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各国文学 - 郝思嘉
郝思嘉

郝思嘉

郝思嘉(英文名:Scarlett)是《gong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又名<飘>的女主角),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她是一位大庄园主的千金,姿色迷人,聪明而勇敢,她争强好胜、贪婪冷酷,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屈不挠地奋斗。
展开

郝思嘉 - 《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是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密西尔在三十年代写就的长篇小说。据此改编的电影曾引起很大的轰动,成为二十世纪文化生活史上不可忽略的一页。

《乱世佳人》的故事跨度十二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着重刻画了庄园主女儿郝思嘉的形象。《乱世佳人》的故事就是郝思嘉的故事。郝思嘉的故事风靡了全世界。

最热烈的反应来自女性世界。几十年来,郝思嘉的形象深入众多女性心中,成为继《简·爱》之后,对女性最具感染力的作品。

当不同年龄的女性为它掀起心中的波澜时,我们说,这其实是她们实现内心渴望的一个故事。无论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对这部作品做出什么样的评判,都不得不承认,就其广泛流传而言,这部书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

郝思嘉 - 人物故事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卫希礼,但卫希礼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
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卫希礼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内心一直热恋着卫希礼的郝思嘉的拒绝。
在战争中,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北方军打过来了,白瑞德参加南方军作战,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郝思嘉家里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

郝思嘉

不久,战争结束了。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缴纳重税,白瑞德被关进监狱。郝思嘉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弗兰克和卫希礼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弗兰克中弹死亡,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
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卫希礼的照片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的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卫希礼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一切扑向卫希礼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直到此刻她才终于明白,她真正爱的是白瑞德,但历尽创伤的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郝思嘉 - 性格特点

郝思嘉是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炮火洗礼而从南方的奴隶主彻底变为北方的资本家的。她对卫希礼的爱是热烈的、纯洁的、执着的,但热烈中有虚荣,执着中又带有强烈的自私;她是聪明的、勇敢的、能干的,但同时又是冷酷的、贪婪的。争强好胜的个性导致了她三次婚姻的悲剧。

在郝思嘉的身上,从家族遗传到社会影响,从阶级烙印到时代变迁,从外貌特征到内心活动,从语言声调到举止神情,都能融会统一,成为完整的形象。

郝思嘉的爱常常是错位的,她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的是卫希礼,因而她对白瑞德始终表现出一种出自内心的抗拒。最后的郝思嘉却突然明白她丢掉的灵魂不是卫希礼,而是白瑞德,面对白瑞德的离去,她想留住他,可又是那么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

郝思嘉可以说是作者塑造最成功的角色之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林黛玉一样,一千个人眼中也有一千个郝思嘉。她的人格能够在女性世界中引起热烈反响,是因为她们心中都蕴藏着与之共鸣的心理结构。

1.在家中惟有她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恃宠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敢于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与骄傲,也形成了她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一切女人都是她的敌人 。
2.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尽管她的母亲是传统美德的化身,但也许正像作者写得那样,她的性格,她的精神,深深地受父亲的影响。因此,她不顾当时社会的看法,在战后勇敢地承担了养家糊口的责任。而在第二任丈夫死后,又不顾众人反对嫁给了声名狼藉的瑞德……凡此种种,都证明了她这一性格特征。
3.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就像小说一开始描写的那样,任何一个人数众多的场面,只要有稍长时间不以她为谈话中心,她就忍受不了。这是她的家境,她的美貌,她桀骜不驯的性格所决定的。
4.关键时刻坚强的毅力和斗志。如果缺少了这一点,郝思嘉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可以说,这是她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战后,面对萧条的景象,她勇敢地站了起来,开创出了一片自己的天地。这种非凡的勇气是杰出的。也是那个时代女性的另类却优秀的代表。
5.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即使自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目的是否值得自己付出。正如白瑞德对她说过的话:“你固执得像一头猛犬,无论什么东西不弄到手,决不罢休。”这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成功的一点。

郝思嘉 - 电影《乱世佳人》

《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旷世巨片,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一首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出品: 1939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塞茨尼克影片公司
导演:维克多弗莱明
主演:克拉克盖博/费雯丽
荣誉
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项大奖/一九七七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美国十大佳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8.1/10(31416票)

影片概述
1939年12月15日,仅有30万人口的亚特兰大市突然涌进了100万人,这一天是电影《乱世佳人》的首映式,也是好莱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刻。几十年后,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已数以亿计,“永恒的爱情蕴于宏大的战争中”的主题从此在好莱坞风行,且经久不衰。
《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剧本一再更改,三易导演,小说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也最终夺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甚至在几十年后仍是全球最卖座的影片,不能不说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贵族的优雅生活被新生的强大的北方资产阶级打败,个人命运溶进了时代的变革中,庄园、骑士、佳丽、奴隶主、奴隶、曾经的歌舞升平、曾经的闲暇安逸……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南方庄园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
郝思嘉自强不息、不甘人后的性格让人欣赏,及遇到困难不死钻牛角尖,懂得先放下,正如她常说的一句话:“我现在不去想它,我等明天再想罢。”
影片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郝思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历经了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这些打击不是一般的女性可以承受的,但她却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也从不胆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

精彩影评
作为一名大导演,弗莱明对于南北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事件的处理是相当出色的。影片没有描写过一个战争场面,但却通过几个人物的爱情波折及塔拉庄园和奥克斯庄园的兴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进程和对战争的诅咒,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情节也很多,但却那么和谐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使人感到有多余的镜头,从这一点看来,这部影片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
                                                                                   ——纽约影评人协会

费雯丽是如此惊艳,以至于不该如此真实;她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不该如此惊艳。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好莱坞只为她一人分裂!
                                                                           ——第12届奥斯卡评委会
她(费雯丽)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是上帝的杰作,如果没有她,这部影片未必能如此大受欢迎。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郝思嘉 - 电影《乱世佳人》幕后

                                                   乱世中的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自幼对亚特兰大在南北战争中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并使它们渐渐变成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1914年,米切尔就读于华盛顿中学,天性叛逆的她对学校刻板的教学方式极其厌恶,常常以编小说自慰。她曾在自己编撰的小说封皮背面写道:“世上有一个接一个的作者,但作家是天生的而不是造就的。”的确,米切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作家,她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飘》,但就是这部小说让她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名存千古。
小说出版后立刻畅销全球,具有前瞻精神的好莱坞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以锐利的眼光看出了这部小说的内在价值,并以5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它的拍摄权,历时了3年的艰辛拍摄后,《乱世佳人》横空出世,成为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乱世佳人》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死亡、奴隶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因此,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郝思嘉是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炮火洗礼而从南方的奴隶主彻底变为北方的资本家的,但她却从小就具有资本主义人格,因而她没有继承她母亲——沉溺于伦理型人格中无法自拔——无原则地仁慈和宽恕,也没有继承她父亲——一个庸俗市民的陋习——缺乏意志和贪图逸乐,因而她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她对艾希利的爱是热烈的、纯洁的、执着的,但热烈中有虚荣,执着中又带有强烈的自私;她是聪明的、勇敢的、能干的,但同时又是冷酷的、贪婪的。争强好胜的个性导致了她三次婚姻的悲剧。正如影片中的白瑞德评判她的那样:“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俩太像了,我们都是叛逆者,自私、狡猾、能把事情看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不虚伪。只要有利可图,可以不择手段,名誉是一文不值的。”在郝思嘉的身上,从家族遗传到社会影响,从阶级烙印到时代变迁,从外貌特征到内心活动,从语言声调到举止神情,都能融会统一,成为完整的形象,这既符合人情事态,又孕育着极高的艺术真实。
郝思嘉的爱常常是错位的,她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的是艾希利,因而她对白瑞德始终表现出一种出自内心的抗拒。影片结尾处,白瑞德久历人世沧桑后发自肺腑的叹息更是萦人心怀,让人不禁与他那伤害已久的心一起跳动,为他那冷酷强悍外貌底下的脉脉温情而动容。他爱郝思嘉,最了解她的强处和缺点,爱她又轻侮她,对她既恋恋不舍又不甘屈尊以就。他在人生路上已走得太疲劳、太乏味了。而此时的郝思嘉却突然明白她丢掉的灵魂不是艾希礼,而是白瑞德,面对白瑞德的离去,她想留住他,可又是那么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
影片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郝思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历经了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这些打击不是一般的女性可以承受的,但她却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也从不胆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怎样,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这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也是她对命运的生生不息的诠释。一切如风飘逝,鸿影过墙,毫无痕迹。生命的荒凉和着充斥着天地间的悲悯之气,悠悠、澹澹,回人肠,荡人气。

郝思嘉 - 郝思嘉的形象为何能深入人心

几十年来,郝思嘉的形象深入众多女性心中,成为继《简爱》之后,对女性最具感染力的作品。
当不同年龄的女性为它掀起心中的波澜时,我们说,这其实是她们实现内心渴望的一个故事。无论从文学、社会学、历史学角度对这部作品做出什么样的评判,都不得不承认,就其广泛流传而言,这部书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世界上的众多女性为何对《飘》着迷,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郝思嘉的故事顺应了20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化潮流,这是资本主义的绝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包括性解放)叛逆传统道德文化的潮流。正是这个潮流,将郝思嘉的形象浩浩荡荡地浮现推广出来,而郝思嘉的形象又给了这个潮流以新的动力。
二,在冲击、叛逆传统道德伦理文化的潮流中,有一个内容是不可忽略的,那就是女性对抗男权、要求平等的潮流,作为它的极端表现,还有各种各样的女权主义运动。郝思嘉的故事,无疑是这类女性解放运动的典型旗帜。
《飘》是典型的女性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女主人公惊心动魄的人生进取与对男人卓有成效的征服,给了女性读者以巨大的激动。她们羡慕和欣赏郝思嘉魅惑男人的能力,她们羡慕和欣赏郝思嘉成为男人世界的中心。当郝思嘉以她的美丽与聪明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一个又一个男人时,不知有多少女性为之倾倒。——这其实是她们心中的渴望。
三,郝思嘉的故事又是典型的对抗母亲权力的故事。郝思嘉大逆不道的人生以及对母亲明顺暗抗的机智策略,给了女性成功对抗母亲的快乐体验。
四,《飘》为郝思嘉安排了一个富有魅力的男人白瑞德,这可以说是现代版的白马王子,而且是被郝思嘉百般拒绝还穷追不舍的白马王子。
正是白瑞德的存在,使女性读者对郝思嘉的艰难生存奋斗产生了有恃无恐的温暖感觉。无论郝思嘉如何面对生存逆境苦恋着自己不该爱的男人,也无论郝思嘉如何任性骄纵、一意孤行,白瑞德这个成熟强悍、富有魅力的有钱男人总是温暖地守护着她,任其嗔斥而不羞恼,这确实是女孩理想的命运安排。
在郝思嘉那里,白瑞德扮演的是父亲的形象。他的存在给一切自幼怀有恋父情结的女孩以迷人的微笑和安慰。恃宠的女儿尽可以对父亲任意地挥来喝去,也尽可以对父亲的爱心置之不理,我行我素地胡作非为,父亲宽厚温暖的胸膛却永远是她最后的港湾和归宿。
从这个意义上讲,郝思嘉的故事还是隐蔽的恋父的故事。它让所有的女孩与郝思嘉一起经历了追随艾希礼的浪漫探险,又过了一把身后有白瑞德这样的可靠父亲的瘾。十分美妙又十分隐蔽,不犯禁忌。
五,虽然很多女性未必有过郝思嘉排斥和掠夺妹妹的经历,也不一定像郝思嘉这样对女性有极端的排斥与嫉妒心理,然而,她们或多或少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从争夺男人与爱情来讲,所有的女人,特别是年龄接近的女人,相互都是竞争对手。每个女性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体验过与同性的争夺和嫉妒。这是女人心中共有的有力情结。人人都想在这种竞争中出类拔萃,大获全胜。只不过人类道德伦理的规范使女性间的这种竞争有了各种限制与禁忌。在限制与禁忌下,女人们的竞争冲动被压抑着。当郝思嘉毫无禁忌地与其他女人争夺时,常常使女性读者产生一种不由自主的潜在兴奋。当郝思嘉毫不犹豫地抢夺属于别的女人的男人,甚至连妹妹也不放过时,这种“无所畏惧”的行为,会使很多女性内心压抑的能量得到宣泄。
六,郝思嘉的故事就是一个叛逆的故事,她叛逆母亲,叛逆正统,叛逆伦理道德规范,叛逆男权社会。更极端地说,她是一个彻底的叛逆人格。为了达到目的,她不惜一切手段,不考虑任何道德伦理形象;不考虑任何社会舆论的评价;她离经叛道,我行我素,勇往直前,无论是争夺男人,还是争夺金钱。她历经三个合法丈夫都没有感受过情欲,却在白瑞德一次强暴性质的占有中尝到了情欲,这透露出她的近乎的反禁忌倾向。
郝思嘉这一叛逆形象,想必使众多女性产生内心反禁忌的共鸣。
近代社会中,欲望与道德伦理规范的冲突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叛逆并非都不合理,规范体系的统治也并非都那么合理;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叛逆永远只能是有限的,这或许是人类历史持续发展的规律。然而,叛逆的力量又有无限扩张的冲动。这时,艺术就来帮助解决矛盾了。
在《飘》的故事中,女性读者随郝思嘉一起经历了一次叛逆的闯荡,不仅没有受到惩罚,远方还等待着一个永远的白瑞德。

郝思嘉 - 与郝思嘉完全不同的形象——媚兰

很长时间里,《飘》并没有进入文学研究的殿堂,但这丝毫无损于它的魅力,更使它名扬天下的是根据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乱世佳人》,一举夺得10项奥斯卡大奖,并成为电影史上经典名片之首,费雯丽和盖博在电影《乱世佳人》里的形象更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真实的郝思嘉和白瑞德。
平常爱说些粗俗话的白瑞德只要一面对媚兰就变得很有绅士风度起来。他说,媚兰是他这一生唯一尊敬、唯一欣赏的女性。
媚兰娇小的身体总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再加上她那一脸的文静更增加逆来顺受的柔顺,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她会是那么的勇敢坚强,丝毫不亚于思嘉。
媚兰是完美的,她不仅对思嘉抱有一种自始至终的信任与宽容,同时她的身上具备了她们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一个好女人应当具备的所有品质,娴静、善良、温柔、贤惠……可以说她是南方人所信奉的主义的化身……
初读《飘》,喜欢的是思嘉,想做的也是思嘉。我为思嘉的勇气与自信所折服,崇拜她那乱世中求生的无畏精神。后来再读《飘》,爱的仍是思嘉,然而,却又对另一个高洁的女子——媚兰深深地向往。
媚兰是勇敢的,虽然没有思嘉那种向前冲的劲头,但上流社会的完美女性所具有的勇敢在她身上完全体现出来。在医院里,她无私地照顾伤员,在义卖上勇敢地捐出结婚戒指,在梅太太责怪她不该让瑞德上门时,愤怒地批评梅太太。这些时候她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甚至超过了思嘉。
但“媚兰精神”中最重要的仍然是善良——单纯的善良,完全投入的善良,不指望回报,也没有怀疑的至善。因为至善,也就达到了至刚的地步,怎样的伤害都是不可能的。当思嘉在众人谴责的目光注视下走进卫家时,她旁若无人地奔上来,拥抱思嘉,“媚兰精神”也就在此时得到了最高的体现与升华。
媚兰是上流社会最理想的高贵女子的化身,可时代的风浪却摧毁了她所依靠的一切,她无法抵抗。只有思嘉能乘风破浪,扎根发芽,于是媚兰只能作为衬托的绿叶,悄然地绽放又消亡。媚兰的死,象征着旧时代的’永恒’与人们记忆中的“黄金时代”,将随她一起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被遗忘。
渴望媚兰,也许是人类心灵深处,对被放逐的伊甸的永恒的向往。

郝思嘉 - 郝思嘉人格

郝思嘉的人格是一种典型人格。 

郝思嘉的人格能够在女性世界中引起热烈反响,是因为她们心中都蕴藏着与之共鸣的心理结构。让我们在对郝思嘉人格的深入剖析中,发现现代生活中广泛存在的"郝思嘉情结",也称为“埃勒克特拉情结”—— 一切女人都是她的敌人。

先来考察郝思嘉自幼人格形成的历史。

一,郝思嘉的母亲爱兰出身富贵,比父亲的家境好。爱兰十几岁时,因为原来的情人走了,才嫁给了郝思嘉的父亲。父亲比母亲大十三岁,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眼里,这是一个大得可以做父亲的年龄差距。
  婚后,母亲的一切言行举止完全符合身份,是慈严兼备的贤妻良母,在传统道德中可算至善至美,是真正的当家人。父亲对母亲又依赖又惧怕,在无可挑剔的、年轻的、富贵家庭出身的妻子面前,做丈夫的大概必然是这样的态度。
  结婚第二年就生下了郝思嘉,又一年生下了二女儿苏纶,再一年生下了三女儿凯琳。
  这就是郝思嘉的基本家庭状况。
  二,由于她是老大,由于她长得最漂亮,郝思嘉最受到父亲的宠爱,而她也有着明显的恋父情结。
  她的埃勒克特拉情结表现得十分优美。
  她和父亲之间像两个好朋友一样"心心相印",他们的默契是,两个人的一些所作所为都有一个共同的欺瞒对象。父亲有些事不想让妻子知道,而女儿有些事不想让母亲知道,他们也便形成一种看来挺愉快、挺正常的父女联盟,逃避那个慈严兼备的母亲的统治。
  三,由于郝思嘉和母亲的年龄只相差十几岁,又由于她和两个妹妹的年龄分别只差一岁和两岁,她实际上处在与这三个女人争夺同一个男人(父亲)的位置中。
  因为母亲的温和贤惠,给了郝思嘉向母亲争夺父亲的空间。因为两个妹妹年龄和她相近,又格外加强了她与两个妹妹争夺父亲的嫉妒。因为她是长女,又长得最漂亮,她自小就极力排斥两个妹妹。
  她是父亲的宠女,在妈妈那里又依顺乖觉,惟独对两个妹妹独裁专制,这造成了她在家庭中相当独特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她渐渐成长着占有性很强、嫉妒性很强且又任性跋扈的人格。
  在家中惟有她不怕父亲。正是在父亲面前恃宠无恐的地位,养成了她一生中敢于对男人挥来斥去的自信与骄傲,也形成了她与其他女性争夺男人的强烈攻击性。
  在她的一生中不仅不顾廉耻地公然掠夺妹妹的爱人,而且无休止地掠夺属于别的女人的男人。
  郝思嘉的这种特性当然和那一时期美国社会的文化状况相关;然而,是她而不是她的某一个妹妹形成这样独特的人格,确实又有具体的家庭内部原因。
  四,母亲是郝思嘉人格成长的重要因素。
  母亲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贤妻良母,也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慈严兼备、干练有才的家长,她实际上是郝思嘉面对的整个道德规范。
  一方面,母亲本人就是传统道德的完美化身,她的行为做派处处符合传统的规范,具有无可指责的崇高与完美;另一方面,她对女儿的品德教育又是无懈可击的。母亲对子女的教育从来是原则明确的,又从来是温言软语、态度从容的。
  面对这个可以称之为"女人楷模"的母亲,郝思嘉的态度是十分矛盾的。
  她对母亲既尊重佩服,又潜在抗拒,她用一种调皮活泼掩饰下的敬畏对待着母亲。更确切地说,面对这个与自己年龄相差并不大却如此完美的母亲,郝思嘉心理上经常会感到莫名的压力。
  五,一方面,她受不了母亲责备的目光,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摆出最好的面孔,行动也最规矩;另一方面,她似乎每日在学习礼貌,但骨子里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她在与父亲相互默契的配合中,抵抗着来自母亲的道德统治。
  母亲的温言软语,加上家中老嬷嬷的唠叨,完整地构成了传统道德秩序的统治;为了对抗这个统治,她表现出强烈的叛逆。
  这是女儿对母亲的叛逆。这是新女性对旧道德传统的叛逆。
  在与妹妹的胜利的争夺中,在与母亲隐蔽的争夺与对抗中,她形成了带有绝对性质的对同性的强烈排斥。她没有任何女友,她认为一切女人都追求同一个目标──男人,因而都是她的敌人,其中当然包括她的妹妹。
  六,同样,她又是绝对的自我中心主义。就像小说一开始描写得那样,任何一个人数众多的场面,只要有稍长时间不以她为谈话中心,她就忍受不了。
  这种对同性的绝对排斥与自我中心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极端表现,就是只要一个男人爱别的女人而不爱她,她就无法忍受。为了平复这种强烈的,她会做出超越常规的事情。她会和任何一个女人争夺男人。她在一切相恋的男女之间毫无顾忌地插足。她不是因为爱某个男人而勾引他,而是为了战胜某个女人而勾引男人。因为所有的女人都是她的敌人,因此,她有着勾引每一个男人的冲动。
  这个强烈的情结无疑是她在家庭争夺和垄断父亲的过程中形成的。
  无论她对母亲如何貌似服从和尊重,其实,她已经成功地从她那里争得了父亲;无论两个妹妹与她多么年龄接近,她也以绝对优势将她们从父亲身边排斥开了;这种排斥心理成为惯性延续下来,在十二年的故事中,最终通过破坏与掠夺妹妹的爱情而有了更典型的表现。
  七,然而,在潜意识中,她一定会对这种掠夺有某种自疚。
  特别是对母亲的掠夺与对抗,会有深刻的不安与自疚。
  于是我们看到,郝思嘉认为母亲像圣母一样,体现着真理与公道,体现着亲爱的慈和,体现着深澈的智慧,具有了不起的品格。她满天下认同的女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母亲。
  这里,我们看到了将母亲升华为神、升华为宗教的倾向。这与弗洛伊德心理学理论颇为相通:一个与母亲进行了争夺与抵抗的女儿,最终把母亲放在了崇高圣洁的神坛上。
  八,母亲是整个人类道德文化的象征,她没有力量反抗。她被母亲的美德镇服住,也是被人类道德文化在那一时期的全部正统镇服住。
  然而,即使母亲如此了不起,她也绝不愿意效仿母亲,那样,她就会失去人生的享乐、失去男人。她内心充满利欲的冲动在这里已经露出明显的对抗。
  当母亲教育她继承传统时,她毫无妥协地拒绝了。
  九,郝思嘉把代表道德正统的母亲当做神一样敬畏地供奉起来,除了道德歉疚之外,还有非常实用主义的心理逻辑。
  用通俗的话讲,倘若母亲不这样完美,不这样慈严兼备,不这样温良恭俭让,不这样贤妻良母,母女俩早就冲突了。母亲的美德一方面似乎压抑了女儿,一方面又给了女儿在家庭中争夺父爱、扩张空间的余地。
  赞美母亲的美德多少有点占了便宜又卖乖的意思。
  十,郝思嘉就是在这样的童年生活环境中,包括在和母亲这样的关系中,必然地成长起了叛逆型人格。女儿叛逆了母亲所代表的正统道德教育。这种叛逆在郝思嘉那里又显得十分矛盾:在男孩面前,她想温文尔雅做大家闺秀,又想做有求必就的浮浪女人。这是一个女孩在那一时期叛逆心理的典型表现。
  这种矛盾自然在对待母亲的态度中意味深长地表现出来。

郝思嘉 - 参考资料

《世界电影史》

《飘》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