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天津人 - 温瀛士
温瀛士

温瀛士

温瀛士(1895—?),字阆仙,世居天津城郊宜兴埠。民国时期人民教育家,他是温家宝总理的祖父。1919年,温瀛士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他们。1925年起任天津县教育局代理视学和天津市三区教育委员、督学。1929年,温瀛士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为女性争取求学的权利,创办普育(士范)私立女子小学,任校长至1950年9月。一生从教40余年,以弘扬普育办学精神为己任。其子孙辈有9人从教,是名副其实的教育世家。
展开

百科名片

温瀛士(1895—1960),字阆仙,世居天津城郊宜兴埠。民国时期人民教育家,他是温家宝总理的祖父。1919年至1929年,温瀛士被荐担任民立第五小学校长。在办学中,为帮助更多的农家孩子特别是贫困女童就学,温瀛士减免学杂费,想方设法救助他们。1929年,温瀛士筹划将村中娘娘庙改为校舍,因遭反对愤而辞职。1930年9月,温瀛士受同乡、教育界前辈温世霖的影响,为女性争取求学的权利,成立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此即普育学校。

人物简介

 温瀛士,字阆仙,生于1895年。温瀛士在年轻时非常有志气,充满了激情与理想,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事业。身为教员的温瀛士每天上、下午各上4节课。傍晚下课后,匆匆吃罢晚饭又急急进城,到劝学所(教育局)主办的师范单级教学班进修。及至深夜下课,回到家中已是后半夜。进修期间,温瀛士风雨无阻,从未缺课。他后来在结业考试中一举拔得“头筹”,在众多考生中名列第一,方才真正取得了教书的资格。20世纪20年代,温瀛士在宜兴埠一所私立学校任校长。[1]

普教学校

温世霖一家系宜兴埠的教育世家,与温瀛士并无血缘族亲关系,但有形式上的“认户”、“认宗”。1905年,温世霖开风气之先,创办位于天津老城内的北方最早的私立女子学校之一——“普育女学堂”。所以,天津近代有两所普育学校,先有天津城里的“普育”,后有城郊宜兴埠的“普育”,而宜兴埠亦有两个温氏教育世家。

  “普”,即普适和普及;“育”,即教育、培育。

  1933年,温氏私立普育女子小学改称私立普育小学。温瀛士亲自题写了校训“勤劳真实”,设计校旗、制作校徽、统一校服、教唱校歌。“勤劳真实”,言简意赅,勤奋、辛劳,又追求本真、务实。

  普育小学的校歌唱道:“美哉,宜兴,地广,民众,南接金埠临新河,前途日益红。巍巍我校兮,北乡之先声,学业务真实,养成勤劳风,学生学生好自为,有志事竟成。”

生平经历

良师育良才

新普育学校副校长丁静介绍,温瀛士本着“勤劳真实”的校训,要求学生衣着不怕旧,但必须整洁;每天早睡早起,先刷牙后洗脸,运动过后再吃饭。还亲自教学生唱健康向上的歌曲。校园内外,《背着书包上学去》、《早睡早起身体好》、《茶树青青生嫩芽》、《母鸡下蛋》等儿歌嘹亮。

  1936年,普育小学因正式招收男生而改名私立士范小学。士范学校,即培养才智之士的典范学校,蕴涵着温瀛士用普育精神培育品学兼优人才的良苦用心。士范小学虽然是私立学校,但仍有超过20%的学生免交学费,体现了对贫困儿童的体贴关怀。

  温瀛士办普育,至今受到宜兴埠父老乡亲的赞誉。

温瀛士

  乡亲们回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温瀛士都是靠自己微薄的薪金供养全家,因此生活极为俭朴。平时穿的是洗得发白的中式服装,吃的多是饽饽咸菜就白开水,遇有学生在全县会考得了好名次等高兴的事才稍加改善,也不过是加一包花生米。

  60分,这是当时各个学校通用的及格线。但在普育,温瀛士却将及格线定为70分,为的是激励自己的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女生,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学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正因为此,普育的成绩在全区统考中始终名列前茅。

  宜兴埠马金甲8岁丧父,因家境贫寒12岁还没入学,温瀛士了解到他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亲自上门说服马金甲母亲让他读书,并免除马金甲的一切学杂费用。马金甲也争气,多年担任班长职务,在初小4年、高小2年连续考出12个第一名,名闻乡里。

  良师育良才,桃李满天下。宜兴埠普育学校的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迸发出聪明才智,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

  杨学通(1909—1987),南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杨学涵(1912—1999),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曾为两届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省督学。

  马伯义(1913—),台北艺术学院教授。

  林松年(1914—),上海师范学院副教授。

  温士琨(1918—1999),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曾任中国致公党天津工委副主委,享受教授研究员待遇及早期回国定居专家政府特种津贴。

  苏宝琮(1925—),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曾任中国民主建国会天津市委主委和名誉主委,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战火阻挡不住读书声

  1948年12月27日,平津战役中的国民党守军以“扫除射界”为名,纵火焚烧宜兴埠等津郊13村,致使7800多户3.8万多人无家可归。温瀛士在宜兴埠温家胡同二号的家连同他亲手创办的士范小学全部葬身火海。

  眼看倾注心血的学校化为灰烬,温瀛士最初每天用毛笔追写学校被烧的物品清单以发泄悲愤。但他很快振作起来。在一家老小居无定所、啼饥号寒的艰难条件下,他一边安排学生继续学业,一边加紧谋划:重请校董、再筹经费、修造桌椅,先后租用村中杨家下场仓库和妻妹家烧剩的一间仓房做校舍,使士范学校获得重生,简陋的教室里重新响起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当时学校有教室3间,学生97人。

  1948年9月,温瀛士的长孙、6岁的温家宝入士范小学就读,后因校舍被国民党军队烧毁,翌年秋到城里火神庙小学(后更名为鼓楼西小学)求学,因成绩优秀被准直上三年级。小学毕业后报考南开中学,每所小学仅有一个名额,他被顺利录取。温家宝在南开中学攻读初、高中,共六年。

  共和国成立后,温瀛士将士范小学交给了政府,并入宜兴埠第十八小学,改为公办。温瀛士先后任教天津市私立建华和慈铎中学,1952年8月后任教崇化中学,直至病逝。从1913年2月至1960年2月,温瀛士从教47年,任小学校长33年,为国家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人才。

教育世家最了不起之处

  温瀛士终身从教,培育了一支忠诚于教育的园丁队伍,其中包括他的长子、长子媳、次子和5个女儿。其第三代中,又有1个外孙女从事教育工作,几乎都默默奉献在基础教育。温家是令人敬仰的教育世家。

  1955年,温瀛士在自传中写道:“我对弟弟、子女的入学希望是为了使他们进入教育工作,不求做官发财,因为教育是救国的根本大计。后他们开始服务,大多数都是教育工作,今天还是那样。”

  温瀛士的弟弟温瀛举(后称“温朋久”)、弟媳刘绛雯都曾出任普育小学的校董。刘绛雯还担任过天津城内普育女子中学校长,温瀛举后来是新中国外交部的初创者之一。

  温瀛士的长子、温家宝的父亲温刚出生于1916年,1942年3月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先后在宜兴埠公立第二小学、私立士范小学、市立二中、私立育青中学、私立普育女中、含光女中任教。1952年2月后在天津市女四中、三十二中、九十六中任教。

  温瀛士的长子媳、温家宝的母亲杨秀安生于1921年,曾用名杨志云。1928年入宜兴埠民立第五小学,1930年转入私立普育女子小学,后来在私立士范小学、天津市城厢区补习学校、广播自学分校、南开区东门里小学任教。

  此外,温瀛士的长女温克勤、二女儿温克俭、三女儿温克让、六女儿温克良、八女儿温克庄都是以教育为职业。

  温瀛士的次子温强196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并留校任教。翌年1月,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作,1984年5月任自治区档案局副局长,1992年9月任局长。2008年8月退休。现为广西大学兼职教授,广西民族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2]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