忙,我不敢轻易打搅先生。先生诊所每天“门庭若市”,患者之多可以说空前,旁观者看到的只是他进针神速,手法优美,但我领悟到先生以人为本、辨证论治、针刺补泻手法灵活多变,此针法精髓绝非书本所能学到的。
父亲在临床上根据病情的需要,或用针法,或用灸法,或针与灸并用,常效如神助,所存医案,俯拾即是。有一个老中医,68岁,胃脘疼痛,纳谷不香,呕吐泛酸,得食即痛,痛久则吐,已年余,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近日神乏怯冷,呕吐更剧,不能进食,迭治无效。患者丧失信心,嘱家属准备后事。当日中午,父亲前去会诊,询知其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沉迟,太溪、冲阳脉均濡细。认为此乃脾肾阳虚,命门火衰,釜底无薪,不能腐熟水谷,拟温补脾肾,非灸不能急挽其危。立即处方:麦粒灸中魁、足三里、中脘、关元。每次2穴,每穴7-11壮,轮流施灸。经灸中魁、足三里后,呕吐即止。次日复灸中脘、关元,患者觉脘腹温暖舒服,能吃稀粥,脘痛顿减。后以中药调治,食欲渐增。十余日后,能起床行走,一月后恢复工作。
有一位被其他医院诊断为不治之症并拒绝治疗的胃癌晚期患者,因相信中医针灸,到龙华医院针灸科观察了多次,看到父亲治疗病人极其认真仔细,怀着求生的希望,走到父亲面前,向他诉说病情,要求针灸治疗。父亲二话不说,立即答应了。并当场为他作了详细的四诊检查,之后,要他将在其他医院诊治的病历卡都带来,以便仔细研究,制定周密的治疗方案。经过一年多针、灸及中药的综合治疗,这位患者经摄片检查,证实胃癌已被治愈,他又获得了新生。
二十年后,当这位89岁的退休工人在报上看到“原上海市针灸研究所所长陆瘦燕同志追悼会在沪举行”的消息后,不禁老泪纵横,失声痛哭,立即写信给当时上海中医学院院长黄文东,诉说当年陆所长为他治病的经过。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癌症患者仍旧健在,可为他治病的医生却含冤而逝,怎不令人悲痛不已呢?在信中,他写道:“父母生我身,陆所长活我命,此恩此德无法报答,只有嘱子孙们为祖国四个现代化贡献力量,来报答陆所长救活我命于万一。”
母亲晚年海外传扬针灸
1981年,年近七旬、退休后的母亲只身来到了大洋彼岸。她在美国多次为针灸学习班的学员授课;应邀在世界针灸学术交流会上作报告和手法示范,她高超的医术奇迹般地治愈了许多当地医院束手无策的患者,故赞誉倍至,声誉日隆,使中国针灸医学在美国得到了更多人士的接受与认可,前来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从1981年至2001年,母亲在美国行医20年,深受当地民众的爱戴及同行的尊崇,自1986年起历任美国针灸医学会第六、第七届副理事长,美东针灸医师联合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兼学术研究部主任等职,为在国外传播和发扬针灸医学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她在美国期间曾遇到不少疑难杂症,均以中医辨证,施以针灸治疗而收到很好的疗效。有一位柯达总公司彩色胶卷化验师,女,48岁,1983年秋被汽车撞伤,失去意识,经抢救后清醒,但周身疼痛,大、小便出血,X线摄片显示:椎体、头颅均受伤。住院治疗一年多,上述症状好转,继而出现躯体、四肢不自主转动,两下肢膝踝关节疼痛,足跟不能着地,喉间不停发出“咯”、“咯”的怪声,在纽约各大医院诊治一年余,无效。后经友人介绍,找到我母亲,请求针灸治疗。由于患者住在另一座城市,汽车高速行驶需要8个小时,母亲只得安排每周周末下午乘飞机前往,采用针和灸并用的方法为其精心治疗。果然,第一次治疗就初见疗效,到第四次时病情已基本治愈。不久,这位患者就恢复了正常,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还有一位患者,她自己是一家医院的护士长,患了顽固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累及全身各关节肿胀疼痛。经西医、理疗一年多无效,感到非常痛苦。经母亲施用针刺和灸法,配以中药丸剂,再外用药物熏洗,疏通经脉,症状渐见减轻而至痊愈。患者称:“美国医药虽发达,但有不少疾病不如用中国针灸治疗有效。”她对我母亲万分感激,特赠一幅“仁术济世”匾额以致谢意。
我国驻美纽约总领事馆及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官员,他们工作极为紧张繁忙,常有人身体不适。一次,一位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官员头晕乏力,血液化验白细胞仅2000多。代表团保健医生十分焦急,很快与母亲取得了联系。经中医辨证,确定以灸法为主的治疗方案。经过一个疗程十二次针灸治疗后,全身诸症均消失。还有一位大使夫人,患有胃溃疡及胃粘膜脱落,因西医治疗无效,遂要求针灸治疗,母亲对她先针法止痛,后施以灸法,隔天一次,共灸三轮,症状即消失。就这样,在中国驻美使馆、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的公寓里,时常能见到母亲的身影,韩叙和凌青大使、毕季龙秘书长以及他们的夫人,大使馆、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几乎都曾是她的病人,也成了她的朋友。大家热情地称呼她是最好的“编外保健医生”。
“陆氏针灸”发扬光大
“陆氏针灸”的学术思想、医疗经验和流派特色,是父亲母亲终其一生,在数十年的针灸实践中,不断继承、发展、提高、总结而形成的,对指导临床有极其实用的价值,是中医针灸医学的宝贵财富。今天,“陆氏针灸”已被列入上海市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相信它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2011年7月16日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主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协办、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承办,在“上海老饭店”为母亲——“陆氏针灸”流派的共创人朱汝功先生的百岁华诞,举行了隆重的庆贺盛会。母亲虽于10年前曾患脑梗,右侧肢体行动不便,但在子女的搀扶下,稳步走上寿台,脸色红润,神采奕奕,还微笑着向大家致意。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主委蔡威,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谢建群等领导出席了盛会并致辞,美国纽约州执照针灸医师公会敬赠了锦旗,农工党市委、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针灸学会、岳阳、龙华、曙光医院、针研所、针推学院等单位及众多的学生、亲朋好友共300余人对寿星献上了祝福。
在祝寿人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母亲的七八十岁、白发苍苍的弟子由他们的年轻弟子搀扶着向母亲行礼献花,这一动人的情景,不能不让人动容。虽然经历了十年浩劫,但父母亲精湛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还是被传承了下来,我想这是能告慰父亲在天之灵的。母亲在针灸医疗、教学、科研各领域整整工作了六十年,硕果累累,桃李满天下。愿母亲长寿更长寿,“陆氏针灸”这朵中医奇葩发扬光大更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