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无言
医学见解及著作
1956年,余氏应聘赴京,先后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任职。在中医研究院主持编审工作,参与九种教材的编写与审订。在学术上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尝谓“医分中西,系以国界限之。其实医为仁术,不应有所谓中西医之分,宜取长短补,熔冶一炉,以为人民司命”。临诊善用经方、时方,辨证明确,辨病精审,力治颇有胆识;对患者能不分贫富贵贱,向为同道和患者所称道。著有《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湿温伤寒病篇》及《斑疹伤寒病篇》共六种,对医界颇具影响。
近代的治疫大家
医家小传余无言 (1900~1963年),原名余愚,字择明 (一作”则民”),别署不平。汉族,江苏省阜宁县人,出生于该县益林镇。祖讳子散,精于医丽通儒。咸丰、同治年间,苏北多次疫病流行,经子舰公施治获痊者甚多。父奉仙公,医术受教于子砚公,在益林镇悬壶十余年。壮年从戎,游幕大江南北,曾掌湘军董军门宝泉幕府者有年,佐治戎机,颇有声誉。四十岁后,复归乡里业医,求治者众,在周围地区有很高的名望。其遗著 《医方经验汇编》,以内科医案为主,其中论治之疫病尤多,包括瘟疫、疫疟、疫疹、寒疫渺霍、疫疹、疫斑、疫黄、疫痢、虾摸疫、鹏鹅疫、羊毛疫、蛰刺瘟、葡萄疫、瓜瓤疫、天泡疫、疙瘩瘟、鼠疫、燥疫等。每病均有精要之阐论,并附医案,堪称是近代的“治疫大家”。
三大名医之一
由于奉仙公学验俱富,邻县及外省求治者亦众。19世纪末,奉仙公与兴化赵海仙、淮安张子平,并称为 “晚清苏北三大名医”。
人物生平
余无言,原名余愚,字择明,江苏省阜宁人,生于1900年,卒于1963年。幼时随父攻读经典。
1918年 悬壶乡里。
1920年 至泸上学习西医。
1926年 回益林开办医院。
1929年 第二次赴沪,与张赞臣合组诊所,并与之共创《世界医报》。
1934年 任旧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兼编审委员。30年代开始就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国医学专修馆、苏州国医研究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等中医院校。
1938年 与张赞臣另立上海中医专科学校。
1943年 开办上海大同疗养院。
1956年 奉调至京,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
1958年 到北京中医学院任教。
内容简介
无言先生幼年以儒学、理学、史学诸典籍奠基 (曾于1909~1911年在淮安高等小学插班毕业),少年时随其父奉仙公习医,悟性高而精勤不倦。他以医学经典名著《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 《金匮要略》奠定学术基础,并系统学习内、外、妇、儿各科名著,术业大进。18周岁即应诊于乡里。鉴于当时欧西医学东渐,在沿海城市已逐步形成主流,先生又受当时”医学衷中参西”的影响,于1920年即南下上海学习西医。内科从师于俞凤宾博士,外科受教于德籍名医维都富尔。在此期间,开始对中西医的融会贯通深感兴趣。1923年返回故里继续业医,并在益林镇主办益林小学,自任校长。1927年至1929年冬,曾应聘担任旧国民政府顾祝同军部第二师任军医官,转战皖、豫、鄂、赣诸省,主治以外伤科病证居多。1929年冬,先生辞去军职,去上海业医定居。
1930年,应上海中国医学院院长包识生先生之请,担任该院外科学教授;嗣后,与张赞臣先生合办《世界医报》。
1931年,先生又与张赞臣先生共组联合诊所。1932年,由旧中央国医馆焦易堂馆长聘请先生担任该馆名誉理事。1934年,中央国医馆复增聘先生为该馆编审委员会委员,负责起草 ”外科病名表式”以颁布全国中医界采用,获得好评。是年,还编写、出版了他所撰著的《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和《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又以改进中医为素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当时有较为广泛的影响。先生还针对旧国民政府和余云岫等 ”废止中医药”的举措和主张予以撰文批驳,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1936年,应章太炎先生之请,担任苏州国医学校外科主任。并应聘为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教授,主讲《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医外科学》等课程。
1937年,与张赞臣先生共同主办 ”上海中医专科学校”,聘请谢观先生担任名誉校长,陈无咎先生任校长,丁福保、张伯熙先生先后任副校长,先生自任教务主任,张赞臣先生任总务主任。学制为三年制,共举办三届。先生除主管校务外,主讲 《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在五年办校过程中,从未缺课,虽大雨滂沱,身衣淋湿,亦阔步上台讲课,受到同学们的爱戴和尊崇。1938年,曾受聘于中华职业学校之中国医学专修馆担任讲席。1939年,先生所撰著的《伤寒论新义》在中华书局出版。1942年,因不屈于日伪政府的登记、造册,停办了学校。1943~1946年,先后编写、出版了《湿温伤寒病篇》和《斑疹伤寒病篇》。”湿温伤寒”指西医所说的肠伤寒,”斑疹伤寒”为西医病名,这两部著作可谓是温病学早期中西医学术汇通性的编著”1947年,创办上海大同疗养院,自任院长,请丁福保先生担任名誉院长,开办不足二年,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学术经验俱富的医家
先生长期在上海业医,经治疑难重病和伤寒、温病殊多。由于崇尚经方,伤寒、温病用石膏、大黄者亦多不胜数。在辨证精审的基础上,用量大而效验卓著,不少市民或称之为”石膏、大黄先生”(经治病例请参看余氏医案)。故在民国时期,他是国内著名的”经方派”医家,学术经验俱富。
先生在上海业医,曾深受谢观、陈无咎、丁福保等前辈之教益,而在学术临床方面,又十分推崇 ”南北二张”“南张”指嘉定张山雷,”北张”系天津张锡纯)。生平治医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对于中西医学,力求贯通融会,故亦有将之列为”汇通派”医家者。
建国后的工作
建国后,先生拥护党和政府的中医政策。1952年又编写出版了《金匮要略语译》,完成了他系统整理、研究仲景著作的夙愿,并被认为是上海市研究仲景学说的 ”三大家”之一 (另二家是曹颖甫和陆渊雷)。1954年,先生应邀出席华东及上海市中医代表会议,他在会上即席发言,并向大会秘书处另写有关开展中医工作的四项提案。
1956年春,应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之请,由沪来京主持中医研究院编审室 (其后数年改为文献研究室)工作,又为卫生部主办之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讲授部分课程(《金匮要略》等),还参与审订中医九种教材。1957年,无言先生将其父奉仙公遗著 《医方经验汇编》(解放前由中华书局出版)与其个人医案著作 《翼经经验录》刊印合订本(未公开发行),分赠有关人员。1958年,奉调至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并参加北京中医学院”十大经典医著”的编纂设计。此外,还承担一些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和会诊工作。
逝世
1963年9月7日,因高血压、脑溢血在京逝世。
余氏小传说明
附余氏小传说明:早在1942年,上海名医姜春华先生曾为先父无言公写有一小传,对先父中年以前的经历及学术临床特色多有精要、中肯的表述。现针对先父毕生情况,由本人予以增补、定稿。
(姜春华先生1942年所写 《余无言先生传》复印件1页,见文前)
衷中参西 不落窠臼
由于余氏先父长期在上海以“经方派”著称,他经治的案例很多,兹择选伤寒、温病各一治验,供读者参阅。
(一)热病阳明经证[1]
“上海羊尾桥陈姓妇,年42岁,仲夏病热,初恶寒而旋不恶寒,延及四日,病势愈进,赤膊赤足卧于地上,烦躁不安,反复颠倒,面赤肤红,有如中酒,多汗如珠,大渴引饮;脉洪大而数,舌绛而干,先饮以西瓜汁,次进以白虎人参汤加花粉方。
白虎人参汤加花粉方:生石膏六两 肥知母八钱 炙甘草三钱 西党参四钱 天花粉四钱 粳米一两。
煎服法及疗效:嘱患者家属,先煎石膏,次下诸药及粳米,俟米熟汤成,滤清与服。迨西瓜购来,取汁先与饮之,患者呼快不已,自汗即渐少;再服汤药后,不二小时而汗出热退,烦躁渐停;续服二煎,得睡一夜未醒,次日晨,其病如失矣”。(见余无言《翼经经验录》)
(二)湿温肠出血证
“同乡旅沪之许长林者,年53岁,1943年患湿温伤寒(西医诊为肠伤寒),病已二周,热度颇高,其后忽发肠出血,肛门血出,涓涓不止,体温渐见低降,周身苍白而无血色,气急微促,手足厥冷,脉沉细而数,扪其胸腹四肢,亦均发凉,而反赤膊、赤足,若畏热者。询其欲得冷饮,先予以西瓜汁,次以白虎人参汤加芩、连、地、丹方。
白虎人参汤加芩连地丹方:生石膏四两 肥知母四钱 炙甘草三钱 西党参四钱 粳米一两 黄芩三钱 川连一钱五分 鲜生地一两(捣汁冲) 粉丹皮四钱。
进剂后,热势渐减而便血止;但嗣后反又发热,大便干结未解。遂于上方各药减量四分之一,再加粉葛根四钱,大黄三钱,期其表里两解,再令以西瓜汗续与之。……迨服药之后,先得微汗,约二小时而表热顿解,至夜间大便解后,里热亦除,病情转危为安。”(见余无言《翼经经验录》)
余氏先父诊治此病,打破了西医诊治肠伤寒的学术观点。西医认为肠伤寒不可用泻药,而先父则认为:“若早下之,则内热、内湿有去路……”。再者,先父在多年临证中,十分膺服天津张锡纯先生,对“衷中参西”相当赞赏。故先父在中医界,既是经方派,又有中西汇通派之称。
家学渊源 博古采今
值得予以表述的是,余氏先父在治医数十年中,论著颇多,早年业医时,他曾提出:“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而他的中医学术临床,早年受先大父奉仙公的严格要求,对仲景学说尤为精熟。在他的多种论著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为《伤寒论新义》(1940年由中华书局刊行)和《金匮要略新义》(1952年由中医书局刊行),二书均突出“图表注释”,对仲景原文精义,多所阐发。今以《伤寒论新义》为例,先父在该书自序中说,他编写此书“方法有四。一曰以经注经,即举仲景原文纵横驰策,以相呼应也;二曰以精注经,即采诸家学说,择其精英以相发明也;三日以新注经,即引西医之新说……以资汇通也;四日以新注经,即以个人之心得及诊疗之经验,以资参考也。”反映了该书注释仲景原论的主要学术特色及其思路与方法。
《伤寒论新义》的问世,受到当时中医界的重视,先后再版九次之多;近些年,台湾台北市亿珉文化事业集团还刊行了此书的精装本,反映了该书在两岸的学术影响。而早在初版时,当时中医界的前辈学术名家丁福保、谢观、陈无咎等就曾热心为此书撰序推荐,认为是对古籍整理、采用新法的积极贡献,据他们回忆,建国之前,上海市针对仲景学术作系统整理、研究的,主要有三大家,均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编注,他们是曹颖甫、陆渊雷和余无言。
余氏先父还有多种其它论著,如具有“衷中参西”观点的《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湿温伤寒病篇》、《斑疹伤寒病篇》等书刊行于世。晚年他将生平重要治案整理、编纂为《翼经经验录》,又曾与先大父奉仙公的《医方经验汇编》合为一书印行。应该说此合编本,基本上反映了他们比较重要的学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