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中国女作家 - 嘉伦·璧森
嘉伦·璧森

嘉伦·璧森

嘉伦·璧森(1885~1962),她是丹麦的一双文学国宝之一(安徒生是另外的一位)。可是,嘉伦·璧森是在她50岁之后才成为作家,她的文学作品均是先用英文写,先在美国出版,然后从大西洋的彼岸再回到丹麦来。她那些文体美丽,内容富有想像力、神秘感和人生智慧的作品已被永远保存在国际文学宝库中,成为后世国际学者研究的一门科目。她在非洲找到她一生最好的爱情,发生的时间是在她结婚之后和成为作家之前。
展开

嘉伦·璧森简介

她还对平行的爱下了大致如此的定义:平行的爱是两个互相爱恋的情人,像两个独立的个体,平行地往前移动,他们之间有真挚的友谊,深切的了解,两人能分享世间一切的美好事物;但情人之间没有占有对方的欲望。两条平行线不受到金银财物的横切,也没有家事家务的交叉。

作品及生平简介

1954年,当美国著名作家 海明威上台接受 诺贝尔文学奖时,他却谦虚地说道:“得此奖项的人应该是那位美丽的丹麦女作家——嘉伦·璧森。”

海明威所说的这位丹麦女作家,就是那位曾经凭电影 《走出非洲》获得好莱坞奥斯卡金像奖的女主人公。《 走出非洲》这部电影的结尾,打上一行小小的英文字:“嘉伦·璧森返回丹麦后成了一位女作家。”

感情史——

嘉伦·璧森28岁那年,跟一位 瑞典的 男爵结婚,但婚姻是没有爱情的。她爱的本是 男爵的孪生兄弟,但她所爱的那个对她感情坚然,她不爱的那个倒是愿意跟她结婚,两人移民到非洲去种植咖啡。

嘉伦·璧森

于是,嘉伦在1913年到了非洲。她用她自己家庭的财产在非洲东部(今天的肯尼亚)买了一个咖啡园,但她的 男爵丈夫很快地便对经营咖啡园失去兴趣,改行做狩猎导游,带领那些专程到非洲来打猎的富有白种人去狩猎狮子、豹子、大象等野兽,只偶然回咖啡园小住;而且他在外面有很多的女人,包括当地的黑种土女和他狩猎顾客的太太们。

嘉伦对她丈夫在外面的放荡不羁的似乎并不在意。丈夫给了她 男爵夫人的名誉和地位,满足了出身平民的嘉伦的虚荣心。但是,这对没有爱、没有共同兴趣的夫妻之间仍然有性的关系,因为嘉伦从她丈夫那里传染上了 梅毒,曾返回丹麦医治。但嘉伦没有要求跟丈夫离婚,一对夫妻过着平行线似的生活。嘉伦以 男爵夫人的身份独自经营她的咖啡园,她的男爵丈夫在外地流浪狩猎。夫妻两人偶尔才见个面。

这样,5年的光阴过去了。在这5年中,嘉伦常常听到当地的白种人朋友谈论一位在非洲居住的英国贵族,众人把这位男士亲热地简称为 丹尼斯。 丹尼斯是一位英国伯爵的儿子,他比嘉伦早一年到达非洲定居,从事生意交易和当狩猎导游。

丹尼斯长得英俊非凡,身材高高大大,态度幽雅,脸上带着柔情万分的表情。他聪明、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英勇能干,跟嘉伦的丈夫同被当代人称誉为当年非洲最佳的两个白人狩猎者。在社交上,他谈笑风生、幽默风趣,却又喜欢讥世嘲俗,认识他的人都爱慕和崇拜他。

在嘉伦33岁那年,她在一个晚餐宴会上首次遇见 丹尼斯。嘉伦对这位她久仰大名的英国贵族一见钟情。她觉得她仿佛被爱神的铁锤重重地打了一记似的,爱的火花顿时飞溅,这是她自己对首遇 丹尼斯的感受的形容。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愿望:能再见到 丹尼斯。

一个月之后,嘉伦在她的咖啡园举行一个打猎宴会。 丹尼斯是被邀请的客人之一。宴会后,他独留在嘉伦那里过夜。第二天早晨,嘉伦开车把他送回城里去,两人共进午餐,长谈不休。从这时开始,他们便成为情人。

在嘉伦的眼中, 丹尼斯是她梦寐以求的理想男子。她在写给她家人的信里这样说:“我到了这把年纪,竟然能在一个男人的身上找到我理想的化身,诚然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那么,嘉伦对 丹尼斯的吸引力何在?

丹尼斯是为了逃避英国的贵族上流社会的虚伪、保守的习俗而跑到非洲来寻找无拘无束的自由、广阔的空间、奇异的经验、神秘的风味和冒险。他可能在嘉伦的身上看到这一切的象征。

丹尼斯不但是一个发誓终生不结婚的男人,而且他害怕别人占有他、依赖他、利用他。在他和嘉伦的爱情中,他一开始便立下原则性的规定:“把伤感的小曲改变成快乐的调子;我不是为了给予同情而来;我是为了取得欢乐而来。我每次来相会一定是出于自愿的。”

在他们这段持续了13年的爱情中,嘉伦是绝对遵守情人立下的原则的。 丹尼斯并不是和嘉伦亲亲热热地长期共居一室;他在嘉伦的生命中进进出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他每次来看嘉伦,只逗留一两个星期,便又出发去做游猎远征,不然便是返回欧洲,一去便是数月半载。等到他们相恋5年之后,他才把他的杂物和书本搬到嘉伦的咖啡园,但也不能算是同居。他只是把嘉伦的家当做外出远征的基地,去留不定,离开的时间长,逗留的时间短。

坎坷经历——

当嘉伦·璧森从非洲返回丹麦后,不但成为一为享誉欧美文坛的女作家,而且在她去世30多年后的今天,她和比她早出世80年的安徒生并列为丹麦的“文学国宝”。她的作品是国际学者专门研究的科目之一,几乎每一两年便有英文及丹麦文的版本出现。她的故居也成了“嘉伦·璧森博物馆”,前来瞻仰她故居的游客大部分是她的文学崇拜者。

嘉伦·璧森离开非洲的那一年,她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的一个女人,有的只是一连串的厄运:她苦心经营18年的咖啡园因常年亏本被拍卖了;她深爱的英国情人因飞机失事而毙命;她的婚姻早已破裂,前夫再婚;最后,连健康也被剥夺了,多年前从丈夫那里感染到的 梅毒发作,医生告诉她,病情已经到了药物不能控制的阶段。

回到丹麦时,她可以说是身无分文,除了少女时代在艺术学院学过画画以外,无一技之长。她只好回到母亲那里,仰赖母亲,她的心情简直是陷落到绝望的谷底。在痛苦与低落的情况下,她鼓足了勇气,开始在童年老家伏案笔耕。一个黑暗的冬天过去了,她的第一部作品终于脱稿,是七篇诡异小说。

她的天分并没有立刻受到丹麦文学界的欣赏,她的第一部作品在丹麦饱尝闭门羹。有的甚至认为,她的故事中所描写的鬼魂,简直是颓废至极。

嘉伦·璧森在丹麦找不到出版商,便亲自把作品带到英国去,结果又碰了一鼻子灰。英国出版商很礼貌地回绝她:“ 男爵夫人( 嘉伦·璧森的前夫是 瑞典男爵,离婚后她仍然有男爵夫人的头衔),我们英国现在有那么多的优秀作家,为何要出版你的作品呢?”

嘉伦·璧森颓废地回到丹麦,她的哥哥蓦然想起,曾经在一次旅途中认识了一位在当时颇有名气的美国女作家,毅然把妹妹的作品寄给那位美国女作家。事有凑巧,那位女作家的邻居正好是个出版商,出版商读完了 嘉伦·璧森的作品后,大为赞赏地说,这么好的作品不出版实在太可惜了。她愿意为文学冒险。1943年, 嘉伦·璧森的第一部作品《七个歌德式的故事》终于在纽约出版,作品出版后一鸣惊人,不但好评如潮,还被《这月书俱乐部》选为该月之书。但消息传到丹麦时,记者四处打听,这位在美国名噪一时的丹麦作家到底是谁?

嘉伦·璧森在她行将50岁那年,从绝望的黑暗深渊一跃成为文学天际一颗闪亮的星星。此后, 嘉伦·璧森的每一部新作都成为名著,原文都是用英文书写,先在纽约出版,然后在重渡北大西洋回带丹麦,以丹麦文出版。 嘉伦·璧森在成名以后说:在命运最低潮的时刻,她和魔鬼做了个交易。她效仿 歌德笔下的 浮士德,把灵魂交给了魔鬼,作为承诺。魔鬼让她把一生的经历都变成了故事。

嘉伦·璧森把她的一生各种经历先经过一番过滤、浓缩,最后才把精华的部分放进她的故事里。她的故事大都发生在100多年前。因为她认为,惟有这样她才能得到最大的文学创作自由。熟悉 嘉伦·璧森的读者,不难在其作品里看到她的影子。

嘉伦·璧森写作初期以Iask Dinesen为笔名,成名后才用回本名。Iask,犹太文是“大笑者”的意思。她之所以采用这笔名,也许是在暗示世人,以笑声面对残酷的命运。

嘉伦·璧森成为北大西洋两岸文学界的宠儿后,丹麦时下的年轻作家皆拜倒在她的文学裙下,把她当女王一样看待。74岁那年,她第一次拜访纽约。纽约文艺界知名人士。包括 赛珍珠和 阿瑟·米勒皆慕名而来。但嘉伦·璧森对她的文学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她的 梅毒给她带来极大的痛苦。当 梅毒侵入她的脊柱时,她常痛的在地上打滚。晚年时,她变得极其消瘦、衰弱。坐立行皆痛苦不堪。

嘉伦·璧森死时77岁,死亡证书上写的死因是:消瘦。正如她晚年所写的两句话: “当我的肉体变得轻如鸿毛时,命运可以把我当作最轻微的东西抛弃掉”。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