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著名化学家 - 阿道夫·拜耳
阿道夫·拜耳

阿道夫·拜耳

阿道夫·拜耳,德国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1917年8月20日卒于斯特尔堡。1858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860年任该校化学讲师。数年后任柏林工业研究所化学研究室主任。1872年任斯特拉斯堡大学化学教授。1875年任慕尼黑大学教授。1865年,他开始了靛蓝染料的研究工作,1880年合成了靛蓝,1883年确定其结构。1885年拜耳根据碳原子正四面体的模型建立了张力学说。1881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他戴维奖章,表彰他在靛蓝方面的成就。1905年他因研究有机染料和氢化芳香族化合物的贡献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同年,他的科学论文集出版。
展开

阿道夫·拜耳 - 生平简介

阿道夫·拜耳(AdolfVonVaeyer)德国有机化学家,1835年10月31日生于柏林。由于合成靛蓝,对有机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获得1905年诺贝尔化学奖。

拜耳的父亲约翰·佐柯白,原是普鲁士总参谋部的陆军中将,由于刻苦自学,76岁高龄时竟被聘为柏林地质研究院院长。母亲是一位名门闺秀,见多识广,通晓事理,对拜耳的成长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和家庭的良好教育,拜耳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中学毕业后,拜耳考入著名的柏林大学。开始主攻物理和数学,不久即转向化学研究。1856年,他发表了科学论文《有机化合物凝结作用综合研究》,受到专家们的一致赞赏,同年他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当时年仅23岁。4年之后,他被皇家学会推选出任欧洲规模最大的柏林国家化验所主任。

拜耳一个个奇迹般的研究成果,引起了普鲁士国王腓德烈·威谦四世的浓厚兴趣,特地邀请拜耳到皇宫去做客。当国王见到这位科学家时,不禁大吃一惊:“没想到,这位誉满全欧的大学者,原来是个小青年。”

拜耳毕生从事有机化学方面的科学研究,尤其在有机染料、芳香剂、合成靛蓝和含砷物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第一个研究和分析了靛青、天蓝、绯红三种现代基本染素的性质与分子结构,创建了第一流的新型化学实验室,建立了著名的贝耶尔碳环种族理论。他研究和合成的和种染料与芳香剂,使世界上的妇女们能打扮得比以往更漂亮、更动人。当我们今天置身于那色彩斑烂、如花似锦的纺织品世界和香气扑鼻的化妆品世界时,怎么能忘记这位为美化人类生活而幸劳一生的科学家呢?

为了表彰拜耳在研究染料和有机化合物等方面的卓越贡献,1905年,当他70岁时,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诺贝尔化学奖。

阿道夫·拜耳

拜耳的研究成果,使世界上建起了无数个化工厂。从此,世界有机化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晚年,拜耳仍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科学研究工作,直至82岁逝世。

阿道夫·拜耳 - 生日礼品

1845年秋天,柏林城秋高气爽,小拜耳的心情就像这气一样开朗。他盼望10月31日的到来,这是他10岁的生日。他已经是一个大孩子了,小拜耳琢磨着父母一定会好好地给他庆祝一番的。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可是什么动静也没有。30日晚上,拜耳倚在窗前,心里默念着,明天,明天快来吧,爸爸妈妈一定会给我一个惊喜的。

10月31日,这一天终于来了,母亲竟好象没事人儿一样,领他到外婆家去了。小拜耳心想:也许精彩的节目在外婆家呢。

满心欢喜的拜耳蹦跳着进了外婆家,屋内却如平常一样。他有些失望,于是每时每刻都在想象着生日活动会出其不意地到来。但母亲好象忘了今天是他的生日,一句有关过生日的话都没有说。想起往年过生日时的情景——妈妈的呵护、爸爸的祝福、精美的礼品……小拜耳难过得快要哭了,难道妈妈真的忘记了我的生日吗

晚上回家的路上,拜耳噘着小嘴,一声不吭地走着,满心的委屈又不便直说出来。细心的母亲早就看出了他的心思。拜耳的母亲是著名律师和历史学家的女儿,她特别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她爱自己的儿子,深知拜耳是一个聪明的孩子,教育得法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母亲慈爱地摸摸拜耳的头,温柔地说:“妈妈生你时,爸爸已经41岁了,还是一个大老粗。但他不甘心没有文化知识,现在跟你一样正在努力学习,明天就要参加考试。妈妈当然记得你的生日啦,可是要给你过生日的话,你想想是不是要耽误爸爸的学习呀”拜耳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心里仍带着一丝遣憾“我知道你很想过生日。”母亲接着说:“但年纪大了再学习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你就不清楚了,这要等你长大了才会知道。爸爸小时候没有像你一样的学习机会,现在才开始学习虽说晚了一点,但是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果的。我们支持爸爸学习,他会非常高兴的,爸爸会更爱你的。这不也是很好的生日礼物吗”

母子俩走着、说着,拜耳的眉头渐渐地舒展开了。他爱学习,也爱爸爸,尽管没有生日礼物,他也幸福地笑了。母亲又趁机教育他:“你现在正是学习的大好时候,你一定要努力,长大了才可以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才会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母亲的一番话说得拜耳心里热乎乎的,爸爸已经50多岁了,还在努力学习,他那有些发白的头发和灯下看书的专注神情不时浮现在贝耶尔眼前。父亲就是他学习的榜样。

从此拜耳更加勤奋地读书。10岁生日当晚回家路上,母亲所说的话对他一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后来他回忆道:“这是母亲送给我10岁生日的最丰厚的礼品。”

阿道夫·拜耳 - 榜样父亲

拜耳的父亲约翰佐柯白曾长期在普鲁士军队中服务,官至总参谋部陆军中将。他虽然出身行武,却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非常感兴趣,但是日常工作很繁忙,没有时间学习。为此他非常苦恼,经常向一位牧师述说自己的心愿。牧师劝他退休后再作学习打算也不迟,只要坚持必能有一技之长。

拜耳的父亲牢记牧师之言,50岁时开始从师学习地质学。周围的人对他冷潮热讽,他全然不顾。拜耳的母亲深知丈夫的心志,全力支持他学习。

通过多年学习,拜耳的父亲成了专家,76岁时竟出任柏林地质研究院院长。父亲的刻苦勤奋为拜耳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也使幼年的贝耶尔受到了影响。

父亲不仅学习努力,而且谦虚尊师,这种品德也深深地影响着拜耳的成长。

那一年,拜耳还在上大学,他与父亲随便谈起凯库勒教授。凯库勒教授那时已经是德国有机化学的权威了,年轻气盛的拜耳随口对父亲说:“凯库勒吗,只比我大6岁……”父亲立刻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恨恨地瞪了他一眼,问道:“难道学问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吗大6岁怎么样,难道就不值得学习吗我学地质时,几乎没有几个老师比我大,老师的年龄比我小30岁都有,难道就不要学了”

此事对拜耳的震动很大,教育极深,后来他常对人讲:“父亲一向是我的榜样,他给我的教育很多,最深刻的算是这一次了。”

拜耳敬重父母,不仅是因为父母经常纠正他的错误、关心他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父母的言行给了他最好的教育。每当学习、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的脑海就会浮现出茂着老花眼镜的父亲在灯下伏案学习的情景。一个五六十岁的老人竟有从头开始学习的信心和毅力,而年纪轻轻的他难道还有什么不能的困难吗

阿道夫·拜耳 - 诲人不倦

拜耳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先在柏林大学学习了两年物理和数学。因在陆军中服兵役一年,学业间断。1858年先后师从本生和凯库勒学习化学。本生和凯库勒都是德国当时著名的化学家,本生发明了发射光谱仪,并发现了铷、铯两种新金属;而凯库勒则在睡梦中悟出了苯环的结构。在两位名师的指导下,拜耳的学业有了很大的进展。

23岁那年,他获得了柏林大学博士学位。此后拜耳完成了多项使化学界轰动的研究工作。37岁时,他出任斯特拉斯堡大学教授,声誉享于欧洲,慕名求教者不绝于途。

当时在斯特拉斯堡出了一名该校建校307年中最年轻的博士埃米尔费雪,他认为拜耳无论在学问上还是在品德上均可为人师,于是他谢绝了不少大学聘任他为教授的聘书,甘心跟随拜耳作一名助教。在拜耳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几年的学习和研究工作,费雪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水平渐渐地超过了老师拜耳。这一点拜耳是最清楚不过的了。经过认真思考,拜耳觉得,学生超过老师,说明师生都尽了力,应该给费雪找一个更有利发展的地方。

1882年夏日的一天,拜耳把费雪请到了自己的办公室。拜耳说:“费雪,这几你在我这里干得不错,在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超过我了。在我这里干不会有更多的收获,还是换一个地方吧。”

费雪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老师,他有点着急了:“不,我不想离开您,老师。没有您,我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拜耳没有让费雪说下去,“就这样定了吧,我推荐你去下厄南津大学任教,换一个环境会使你增长才干。”

拜耳没有看错,费雪的确才能出众,1902年他荣获了诺贝尔化学奖。三年之后,贝耶尔也获得了1905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拜耳就是这样一个谦虚、诚恳的人。除了费雪之外,拜耳还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其中一些人也获得了诺贝尔奖,如他的学生维兰德(1927年诺贝尔化学奖)。

特别有趣的是,费雪的学生瓦尔堡获1931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瓦尔堡的学生克雷希斯又获得1953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可见,拜耳品格和治学方法就像遗传基因一样被传下去了。

阿道夫·拜耳 - 母校简介

柏林大学全称柏林弗里德里希-威廉大学。德国著名的大学。1809年在教育家K.W.von洪堡倡导下开始筹建,1810年10月正式开学。设哲学、神学、医学和法学等4科。以洪堡提出的“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办学思想为指导方针。柏林大学享受相当充分的自治权。该校第一任当选校长为著名哲学家J.G.费希特。教师享有较大的“学术自由”权利,教授可自由讲学和从事科学研究。大学中允许各种学派并存和自由竞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修各种课程,选择自己钻研方向,在导师指导下从事科研工作。柏林大学贯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方针,采取讲演、讨论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该校聘任的第一批教师多为学有专长的理论家和科学家。该校陆续创建了各种实验室和研究所。学术研究空气活跃,培养了很多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K.马克思和F.恩格斯也曾在这里就读。著名哲学家G.W.F.黑格尔和F.W.J.von谢林、自然科学家A.von洪堡、数学家K.G.J.雅科比、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等曾在这里任教。德国有16名科学家是在柏林大学任教期间取得重大研究成果,并获得诺贝尔奖金的,如理论物理学家M.K.E.L.普朗克(1918)、物理学家M.T.F.von劳厄(1914)、化学家O.哈恩(1944)等。

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但是德国大学的表率,而且还曾是许多国家的大学效法的楷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大学属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1948年11月,原柏林大学的部分师生在西柏林又成立了另一所柏林大学,命名为柏林自由大学。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