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著名作家 - 向求纬
向求纬

向求纬

向求纬, 男, 生于1946年11月, 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重庆市万州区。1969年开始在全国报刊发表文学作品。作品以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为主, 以朴拙、深情、含蓄见长, 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多次在全国各级获奖,作品曾被收入国内各种选集。
展开

简介

1983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函授)。1965年赴四川城口县插队。1985年起历任四川省《万县日报》编辑部编辑、副主任,主任编辑。重庆市作协副主席,市万州区作协主席。

经历

    

1965年的向求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心里却没有一丝迷茫。

那时他刚从万一中毕业。在万一中,他就已经是崭露头角的小才子。他的同学张永柱回忆说,那时校园里教学楼前有一块很大的黑板,定期或不定期地抄录一些隽永的诗文,向求纬的诗文是黑板上的常客,写美丽的江城,写可爱的校园,清新极了。

不过1965年向求纬高中毕业,却因受亲戚“成分”牵连,失去了考大学的资格。但这个爱写诗的、对生活充满浪漫情怀的人一点都不觉得遗憾,尽管当时毛泽东还未发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但知青上山下乡已经蔚然成风,向求纬也想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他豪情万丈地说:不但要到农村去,而且要到最偏远的地区去!

于是他被分到城口。他非常满意。城口有张《城口报》,可以在上面发表诗文;城口听说有山歌,有茶园,有山歌有茶园的地方就可能会有“刘三姐”!

确实有张《城口报》,也确实让他找到了“刘三姐”(后来还成了他的老婆,不过不姓刘),但现实却没想象中那么浪漫。

开始他被分到新枞公社的一家药牧场,在大山顶上,艰苦的细节就不说了,伐木打猎挖药割漆开荒种地他都学会了。后来药牧场办垮了,知青们又下山插了队。

1970年他开始在新枞村校代课教书,后来在完小,在中学,代课都代了8年。1978年进城口县教师进修学校,1981年调到城口县文化馆,主编《葛城文艺》,后来又写县志,直到1985年才回到万州。

他在城口一共呆了20年。但直到今天,他都说,不后悔,因为他在大巴山里发现了一座文学的富矿。

确实,大巴山里有写不尽的素材。那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事,都变成了向求纬笔下的诗行。在他创作的前期,大部分作品都是写巴山的。以致于有朋友开玩笑说:“我们城口的东西都被你写尽了。”

1969年,身处逆境却笔耕不辍的向求纬一鸣惊人,在《解放军报》副刊上发表了第一首长诗《解放军宣传队进山来》,当时在《解放军报》这样的大报上发表文章是很困难的,更别说在城口这样的偏远小县。

一发不可收拾。他写《巴山老人》、《巴山大嫂》、《巴山拔河手》、《知青的妻子》、《背二哥的妻子》、《漆匠的妻子》……都是写巴山,再用明白晓畅、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娓娓道来,巴山在他笔下变得鲜活、灵动,诗意盎然。

1979年,他写出了成为他代表作之一的《喊海谣》,发表在《诗刊》第10期,后来还获了全国大奖,这在整个万县地区引起轰动。去年他和重庆作协的人一起到城口最东北角的东安采访,当地一位信用社主任找到他说:“向老师,当年你的那首诗影响了我一生!那时我还是个初中生,几十年过去了,其中的很多段落,到如今我都能背下来……”

把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城口,同时把他的美文华章留在城口,向求纬没有遗憾。

生平事迹

     向求纬

新闻路上拓展历史视野

早期的向求纬作品,语言质朴鲜活,富有生活气息,叙事性强,能够真切地表现出他对养育他的这片河山土地及人民的深挚之爱,但也有不足:过分拘泥于周围生活中的人事,缺乏更宏大的历史眼光和内心体验的抒写;艺术手法也比较单一。

他需要到更高的平台锻炼自己,他需要更广阔的视野提高自己。

1985年,向求纬“逮”住一个机会调入《万县日报》,回到了老家。

在城口的时候,向求纬就经常给《万县日报》和《四川日报》这样的党报投稿,不光写诗,还写散文,写消息,写通讯,而且命中率极高,《四川日报》副刊经常整版刊发他的散文,而《万县日报》更将他视作骨干通讯员。1985年他到万县日报社参加通讯员培训的时候,报社领导找他谈话,要求他到报社来当编辑。当时,四川日报社也向他发出了邀请,考虑到对家乡的感情和家中的高龄老母,他选择了万县日报。

向求纬一进报社就碰上了报纸推出“红绿版”,红版就是文化生活版,套红,后来的《三峡周刊》前身,绿版就是科教版,套绿。他是这两个版的主编,既当编辑又干记者,忙得不亦乐乎。诗人要求感性,记者要求理性,这两者融合在一起,造就了全新的向求纬。

新闻生涯赋予了向求纬更多的素材和灵感,也拓宽了他的视野,让他有了更多对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关照。在这样的背景和历练下,他的诗作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大气,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关切重大事件,越来越具有“史诗”气质。如果说他的前期是“山水诗人”、“浪漫派诗人”,那后期他就是“人民诗人”、“现实主义诗人”,有了更浓厚的历史、政治意味。

他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诗人,也是一个成功的记者,在新闻这个领域,同样写下了不少名篇。

1987年“长江第一漂”,他和同事一直跟踪采访到宜昌,发回了很多精彩报道,并被多家媒体转载;三峡工程确定上马后,他蹲点岩上村,写下了《三峡移民大预演》,在光明日报上发整版,1994年4月获四川省"沃野"文学征文三等奖、四川省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作为记者和文化人,他关注三峡文物的现状和境遇,写下了《三峡文物沉浮录》、《三峡文物大清点》,前者1993年6月获全国报纸副刊好稿评选三等奖、四川省优秀作品一等奖;他关注三峡库区的环保,写下了《只有一个三峡库区》以及动人心魄的《巫溪大岩崩》;通讯《联合国官邸的三峡园艺师》1995年获四川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科克伦走钢丝潇洒过夔门》1995年获四川省报纸好新闻一等奖,《三峡移民大攻坚》1995年获四川省报纸好新闻二等奖;2002年,他在万县日报社主办的杂志《西部观察》上发表了报告文学《武俊平—— 一个打工仔的传奇人生》,2002年获中宣部、人民文学举办的全国"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报告文学征文二等奖……

这期间,他出版了大量书籍,还为别人编书作序,步入了创作上的黄金时代:1992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诗集《巴山情》;1993年世界出版公司出版诗集《三峡吟》;1993年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散文集《远山的呼唤》;1993年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大地不了情》;1997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诗文合集《三峡恋》;2001年远方出版社出版报告文学集《三峡的脚步》。

在报社这段日子,向求纬不仅自己创作上连获丰收,而且还培养、发掘了一大批文学新人。向求纬说:“因为我多年在基层写稿,体会得到通讯员的甘苦,无论有多忙,只要作者来信来稿,我都要给他回信,或辅导,或建议,登了作品寄去样报。”许多如今已经小有名气的作者都说,他们是在向求纬的影响和栽培下成长起来的。

新三峡里成就不朽诗篇

如果说前期创作生涯中城口是向求纬的题材库,那么后期他有了更大的创作宝库:三峡。

这一期间他几乎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描写三峡,描写三峡移民、三峡文物、三峡环保和风土人情的。他是属于既有天赋又很勤奋的那一类作家记者,面对着三峡这样的宝库,他绝不肯空手而归。在他的笔下,三峡就像水一样以诗文的形式流淌不息。佳作一首首信手拈来,层出不穷,每过一段时间,向求纬总要为三峡带来惊喜。

2003年,三峡蓄水的时候,向求纬推出了代表作《喊峡谣》,很多人认为,这是一部真正奠定他在三峡库区诗歌界“大师”地位的作品。这部完全采用真名真姓的叙事诗作品的影响力也不止在三峡地区,在全重庆市乃至全国都声名远播,一时间众口评说,耀眼夺目。

《喊峡谣》以三峡百万大移民这一重大历史题材为根本,融入了向求纬对三峡的所有情感。百万大移民,这样重大的题材,这样复杂的史实,一般人不敢也不能把握、涉猎,只有向求纬这样的人才有这样的底气,才有这样的机缘。他用他多年来采访三峡移民的丰厚积累,他用他作为一个诗人面对三峡的多情和敏感,他用他作为一个三峡移民的切身感受,在一部长诗中同时再现了艺术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使得这部作品有了更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更深刻的政治内涵,成了一部真正的“史诗性”力作。《人民日报》、《党建》杂志等都作了选载或重点报道。诗人梁上泉写了一首《醉太平》词,评价《喊峡谣》相当到位:“喊来谣曲声声高,云翻地也摇;移民大笔写移民,字字入灵魂”……

很多人都认为,《喊峡谣》已经是向求纬诗作的最高峰,现在他已年过6旬,按理说创作的黄金期已经过了,他已功成名就,他还有创作的灵感和激情么?但向求纬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因为在他身上有两种不容忽视的重要品质,一是勤奋,二是耐得寂寞。

勤奋自不用说,几千首诗,几百万字的作品摆在那儿;关键是耐得寂寞,在别人热衷仕途的时候,他在搞创作;在别人下海谋利的时候,他仍然在搞创作;在别人打牌下棋的时候,他依然在搞创作。黄卷青灯数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

写完了移民,他又瞄上了老乡。一位不同凡响的老乡,万州最亮的一颗星。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他研究何其芳一研究就是数年,一动笔就是近半年,读书创作笔记写了满满一大本。

《老乡何其芳》是目前我们见到的国内第一部以叙事长诗的形式,描写现代诗人、散文家、文艺理论家何其芳的文学作品。作品以何其芳一生的经历为红线,撷取其人生历程中重大的、具有现实意义的事件或细节,加以艺术的描写,读来令人感触颇深。向求纬和何其芳同为万州人、万县一中校友,同样是诗人,因此写来饱含深情,得心应手。全诗分十三章,800行,共24万字,是继《喊峡谣》之后又一部重大作品。而且这部作品诞生于建国60周年华诞之际,更有它特殊的意义。

溢美之辞再多也无用,还是等着读者自己去看吧。至于向求纬,他永远在这里,在万州,在三峡,保持着攀登的姿态。

作品

     著有诗集《巴山情》、《三峡吟》、《喊峡谣》、《三峡恋》,散文集《远山的呼唤》,报告文学集《大地不了情》、《三峡的脚步》,编辑文学作品十余部。

荣誉

     诗歌《喊海谣》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报告文学《三峡文物沉浮录》获全国报告文学三等奖、四川省好作品一等奖,报告文学《三峡移民大预演》获全国报告文学二等奖、四川省好作品一等奖。

向求纬

更新日期:2024-12-04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