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自由撰稿人 - 杨禹(评论员)
杨禹(评论员)

杨禹(评论员)

杨禹,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研究员。2009年7月起任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在新浪网传媒大讲堂上,杨禹在回答网友提问时表示,根据央视新闻中心的分工,他主要负责时政、经济领域的评论,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军事、法律、外交等问题不会参与评论。
展开

个人简介

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杨禹,是备受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新闻评论员,两年来央视多数重大时政直播中均由杨禹担纲新闻评论,他在日常所作的新闻评论则是央视一套、新闻频道、四套中的重要亮点。出镜栏目有《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环球视线》、《共同关注》、《焦点访谈》、《中国新闻》、《今日关注》等。

杨禹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所做的《四部委记者会现场评论》,获得了首届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优秀节目评比一等奖。2011年3月,《新周刊》颁发“2010中国电视榜”,杨禹与郎咸平、水皮、石述思、叶檀共同获得推委会特别大奖“电视评论五虎将”奖。

杨禹的本职工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研究员。之前他曾先后供职于清华大学、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经济导报》。

2012年11月,杨禹在十八大开幕式、闭幕式和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见面直播中担任评论员。2013年1月23日《新闻联播》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评论员杨禹进行了直播评论,这是《新闻联播》35年历史上的第一次。

工作经历

杨禹从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到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新闻采编一线指挥员,再到成为国内一流的电视新闻评论员,多年来始终在新闻工作的最前沿经受磨砺,经受住了重大考验。从1993年起,他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台主持多档节目,是“北京广播奖”得主。1993年12月18日北京交通台开播当天,他主持了傍晚6点到7点的时段。从1996年至2010年初,他在《中国经济导报》社先后担任新闻部记者、科技社会部副主任、新闻中心副主任、新闻中心主任,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恪尽职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杨禹

《中国经济导报》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的,以宏观经济报道见长,强调准确性、权威性、可读性的报纸。十几年来,杨禹参与了报社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性报道,参与并指挥了历年的全国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等报道,策划组织了数十次围绕突发的重大社会焦点新闻、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重大变化、国家宏观调控重大政策演变等展开的重点报道。他还是报社日常持续进行宏观经济报道的核心组织者之一,以及报社采编管理制度的主要设计者和执行者。

在这些报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杨禹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党性原则,以良好的大局观、强烈的责任感和对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的准确理解,积极、严谨地把握报道的立场、尺度,带领一支团结、进取、高效的新闻采编队伍,圆满完成了每一次报道任务,没有出现过任何政治性、政策性差错,报道的权威性、宏观性、可读性不断提高,受到了广大读者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好评。

杨禹的这些努力,收获了丰硕的果实。他持之以恒的努力,也为我国宏观经济新闻报道水平的不断提高,尽了一份来自新闻实践一线的微薄之力。他具备的较为突出的新闻采访、编辑、管理和研究能力,得到了新闻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1997年长江三峡截流前夕,他在截流最前沿采写了大量生动的现场报道;他还跋涉上千里,深入三峡库区移民点进行了十几天的调查采访。1998年长江大水之际,他奔赴湖北抗洪一线,从荆州、公安、牌洲湾等洪水重灾区发回报道。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转折,各种复杂的社会经济矛盾逐渐凸显。那期间,杨禹曾就上海纺织业结构调整、大批员工面临下岗再就业等焦点问题展开深入调查采访;对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化进程进行了深入采访。2003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宏观调控难度进一步加大。杨禹直接采访、撰写了大量涉及宏观调控焦点问题、经济社会发展难点问题的消息、综述、访谈和评论。

主持报社新闻中心工作以后的近十年间,由于报社编辑部门实行采编合一的工作组织方式,杨禹实际上既是新闻采访的策划者、组织者,也是新闻编辑的组织和实施者。面对这副具有双重责任和压力的担子,杨禹迎难而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十年如一日,坚守在从选题策划到采访组织,从协调处理稿件到值班签版的全过程。

在选题策划中,他总能超前谋划,以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和对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主持设计报社阶段性的宏观经济报道方向和选题。在采访组织中,他发挥自己在一线新闻采访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每一个重大战役性采访做出充分、缜密的准备,并知人善任,妥善调度报社的采访力量;遇到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他能果断决策,及时调整部署,使报纸的采访内容、版面安排都因事而动,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在处理稿件的过程中,他充分显示了良好的大局观、政策观,以严谨的工作作风,富于创新精神的思路,指挥编辑队伍,圆满高效地完成任务。除了外出采访,他始终坚守在报纸值班签版的岗位上,尽职尽责,默默奉献,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编辑部的办公室。

让报社同志们记忆犹新的一个事例,就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之后,杨禹作为报社采编组织的核心成员,被报社领导要求留在编辑部以统筹指挥抗震救灾报道的前后方工作。他在岗位上夜以继日地工作,除了完成每期抗震救灾报道的策划、组织、审稿、签版工作,还和每一位身处灾区的记者保持着密切联系。为了确保前方记者的安全和顺利采访,他坚持做到前方记者不到达休息地、不睡觉,他就不休息,就能随时为前方记者提供具体指导。奋战在前方的记者们都发自内心地说,有杨主任陪着我们、随时指导我们,我们心里踏实,采访也始终目标明确。

杨禹就是这样一位让记者编辑们非常信赖的新闻业务管理者和指导者。多年来,他也为培养报社的记者、编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在他的主持下,报社新闻中心常年坚持召开每周读报、评报会,重大报道的准备会、总结会,月度、季度的新闻业务交流会。他还主持制定并实施了报社编辑部门的各项规章制度。他乐于、善于引导帮助年轻记者编辑的业务成长,经常耗时几个小时,极具耐心地和年轻记者交流新闻业务体会。

杨禹从事新闻工作的这将近20年,正是我国新闻事业蓬勃发展、新闻改革稳步推进的阶段。他积极地投身其中,展开了突出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妥善协调报社与上级主管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新闻报道联系中,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积极沟通,大胆实践,使得报社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各职能司局建立起了能动、高效、富于建设性的工作关系,为一份宏观经济报纸搭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报道资源平台,做出了有益的、带有普遍性的探索。他是中国经济导报十几年来历次版面改革的主要设计者。他勤于思考,善于从新闻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对整个新闻行业有益的新见解。

特殊身份

担任央视新闻评论员

2009年7月27日起,杨禹担任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出镜节目包括央视一套、新闻频道和四套中文国际频道的《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环球视线》、《共同关注》、《焦点访谈》、《中国新闻》、《今日关注》等。

杨禹分析问题时,视野宽,立意高,思路清晰,谈吐自然,善于用电视语言解析复杂经济现象和重大时事新闻。通过屏幕,许多观众认识了杨禹,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犀利幽默一针见血的新闻评论员,以及一个温文尔雅的学者。

工作特写

2010年全国两会于3月3日开幕,中央电视台各频道推出一系列主打名嘴牌的两会节目,此次两会有包括张泉灵、鲁健、王小丫、崔永元、李小萌、芮成钢、撒贝宁和杨禹共八人参与两会新闻战。其中杨禹作为评论员首次加盟。

《杨禹快评》是央视两会报道中首次以特约评论员为品牌的节目。每天,杨禹将跟进两会的最新动态并及时评论,节目除了在两会期间每天上午11点的直播间播出外,还将在《共同关注》和《东方时空》中播出。

《杨禹快评》于3日-14日每天在“CCTV-新闻”跟进两会的最新动态及时评论,具备杨禹个人评论特色。

杨禹介绍他的两会经历说:“我曾经做过6年的上会记者,8年在后方指挥本报的上会记者,今年可是我与两会的第15次约会啦”。

但与往年不同,这一次是以崭新的角色——央视评论员而走进两会、走进大会堂的。

个人语录

1.中秋之夜,自重庆至武汉而南京,沿江各处,皆使出十八般武艺,凭江望月,抒发民族文化的情怀。不知那江面上的赏月客们可曾发现,脚下喧嚣波涛,纵有百般逆流回旋、千般侧击拍岸,也终扭不过江面之下不动声色的滚滚主流,一刻不停,心无旁骛,从容东去。

2.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科学,就要体会现实的贫困;如果不尊重哲学,就要体会历史的曲折;如果不尊重诗歌,就要体会精神的贫瘠。

3.任何一个伟岸的或渺小的个人,都不可能超越一个完善的或尚不完善的体制。

4.在科学探索之路上,寂寞过的人不一定成功,成功了的人必定曾经寂寞。

5.爱心之舟,乃文明之器。它不仅需要我们为任何社会里都难免出现的少数遇危者、受困者动情,还需要我们逐步地让那张网变得丰满与厚实,让网间的遗漏逐渐减少。由此,包括我们每一个人在内的社会多数,才能驾爱心之舟,行进在美好、安全的人生旅途上。

6.历史,从来就是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属于全人类,一部分属于自己;一半在公共澡堂里供大家集体揉搓,一半在自家浴缸里任细水长流。

7.中国社会从不缺少爱心,却缺少对爱心的组织,缺少高效率的、并能持之以恒的组织机制。

8.事实上,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的冲突中,不断地寻找和修正自身的规则。表达有自由,投资有自由,动情有自由,但教义有底线,利益有底线,情分也有底线。在谁也不能消灭谁的前提下,在必须找到相处之道的现实里,或许,我的底线,就是你的自由的边界。

9.张导、陈导与冯导,彼此倾倒,令人晕倒,正所谓:花间一壶酒肉穿肠过,独酌无相亲如一家人;举杯邀明月几时有,对影成三人行必有我师。

10.粉丝其实是很脆弱的,一撅就折,一泡就软,一煮就化,一挑就断。虽然粉丝文化并不乏一定的时代感与合理性,是传播时代、互动时代里不可缺少的一道辅料,但若以粉丝主导宴席,不仅会令主料迷失其味,也会使全席失去风骨。

11.比“9·11”更恐怖的是“9·12”。“9·11”有形,而“9·12”无形。“9·11”那天发生了撞击,而自“9·12”起,我们才开始慢慢地消化这个撞击的残酷含义。

12.哪个单位的领导,不是兜里掖着两张牌,一张上写着“请你与单位共命运”,另一张上写着“地球离了谁都照转”?

13.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因为一个共同的发型而走到了一起。

14.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光头。

15.莫里哀说,爱一个人爱得越深就越少恭维他,毫无保留的批评才能验证真的感情。

16.其实,“洒脱”是什么?秃哥想起胡适之的一句话:“异乎我者未必即非,而同乎我者未必即是;今日众人之所是未必即是,而众人之所非未必真非。”老胡绕来绕去,其实想说的就是,一个人是不是有心胸,是不是活得洒脱,不看他能不能听得了赞同和夸奖,而看他是否能容忍异己的意见与贬斥。

17.其实,人与孔雀,不过是殊途同归。人生就如香山孔雀园那个大铁笼子,你我都身在笼内,每个人都有璀璨的羽毛和开屏的精彩,每个人也都有吃不饱饭的压力和局促,都摆脱不了被笼边看客议论和左右的宿命。

18.早春二月将至,正是赏梅的好季节。若女子如梅,必淡装素服,清丽温婉。若男人为梅,必脊梁刚直,孤寂自赏。

19.《南方周末》的新闻同行们最爱玩的把戏,就是把一个个普通人架起来,可着劲儿地忽悠,让你觉得自己是济世救民的天使。

20.至于那如日中天的易中天老师,其实,与那所著名中学里的初一新生一样,都是在用饮驴饮马的姿态与书为伴。固然朝气蓬勃,却令旁观者捏一把汗。

21.俗人的爱心是本能地要计算成本的,是有一定限度的。

22.“过去十年,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主要是党培养的结果,是领导、同事们信任、支持和帮助的结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要戒骄戒躁,不自以为是,不夜郎自大,虚心向身边的同志们学习,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不计名利,甘于奉献。”——这是秃哥不久前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的一段发自五脏六腑的论述。

23.东西皆见困兽斗,可叹人生几如戏。游戏人生是每一个人的使命,输赢同味,成败皆可。只人生不游戏,未免乏味。只游戏不人生,未免可悲。

24.博客,使人与人的距离,从N多年来习以为常的0.5米,拉近到了0.05米,甚至0.005米。于是,花间一壶小酒,就能醉倒万千知音;字里一抹绯红,就能染透山谷回音。于是,自己牙缝里的残垢,也能变成旁人鼻息间的谈资;本来无伤大雅的小声嘀咕,就能变成大规模语言式暴力冲突。博客世界这一年,虽然也营造了很多的温婉与贤良,却因为沸腾得太快,而让人突然发现:人与人的距离一旦过于接近,将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生活状态,又是一种多么可怕的文化局面。在这里,交流过于方便,所以暴露者过于暴露,遁形者无可遁形;在这里,距离过于短促,所以喜怒哀乐都缺少过门儿,往往在第一小节就高亢起来。

25.秋来时节乱纷纷,路上行人丢了魂。借问胡说何处有?众人遥指中关村。这个星期过得超快,秃哥还没来得及上九天揽月,下八卦捉鳖,超女就五进四了。黏糊的夏天一过,时针跑得比刘翔还快,也不再像厉娜的眼神那么慵懒。一周以来,秃哥吃了一只鸡、两顿排骨、两桌韩国烧烤,穿越长安街十二次,眺望夕阳四次,当面忽悠三回,背后骂娘两次,加了一箱油,修了一趟车,踢了一场球,买了三本书、六本杂志和七张盗版光盘,给路边求钱治病的一家三口掏了十块钱,写社论一篇,看版二十三块,改稿三万字,收月饼四盒,销毁工资条一张。秃哥还给发小儿过了一次生日,共同畅想了一下成为中年文青的美好愿景。与某电视台某栏目主创人员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举行了会谈,彼此表达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抵制低俗不良报道的决心。

26.这边未名湖畔仍然争议不断,那边复旦楼前已经新意连连。花两万多元,职业女性就可在这里经240学时的国学洗礼,一跃成为“卓越女性”。常人与“卓越”的距离,原来如此具体。文化被具像到了这个地步,可谓亦喜亦忧。国学需要生命力,但它或许不需要变成商业性的显学。它每一次被明码标价,都要经历一次品质的跌价。它每打下一批卓越的蚊子,就会给自己的身躯增添一批先痒后痛的脓包。

27.近N年来,京城有两句最容易让人呕吐的名言,一句是N多海归博士兼挨踢公司总裁的口头禅——“我最大的烦恼,就是没时间和我的家人在一起”,另一句就是N多帅哥骗女生时的口头禅——“我虽不爱逛街,却特爱逛书店”。秃哥不爱逛超大型的书店,比如北京图书大厦,想从一堆书架里找到自己瞩意的那一本,往往要挤进挤出N番,并从N个坐地上看书的孩子或文青头上跨过。尤其是像易中天老师这样的杰出人才在这里搞签名售书时,人比书多,人气力压书卷气,签名有力人无力。

28.秃哥一哥们,小秃哥十岁,正值豆蔻花卷年华,自幼爱好文史,饱读诗书辞赋,对足坛名将如数家珍。德国世界杯开赛以来,秃哥与他反复N次比拼足坛基本业务知识,搞得口干舌燥,胜负依然胶着——他说范德萨、范德法特、范布隆克霍斯特、范佩西,我说范巴斯滕、范尼斯特鲁伊、范伟、范仲淹;他说扬库洛夫斯基、波博斯基、金斯基,我说出租斯基、黑车斯基、新斯基;他说扎卡多、里卡多,我说罗纳尔多、鲜橙多;他说托尼、范尼、鲁尼,我说孔仲尼、比丘尼、科宝博洛尼;他说祖贝布勒、施特雷勒,我说穆勒、斯琴格日勒;他说容松、威廉松、路易松,我说丁松、高晓松、鱼香肉松;他说卢西奥、儒尼尼奥、里卡迪尼奥,我说罗纳尔迪尼奥、派力奥、奥特曼。

29.今夏德国世界杯,定了15家主赞助商。秃哥为了记住它们的名号,做了黄粱一梦:俺兜揣万事达卡,搭阿联酋国际航空抵达德意志,入住一家通过雅虎预定好的酒店。每天俺午后醒来,一边用吉列剃须刀刮亮光头,一边打开东芝笔记本,连上AVAYA布线的宽带,通过conti—online查看赛前八卦。傍晚,俺穿上阿迪达斯T恤,带上富士数码相机,饱餐一顿麦当劳,偷偷在怀里揣两瓶安海斯布希啤酒,打一辆韩国现代的出租车,杀奔伟大的安联球场。喝光啤酒后,接着用可口可乐润喉。每当精彩的进球到来,俺就拿起手机,德国电信负责把俺拍的现场彩信直接发上俺的新浪博。

30.中国的教育,既讲究书本传承,又讲究感同身受。大学之学生,既需要在课堂上亲睹名师授课,也需要在生活的边边角角里,常听名师议论闲篇以耳濡,常见名师从容背影而目染。而大学之教师,除了在办公室、课堂和图书馆里与晚辈切磋,也需在朝朝暮暮的起居之中,常与青年学子擦肩,感受青春无忌的言行,以荡涤功名和老迈,常葆心灵与学识的生机。总之,学生是要和教授住在一起的,教授也是要和学生住在一起的。这样的师生恋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个氛围,学生们照样取文凭而毕业,老师们照样著书而立腕,但失掉的是校园里最具魅力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活里最可怀念的N多瞬间。

31.在一个中国科学家所能经历的人生之路上,王选在成功之前、成功之际、成功之后这三个阶段里,在登山的苦旅、山顶的荣耀和山间的漫步这三种境界里,在科研探索之险、竞争纷扰之乱和功名利禄之惑这三团迷雾里,都主动选择了寂寞,也享受了寂寞。其他的中国科学家,只要能取这三者之一,便能成为一方大家。而王选,却罕见地集三者于一身。这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人。

32.默默观察着世间万象,研习着人生百态。

荣誉记录

在《中国经济导报》工作期间,他所撰写的新闻论文《浅作深时深亦浅——国际视野下的经济报道新思维》获得全国新闻论文大赛金奖,并获得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他直接策划组织完成的《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报道》,获得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闻大赛暨第21届中国经济新闻奖”的一等奖。他还曾经获得由中国记协组织进行的首都新闻界新闻业务技能大赛中“审验大样”比赛的个人第二名,以及其他各类新闻奖数十项。

在担任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之后,杨禹在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所做的《四部委记者会现场评论》,获得了2010年底颁发的首届中国电视新闻评论优秀节目评比一等奖。2011年3月,《新周刊》颁发“2010中国电视榜”,杨禹与郎咸平、水皮、石述思、叶檀共同获得推委会特别大奖“电视评论五虎将”奖。

网友评价

有网友称他为“史上最牛新闻评论员”。他出镜的节目有《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共同关注》等,平均每天连线五六次,而且其中很多是时效性很强的新闻,杨禹都能立刻做出精炼的评论,可见其知识储备之雄厚。其思想之深刻,思路之清晰,内容之独到,令人叹服。经常看杨禹在央视作新闻评论的观众可能注意到一个细节,杨禹几乎从不打领带,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杨禹的沉稳与低调。 有网友评价说:说到新闻评论,人们自然会把他和白岩松作比,其实,杨禹的评论比白岩松的实,摆事实,讲道理,干脆利落,白岩松总是拉的架势很足,可让人听不进去,喜欢绕来绕去,却碰不到要害。可能白岩松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了。希望白岩松吸取新来者的长处,自己也不断进步。CCTV像白、杨这种档次的新闻评论员,如果能有个五六个,就跟大台的身份匹配了。

网友对杨禹的一句总体评价,甚为经典:犀利诙谐、温文尔雅,帅得如此复杂……

其他信息

两会剪影:路透摄影记者眼中的央视评论员

2010年两会期间的某一天,在路透社的图片库中无意搜到路透记者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内抓拍的一张杨禹照片。

《新闻联播》首次直播连线评论员

2013年1月23日《新闻联播》首次在节目中增加了直播连线评论员的环节。评论员杨禹就社会集中关注的“舌尖上的浪费”问题进行了直播评论。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