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东(光学专家)
个人履历
李文东,光学专家。中国应用光学的先驱之一。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及其加工技术研究。重视培养光学技术人材。在军用光学仪器产品制式化
、夜视技术研究、自行设计国产光学仪器,组建光学仪器工厂技术管理体系等方面成绩显著,为中国兵工光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李文东,原名李书堂,曾用名李韵斋。1910年12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西良庄一个地主家庭,父李澄海,母郭氏。
人物生平
1918年8月至1922年6月,李文东在高邑县西良庄小学读初小。1922年8月升入河北省第四师范附小读高小。1924年8月考入河北省第六中学。192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
1930年,其父病故,家道中落,攻读北大物理系的李文东,被迫兼任家庭教师,以补充学习费用。1934年,他因劳累过度,染上肺病,不得不休学。1935年,迫于生计,经同学介绍,到河北滦县中学担任数学兼物理教员。
1936年,他又返回北大,经过考试,取得毕业证书后,又到滦县中学继续任教。
1937年1月,李文东经薛培真介绍进入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临时修理工场做练习生,不久即晋升为技术员,调光学设计室学习光学设计和研究光学冷加工技术,同时负责资料的翻译及说明书的编译。“七·七”事变前,曾被派到国立北平研究院光学工场学习光学加工技术。
1938年7月,他调工厂艺徒学校担任数学、物理教员。1939年1月,22兵工厂正式成立,又回到光学设计室当技术员,随室主任方声恒及设计专员龚祖同,参加了中国第一架6×30双眼军用望远镜试制工作。
1942年1月,22厂与51厂合并为53兵工厂后,李文东被调到工厂所属的第七技工学校担任总教师,负责光学班的教学。1944年1月,光学班教学结束,他被调至光学厂检验股任股长。1945年9月,提任光学制造所主任。
1947年8月,他被派往瑞士参观学习,在伯尔尼城技工学校实习一年。1948年11月回国后,担任厂主任工程师。
1949年12月9日,53兵工厂参加卢汉起义,李文东随厂起义。
1950年10月,李文东在光学厂工程师室任主任工程师,协助厂长及总工程师工作。
1956年12月,他被二机部一局任命为局厂共管的光学仪器设计所筹备组副主任。1957年3月,又被二机部任命为298厂副总工程师。
1958年3月,李文东参加中国技术代表团,赴联邦德国、民主德国、瑞士、捷克、苏联参观考察,同年10月返回。
1968年7月26日,李文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非法关押审查。
1970年1月6日,他因胃出血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在云光医院病逝,终年59岁。
人物事迹
李文东出生于封建地主家庭,青少年时期,他向往民主,追求自由。他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时期,这对他投身中国兵工光学事业有着决定性的影响。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他激于爱国热枕,参加了北京大学学生南下请愿团,到南京国民政府请愿示威,要求政府出兵抗日。游行中被捕,被押送回校。这次被捕,使他深感中华民族正处在十分危险的时刻,亡国奴的阴影笼罩在心头,对前途和命运忧心忡忡。在河北滦县中学教书时,由于滦县已沦入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当他接到薛培贞的信后,出于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光学的兴趣,立即放弃中学数理教员的工作,携家带口,来到南京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当一名收入低微的练习生,投身兵工事业,报效国家。
人物成就
他曾两次出国考察学习,两次的感受迥然不同。他英语基础好,口、笔译均可。德文、俄文均能阅读。1947年8月,根据工厂1938年和瑞士威特厂签订的“让与制造权合同”,他被派到瑞士威特厂学习,但到达该厂后,对方态度十分冷漠,虽经使馆交涉,亦无结果。他深感国家的衰败,心头蒙上一层羞辱感。1958年3月,他作为中国技术代表团的成员,再次赴欧洲学习考察。到瑞士、联邦德国时,对方均是抱着欢迎和尊敬的态度,热诚地请他们去参观考察。在苏联等国考察时,看到这些国家的建设速度很快,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他由衷地称道社会主义制度好。在莫斯科时,因飞机故障,他左腿受伤,在苏联得到较好的治疗。回到北京后,又被送进协和医院,受到精心的护理。这一切都深深感动着这个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1958年12月14日,李文东满怀激情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决心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中国共产党,献给社会主义祖国。
社会评价
他勤勤恳恳、积极忘我地工作,得到党和广大职工的信任与尊敬。1957年被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4年又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同与会代表一道,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不幸的是,正当他为工厂发展奋发工作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他受到残酷迫害。1970年1月6日,终于饮恨而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厂为李文东同志平反昭雪,召开了追悼会。
热心培养光学专业人才
30年代末期,中国的光学人才十分缺乏。在周自新、龚祖同的倡导和影响下,李文东也十分热心光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工厂创建初期,他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厂的艺徒学校、技工学校度过的,他作为技工学校的总教师和光学班的老师,一方面自己要学习光学设计和制造的理论及技术;另一方面,还尽心尽力地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迪和引导学生。在他和同仁们的努力下,靠工厂自己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光学专业技术人才。
新中国建立后,光学专业人才依然稀少。当时,大学没有光学专业,更无此类专业的技术学校。1950年8月,钱临照、王大珩受国务院委派来厂调查时,李文东向他们谈了关于光学人才培养的看法,建议在靠工厂培养光学专业人才的同时,在大学和中等技术学校中设置光学专业。
1951年,他关于靠工厂自己培养光学人才的建议得到主管机关和厂领导的采纳,工厂开办了技工训练班。1953年9月11日,经二机部批准,又在技训班的基础上发展成中国第一所部属厂管的兵工光学技工学校,为光学人才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1956年,他积极参与了职工教育部门开办的光学冷加工、机械设计班;1959年又自办工大单科班,对在职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使职工队伍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培养出大批光学专业人才。
从1952年起,工厂根据部的安排,开始接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和北京工业学院学生到厂实习。李文东从中国光学事业的需要出发,挤出时间,给他们讲授光学设计及光学加工技术课,为国家培养光学专业人才。
他还根据自己的实践,重视在科研和生产工作中来培养光学人才。
抗美援朝中,工厂的生产任务十分繁重,身为主任工程师的李文东,除协助厂领导处理生产技术问题外,还到技术科,和钟?一起,动手设计了五七无后座力炮瞄准镜。1951年该镜试制成功后,立即投入大量生产。配炮入朝后,在战场上发挥了威力,重创了敌人。紧接着,他又和钟?一道,在无资料借鉴的情况下,根据兵工总局下达的战术技术要求,自行设计了七五无后座力炮直接瞄准镜。投入批量生产后,经过朝鲜战场上的使用,得到充分肯定。1953年,根据制式装备要求,他组织领导了七五无后座力炮直接间接合一的瞄准镜的设计及试制工作。他亲自完成光学系统的设计,钟完成结构设计。该产品试制成功后,被命名为五六式七五无后座力炮瞄准镜。这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具符合制式装备要求的瞄准镜,结构富有创造性,能直接瞄准和间接瞄准。它既为我国无后座力炮系列瞄准镜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自行设计瞄准镜增强了信心。
培养光学人才
繁忙的研制生产,使李文东更加感到培养光学人才的重要性。对分配到厂的有光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和中专生,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光学设计的要点、要求和方法传授给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信任他们,放手让他们担任重要工作,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批新手迅速成长为光学设计的行家。光学技术专家、全国劳动模范麦伟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脱颖而出,青出于蓝更胜于蓝的。50年代末,60年代初,许多后起之秀,迅速成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出现了一批科研成果,通过工作实践,达到了出人才出成果的目的。
1956年至1965年,298厂先后向全国的光学厂及部队、科研机构选派了500余名光学专业人才,为发展中国光学事业作出了贡献。298厂之所以被人们称作中国光学人才成长的故乡,也包含着李文东热心创办职工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一份功劳。
杰出贡献
二次世界大战后,夜视技术的研究引起各国的重视。英、美、苏相继把夜视技术应用到军事上,部分产品已装备军队。1956年1月,彭德怀、王树声视察298厂时,把从朝鲜战场上缴获的一具枪用红外瞄准镜交给工厂,并指示工厂:“今后要做红外线瞄准具。”
1956年3月,李文东在制定《光学设计所计划任务书》时,在厂里首次把“红外线瞄准镜及夜晚照明材料”作为工厂近期科研课题提了出来。
1957年李文东担任副总工程师后,他根据厂长徐奕培决心研制红外夜视仪的打算,配合总工程师赖琮瑜,开始了红外夜视技术研究的准备,派出人员到国内有关科研单位收集资料。1958年初,他和总工程师及工艺科副科长李树棠一道,对红外变相管的研制作了周密的组织和安排,派出10名技术人员,分别到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北京电子所、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习。同年6月,一机部向工厂下达研制任务后,由于准备充分,工厂各方面的工作迅速开展起来,又派出一批工人到上海学习制造光电管技术。
1959年,在制订工厂《1959年科研技术规划》时,他和李树棠一道,对红外变相管研制的各个环节、进度、以及材料的购置、设备的制造,都作了具体的安排。一位外国专家曾说:“你们想在光学厂内生产电真空光电成像器件,是搞不成的。国际上也没有此先例。”工厂组织了研制组,建起简易试验室,自制排气台、封接机、真空设备,1959年开始了试制,在工厂领导的坚决支持下,研制组突破了一个又一个技术关键。9月份制成了灵敏度为每流明40~45微安的变相管,并组装成中国第一架坦克夜间驾驶仪,装备在坦克上,参加了国庆十周年阅兵式。此后,工厂在系统总结经验,不断改进的基础上,又相继研制出8种灵敏度、分辨率、亮度均比较好的红外变相管,组装出10种红外夜视仪,实现了科研向生产的转化,填补了中国夜视仪器的缺门。
在红外技术研究取得成绩后,1960年李文东在向厂党委汇报工厂远景规划时,提出了研究微光夜视技术的建议。经党委批准,正式把微光技术的研究纳入2月14日通过的《国营298厂新技术产品发展远景规划》,并提出近期目标。
1961年,工厂开始了微光夜视技术资料的收集工作。1963年三机部下达了研究课题后,工厂立即组织了微光夜视仪器研究组,开展了基础性研究,进行了半透明多碱阴极的制造和光学系统倒像微光夜视仪的结构设计。1966年,研究小组制成了鉴别率达15~20线对/毫米,有较高亮度增益的原理样管,装出两具样机。经昆明部队试用,在晴天无云的夜间,能基本看清300米左右的目标。由于“文化大革命”,微光技术的研究曾一度暂停,但这一段摸索的经验,为后来的研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培养了首批微光技术人才。
60年代初,工厂的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技术管理工作,在李文东的负责下,继续向前发展,基本实现了由仿制到自行设计的转变。先后自行设计并研制成功红外头盔夜视仪、1965年式25倍~40倍望远镜等产品。尤其是在仿制成功东风1号导弹地面瞄准设备基础上,先后自行设计并制造出东风2号、东风3号导弹地面瞄准设备,填补了国家的重大缺门,对导弹发射、卫星上天作出了贡献。
60年代初期在298厂科技学术空气浓厚,为了推动工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他亲自批准在厂里创办刊物《云光技术》,以发表工厂学术成就和国内外光学技术信息。这个刊物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光学技术刊物。
由于李文东在应用光学和夜视技术方面有多年的组织领导经验,1963年被国家科委聘为应用光学与红外技术组成员。
管理体系的建设
50年代到60年代初,全国光学厂较少,光学方面的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束缚着光学加工技术的发展,也影响着光学设计和产品装配。
1958年,工厂在设计科和工艺科设立了标准化组。1960年,李文东成为工厂技术工作的主要负责人,根据上级的要求,对工厂的标准化工作进行了整顿。1962年,在设计所建立了标准化室,作为全厂标准化工作的归口单位,统一领导和组织全厂的标准化工作。
1962年至1965年,工厂组织了设计、工艺、试验、计量、检验部门的大批技术人员,根据光学仪器中望远系统、显微系统、照相系统、投影系统等的设计制造规律,按透镜组、棱镜组、分划板、目镜、聚光镜、前置镜、平行光管以及光学零件的加工、检验和光学材辅料的规格、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编定了8册光学零件及材辅料的设计、制造、验收的企业标准,编辑了《光学仪器设计手册》。上述标准推广后,大大简化了设计程序,提高了工效。大部分标准还被五机部采用,成为部标准,促进了中国光学工业的发展。
60年代中期,针对工厂出现的新旧标准并存,苏联标准和国家标准共存的情况,工厂采纳李文东的建议,把标准化工作纳入全厂计划。对机械制造标准,按产品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种系列化、零部件通用化的要求,合并简化品种规格,在设计中实行标准化检查制度,使产品质量得到提高,生产的产品,满足了部队装备制式化的要求。
李文东进入光学厂后,大部分时间是在技术管理岗位上渡过的。他到过欧洲些国家,也到过不少工厂、学校、研究所、部队,对国内外技术管理情况较为熟悉,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的管理实践,使他认识到管理和技术是同样重要的,再好的技术,如果没有一套科学的管理办法去保证实施,还是发挥不出作用。因而,他对建立和健全管理制度和机构,相当重视。
重要贡献
1953年至1956年,在以技术管理为中心搞好生产管理的实践中,他为工厂技术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建立,提出不少好的建议。1958年至1960年,出现一些违背科学技术规律的现象,废除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必需的制度,造成技术管理混乱,质量问题严重。在1961年的质量整风和贯彻工业七十条工作中,他亲自参加了技术资料查定组、综合生产能力查定组的查定工作。在查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光学工厂的先进管理办法和工厂的实际情况,对工厂技术管理制度作了修改和充实。从新产品研制、工艺方案确定、工艺文件制定、工装的设计制造、技术检查、计量检定、设备管理、工具管理、安全生产、技术革新与技术改造、技术情报、技术档案管理到原材料的购买、产品的装箱出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使工厂的技术管理走向系统化、制度化、正规化。技术机构在原基础上增加了计量科、技术档案室;在各有关科室和车间,也均建立和充实了技术组;原有技术科室作了充实完善,增加了情报室、标准化室,成立了科研组、光电组,初步形成了个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分级管理的技术管理体系。
298厂的这套技术管理体系,不仅为本厂的生产发展发挥了作用,它还被许多光学厂及三线厂学习采用。
李文东离开我们已经20多年了。目前,298厂的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对于为云光厂和中国光学事业作出了贡献的人,我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简历
1910年 12月2日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
1918年 高邑县西良庄小学学习。
1922年 河北省第四师范附小学习。
1924年 河北保定第六中学学习。
1928年 北京大学物理系学习。
1935年 河北滦县中学任物理、数学教员。
1937年 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南京军用光学器材工厂筹备处(即后来的22兵工厂、53兵工厂,现在的298厂),练习生、技术员、教员、股长、主任、主任工程师、副主任、副总工程师。
1962年 中国物理学会云南省分会副理事长。
1963年 被国家科委聘为应用光学与红外技术组成员。
1964年 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68年 7月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审查。
1970年 1月6日逝世于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