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作品 - 高安道情
高安道情

高安道情

高安道情是江西省高安市颇具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说唱艺术。它源于民间艺乞,为瞽者走街串村说唱谋生的渔鼓。目前高安道情曲艺队还有二十余人,这些艺人在艰辛而执著地传承着高安道情这一传统文化。高安道情这株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百花艺苑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展开

信息

文化遗产名称:高安道情

所属地区:江西·宜春·高安市

遗产编号:Ⅴ-1

遗产类别:曲艺

申报日期:2006

高安道情

申报人/申报单位:宜春市 高安市

遗产级别: 省

介绍

清末,民间艺人渐弃渔鼓,改用箱琴、令尺和木鱼伴唱,并由行唱变为坐唱,称之为“坐堂戏”,演唱者主要是盲艺人。

高安道情说唱仅以一把箱琴、一把令尺、一只木鱼伴奏,一人演唱,也可以多人组合演唱,分担角色,装男扮女,陈情叙事,说唱相间,杂以口技,插科打诨,并增加锣钹、鼓板、唢呐、竹笛等乐器,气氛更为浓烈。也有技艺精湛者,一人同时演奏十来项乐器,唢呐、胡琴、竹笛、鼓板、锣钹一齐上,令人称奇。

高安道情的基本调式为[太平调]。[太平调]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曲, [新太平调]在[老太平调]的基础上发展为八种板式,其旋律凄戚哀怨,扣人心弦。

高安道情的题材多为传本故事和民间传说。传统曲目有《八美图》、《薛仁贵征东》等。解放后,高安道情得到了党和政府重视。1954年成立了“高安县盲艺人曲艺队”,队员至今一直保持30人左右,多次参加全国、全省汇演并获奖。

产生历史

据老艺人相传,唐末期间战乱连绵,高安一带同样是民不聊生,盲人更是苦难深重。为了生计,有盲人走出家门,以渔鼓伴奏,卖艺为生,众皆效仿,“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漂流在外头”,于是“高安道情”便在盲人心酸愤懑的倾诉中产生了。因用渔鼓伴奏,当时称之为渔鼓道情”。渔鼓道情没有音乐伴奏,说唱时拍击渔鼓伴以节奏,说唱的内容也短小,以《劝世文》 等为主。

发展变革

高安道情在一代又一代艺人的演唱中嬗变,到了清朝道光年间,有了明显的变革。伴奏乐器由渔鼓改为箱琴,另有木鱼击节和惊堂木渲染气氛。说唱内容由《劝世文》、《牡丹对药》等小曲目发展到民间故事和传说,如《李三保打华府》 、 《二妹子过界岭》 、《挂红袍》、《九美图》、《十美图》等。演唱形式由立唱、游唱改为坐唱,坐堂入室,时称“坐堂戏”。到了清光绪年间,高安道情的伴奏乐器吸收戏剧伴奏的多样性,除箱琴之外,增加了鼓、锣、钹、钗、唢呐、竹笛、琵琶、三弦等多种乐器。

民国初期,高安道情日趋兴盛。该时期艺人增多,于是行会应运而生。当时高安有合庆会、车娘会、竹步会、路前会等四个道情行会。行会供奉的祖师是吕洞宾和韩湘子,各行会每年三月举行一次祖师祭拜活动。行会成员一般以师徒关系加入,也有外来艺人加盟。各行会设尊长、司文、管手,负责行会的管理。行会设立会馆,订立会规,购置房屋地产。各行会划定地界,不得越界演出,否则如引起纠纷,则按会规惩处,甚至闹至官府。

建国后,拥有四十余人的高安道情曲艺队在当地政府的扶植下,演唱技艺得到传承和创新。高安道情还登上了大雅之堂,多次参加过全国和全省曲艺比赛,其中新创曲目《张榜招亲》在全国曲艺大赛中荣获演出和创作二等奖。上世纪末,由于多元文化活动样式的冲击,高安道情陷入尴尬窘境,市场冷落,艺人改行。高安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一传统文化,每年要拨给专项资金举办盲艺人培训班,并由政府组织下乡演出。2006年高安道情列为高安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成功申报宜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成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6年在宜春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艺术调演会上获得一等奖。2005年和2006年创作了《改造旧村庄建设新农村》、《计划生育新风尚》、《建设沼气好处多》、《多栽杨树早致富》等曲目,摄制成40000多张VCD光碟向全省乃至全国发行,深受群众喜爱。

目前高安道情曲艺队还有二十余人,这些艺人在艰辛而执著地传承着高安道情这一传统文化。高安道情这株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的百花艺苑中散发出迷人的芬芳。

代表人物

民国初期,高安道情艺人中出现一批词作家,而艺人中突出人物有三个,号称“瑞州三元” ,即状元鲁五、榜眼罗脐、探花晏云。他们三人对高安道情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们三人的兄弟有的是前清举人或秀才,经常给他们说故事,他们便将一些历史故事编成道情说唱词本,演唱曲目就更加丰富了,有《水浒》、《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粉妆楼》等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

《太平调》是高安的北路道情,有《新太平调》和《老太平调》之分。《老太平调》有五种板式;即“起板’、“平板”、“二六板”、“武板”、“悲调”。《新太平调》亦有5种板式。道们的说唱形式简单,l把箱琴,1把木鱼,1把令尺,便可说唱。道情之题材多为民间传说,如《八美图》、《十美图》、《薛仁贵征东》、《罗通扫北》、《李三保下乡》等,糟粕较多。夏夜纳凉,或冬闲之日,常常听者围聚。盲艺人又拉又唱,以声传情,装男作女,杂以口技,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遇有较长曲目,则讲究买关子,埋伏笔,引人入胜,竟日以连夜。

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成熟的道情曲作家。高安道情最初的腔调较杂,有渔鼓曲,有民间小曲,有采茶曲调,经过历代艺人的吸收提炼,逐渐形成了韵味独特的道情腔调。到了清末,高安道情形成南路和北路两大派:南路唱的是[文词];北路唱的是[话文],唱腔大同小异,主要是[太平调]。民国初期,[太平调]经朱哨、肖元、朱玉才、王思荣、刘其元等人加工,创作了[起板]、[平板]、[二六板]、[武板]、[悲调]、[行阴调]、[喜调]和[苦调]等唱腔,高安道情的声腔从此有了板式。

表演时间

高安道情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一种演唱习俗,正月二月唱新年,三月四月走坛前,五月六月唱端阳,七月八月榨坊麻坊,九月十月赶庙会,十一十二唱喜场。年年岁岁道情艺人唱出了一幅幅不同季节生动形象的地方民俗画卷。当时道情艺人的地位相对木工、泥匠都要高,东家请艺人要下请帖,技艺精湛的师傅东家还要用轿接送。演唱时,分行当角色,杂以口技,鼓乐齐鸣,其热闹场面不亚于演绎大戏。若一两人演唱也能模拟各种角色的声腔,妙趣横生。又有艺人发明了锣鼓组合架,一人可同时操纵八项打击乐器,外加吹拉弹唱,俨然一个小乐队,令听者拍案叫绝。通常一个地方要唱上十天半个月,有时唱三五个月,最长的竟唱到了八个月不出门。

高安文化建设

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高安,群众文化活动历来活跃,拥有戏曲、唢呐、舞龙、腰鼓、斗牛等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在新农村建设中,高安市注重注入文化内涵,通过对传统的特色民俗文化的挖掘、整合,不断提高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一村一品”文化新格局,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新街镇景贤贾家古村针对该村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积极挖掘其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饮食、宗教等方面的文化,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高安采茶剧、高安道情等传统戏曲,并创办了女子腰鼓队、采茶戏剧团、鼓乐队、鼓号队、舞龙队、舞狮队等富有乡土文化特色的文体团队;石脑镇赤岸村投入50多万元,兴建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广场,村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农民夜校、文化娱乐室、健身场等活动场所一应俱全。

更新日期:2024-11-23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