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海
人物简介
赵希海,男,汉族,1937年生,中共党员,吉林省红石林业局退休工人。2006年,赵希海被评为“感动吉林十大人物”;2007年,被国家绿化委员会评选为全国绿化奖章获得者;同年,他还被评为“绿色年度人物”。他是“绿色年度人物”中年龄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工人获奖者。2017年3月10日,赵希海因病去世,享年78岁。
颁奖词
回归大山是伐木工的心愿。当赵希海放下斧子拾起树种时,实现的是一种救赎,拯救的不仅仅是自己。当绿色变得单调和枯萎时,它刺痛了我们的麻木和欲望。16年,汗水、泪水和苦水相偎依,誓言因此崇高而庄严。山路弯弯,冬天里的白色行将褪尽绿色涌来,纯洁而美丽的色彩把老人高高托起,赵希海,大山深处的一座路标。 “只要能爬得动,我就要植树”
简介
2007年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赵希海
18年来,赵希海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了这片绿色的大山。
经常有人问他,你这么大岁数了,为种树吃了不少苦,也赚不到钱,图啥啊?赵希海老人高声地告诉他们:“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不管多难、多苦、多累,只要我能爬得动,我就要植树!”
如今,在赵希海老人的影响下,非法开地、乱砍滥伐的现象在红石林业局批洲林场得到了遏制,人们关爱大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人物履历
赵希海1962年起从事林业生产建设。20多年里,他伐过多少棵树,留下多少根桩,连他自己都没有计算过。1989年,当了半辈子伐木工的赵希海退休了。此时,他宣布了一个“重大的计划”:“要在70岁前,为国家义务植树10万株。”面对家人不解的目光,赵希海解释道:“我觉得人活着总要有点价值。过去我伐树,现在有时间了要抓紧补上,只砍不栽,山都秃了,咱子孙后代还有啥出路?”
赵希海把“偿还”当做对大山的承诺,当成有生之年的最大责任。他背起铁锹干粮,踏上了义务植树的征程。
退休后的第一个春天,赵希海把造林的第一个战场设在距家3公里的八卦岭上。为了给这片荒山披上绿装,他从林场要来了4.6万棵树苗,给自己下了“死任务”,每天必须种1000棵树。为此他每天凌晨4点就出发,背上背筐,扛着镐头,再揣上几片去痛片和胃药。
饿了吃口干粮,渴了喝口山泉。风雨无阻地在八卦岭上苦干了一个半月,赵希海终于完成了“死任务”。看着4.6万棵幼树在风中摇曳,他一个人坐在山坡上笑了。
大山见证了赵希海18年间开拓出的绿色事业。18年,他义务植树17万多株,成活11万多株。
造林任务
林场每年都有春季造林任务,赵希海植树的“主战场”都是荒山荒地、人们毁林开垦的小片地、林中空地,块块都是一些人想开荒种地、但赵希海却想植树拼抢的“硬骨头”。为啃“硬骨头”,他每年都要经历几场植树“争夺战”。
有一年春天,当地一个老农要在一块过林空地上种参,赵希海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昼夜不停地抢先植上了4000棵水曲柳。过了两天,他去一看,水曲柳被拔了个精光。那老农还骂骂咧咧:“地也不是你家的,我想种啥就种啥。”赵希海也不示弱:“地是国家的,我为国家种树,你刨完我还得种。”两人对峙3个多小时,对方才退缩。
八卦岭附近有片林地,是一些人眼里的“肥肉”。他们见赵希海在那里栽树,就让他停下来,留着开荒种地。看赵希海不答应,对方要给他点“颜色”瞧瞧。赵希海毫无惧色,高喝道:“地是国家的。在还林地上干别的,就是占国家便宜,官司打到哪儿我都不怕。”为了保住那块地,赵希海在八卦岭上守候了3个多月。
植树育苗
实现了对大山的承诺,赵希海心中又产生了一个新的想法:争取为山上准备100万棵好树苗!在林场的支持下,与林场办公楼隔河相望的那片涝洼甸子,成为他的试验场。
为了将这片涝洼地改造成育苗基地,赵希海又拿出了当年种树那股劲头,每天割除枯死树,清理树根、树枝、草皮,他整理出了两亩多肥沃的土地。为了防涝,他将土地整理成一条条三米宽十几米长的地格子,将土里的石头、树根一点点拣干净,又从别处挑来黑土,这块地让他收拾得整整齐齐。
赵希海用的树苗不在林场植树的计划之内,细心的他把目光瞄向了野生的水曲柳树苗。冬天,赵希海和儿子走进深山,冒着严寒采集了100多斤的黄菠萝和水曲柳树种。夏季,他蹲着跪着爬着在圃地里为小苗薅草,像呵护自己的孩子。赵希海说:“只要自己能动,植树育苗就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