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佐朝
朱佐朝,清初戏曲作家。字良卿。生卒年不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与李玉、毕魏、叶时章等人友善。所著传奇30余种。现存《渔家乐》、《吉庆图》、《艳云亭》、《璎珞会》、《乾坤啸》、《御雪豹》、《血影石》、《轩辕镜》、《石麟镜》、《五代荣》、《夺秋魁》、《双和合》等12种。
朱佐朝 - 作品
朱佐朝善于作曲,粗犷而少雕饰,著有传奇三十种,为《太极奏》、《玉数珠》、《轩辕境》、《莲花筏》、《吉兴图》、《飞龙凤》、《锦云裘》、《瑞霓罗》、《御雪豹》、《石鳞镜》、《九莲灯》、《缨络会》、《赘神龙》、《万花楼》、《建皇图》、《乾坤啸》、《艳云亭》、《夺秋魁》、《万寿观》、(一作万寿冠)《双和合》、《寿荣华》、《五代荣》、《宝昙月》、《牡丹图》、《渔家乐》、《清风寨》、《血影石》、《朝阳凤》、《一捧花》及《四奇观》。《曲录》其中《四奇观》一种,为朱佐朝与朱良卿等四人合作。《新传奇品》评他的曲,如“八音纵鸣,时见节奏。”朱氏剧作反映着命运、功名、姻缘三大主旨:对命运,充满着崇拜与顺从;对功名,回避着科考却崇扬着武功,展现了特殊的功名观;对姻缘,反复渲染着奇幻色彩,却悄然剥离了情感的分量。朱氏剧作成功地塑造了相士、侠士两大人物系列:相士形象融合了命运的神奇和人的平凡;在侠士形象身上则寄托了一定的人生理想;“闺中侠士”形象的分裂又体现着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朱氏剧作多采用双线结构,结构精巧。朱佐朝《万寿冠》传奇中的党无同自云:“自幼击筑悲歌,不负祖遗业囊;骑马试剑,好读左氏春秋;搔首长林,每以荆轲为知己;仰天独啸,以豫让作同俦。”
朱佐朝 - 代表作
1、《渔家乐》写东汉大将军梁骥专权,派兵追杀清河王刘蒜,却误杀了浔江邬姓渔翁,刘蒜则逃入渔舟,被渔翁的女儿邬飞霞救出。后邬飞霞为报父仇,混入梁府,乘隙用神针刺死梁骥。刘蒜即位为帝,封邬飞霞为皇后。故事大多出于虚构。剧中暴露了权奸的残暴,歌颂了普通渔家女子的侠义和智勇。邬飞霞性格比较鲜明,对渔家生活和相士万家春的描写,亦颇生动。其中《卖书》、《纳姻》、《端阳》、《藏舟》、《相梁》、《刺梁》等出,在昆曲舞台上经常搬演。此外,《吉庆图》、《万花楼》写明代严嵩故事,《牡丹图》写宋末贾似道之子贾时谊故事,对权奸的贪暴、专横、残害忠良、欺压平民,多所揭露,实际上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轩辕镜》写刘宋时檀道济、王连成两家从换子到联姻的故事。全剧以史官王连成一家的悲欢离合为主线,情节动人。秦腔、蒲剧、京剧中的《春秋笔》即据此改编。此外,《艳云亭》、《九莲灯》等剧,也有传唱。朱佐朝的戏曲作品, 曲文平易明豁,结构紧凑,宜于舞台搬演,风格多变化,粗犷而少雕饰。但也夹杂着一些宣扬封建道德和因果报应的内容。
2、《虎囊弹》剧中写赵员外为仇人花子期诬陷,说他与梁山贼人相通,被逮入狱。其妻金氏鸣冤于种经略师道,中军牛健有令,凡诉冤者,要被悬于竿上,弹以一百虎囊弹。能不惧怕者,可证明确有冤情。金氏愿受弹不惧,牛健才为其投状于师道。审明实情后,赵员外被释放。此剧被人们所认可,流传甚广,后改编为京剧剧目,直至今日仍有演出。
朱佐朝 - 贡献
昆剧的兴盛和它称霸剧坛的时间约长达二百三十年久,即从明代隆庆、万历之交开始,到清代嘉庆初年(1570-1800)。这是昆剧艺术最有光辉和成就最为显著的阶段,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繁荣景象。剧作家的新作品不断出现,表演艺术日趋成熟,行当分工越来越细致。从演出形式看,由演出全本传奇,变为演出折子戏。折子戏的演出既删除了软散的场子,又选出剧中的一些精彩的段落加以充实、丰富,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折子戏以其生动的内容,细致的表演,多样的艺术风格弥补了当时剧本的冗长、拖沓、雷同的缺陷,给昆曲演出带来生动活泼的局面。出现了一批生、旦、净、丑本行为主的应工戏,是观众百看不厌的精品。这一阶段里,昆山腔兴盛使得文人创作如春潮般涌起,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在戏剧史上、文学史上第一流的作品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都产生在这个时期,稍次的作品但影响也很大的有沈景的《义侠记》,高濂的《玉簪记》、周朝俊的《红梅记》、汪廷纳的《狮吼记》、徐复祚的《红梨记》、李玉的《一捧雪》和《占花魁》、朱佐朝的《渔家乐》、朱素臣的《十五贯》、方成培的《雷峰塔》等等。在漫长的岁月里,昆剧不断地遵循要求自身发展必须兼收并蓄的艺术规律,不但把原先根本不是昆山腔唱的“北曲”逐步改造适应,使之成为“北曲南唱”吸取过来,且和同时盛行各地的弋阳腔交流频频,和弦索调、调腔、吹腔、小曲等也不拒绝。还把说唱艺术、舞蹈等成份有意揉合在演出中使表演形式绚烂多彩。
昆剧的繁盛时期,拥有大批技艺高超的演员。昆曲演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民间戏班的职业艺人,从京城到乡镇都有专业昆腔班,流动演出于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各个行当的精英;二是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家乐,以示风雅,凡名妓、家姬都能串戏,士大夫本身也是串戏迷,其水平不亚于专业戏班,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人才;三是业余“串客”,士农工商皆会唱曲。每年在苏州虎丘“千人石”举行盛大的群众性的唱曲比赛,虎丘曲会传承至今。万历时期,著名演员有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有申时行、张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养家班成风,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长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戏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娱,南京的兴化。苏州的寒香、凝碧等。
其时,戏曲理论研究相当活跃,明代研究唱曲的论著有魏良辅的《南词引正》、沈宠绥的《弦索辨讹》和《度曲须知》。从明代中叶起,戏曲创作日渐繁荣,各种曲谱应运而生。先是蒋孝根据陈白二氏旧编《南九宫目录》及《十三调南曲音节谱》编成《南九宫谱》,万历音,沈景据蒋谱面编订了《南九宫十三调曲谱》。明末,沈景的族侄沈自晋又将沈景《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增补为《南词新谱》。明代人写北曲遵循的曲谱有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明末又有徐于室初辑,李玉编成的《北词广正谱》。关于戏曲作家与作品研究的专著,则应推吕天成《曲品》和祁彪《远山堂曲品剧品》,王骥德《曲律》则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部全面的、系统的、独创性的理论著作。清代的唱腔曲谱有乾隆十一年(1746) 编成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乾隆五十四年(1789)编成的《吟香堂曲谱》,乾隆五十七年(1792)编成的《纳书楹曲谱》等。
朱佐朝 - 苏州派
明末清初,在苏州这个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中心城市,出现了一群平民专业剧作家。当时以李玉为核心聚集了一大批戏曲作家,其中有朱佐朝、毕魏、叶时章、张大复等,他们大多是比较接近下层百姓的知识分子。有时合作创作剧本,有时共同切磋曲律,在市民生活的土壤和文化氛围中,形成了创作倾向和艺术风格大致相近的戏曲流派,因他们的思想倾向与艺术风格有很多共同之处,被现代学者称为“吴县派”(或称苏州派)。朱佐朝(代表作《渔家乐》)、朱素臣(代表作《十五贯》)、叶雉斐(代表作《琥珀匙》)等。他们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入清以后,受明清易代的影响,他们也由主要关心世态人情转而关注历史政治,创作出许多历史剧,寄托寓意。苏州派戏曲在题材上跳出了写儿女私情的狭隘圈子,贴近世俗人生,关注时事政治;在思想上揭露黑暗现实较为有力,具有鲜明的伦理教化指向;在人物塑造上,富于平民色彩,许多下层人物以正面形象活跃在舞台上。在艺术上,苏州派戏剧家能紧密结合舞台实际,戏剧冲突紧张、集中,结构周密、紧凑,熟谙音律,曲辞通俗,演出效果好。苏州派以其成功的创作实践推动了戏曲艺术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朱佐朝 - 相关词条
汤显祖 | 朱权 | 吕天成 |
王骥德 | 李玉 | 高濂 |
李日华 | 昆曲 | 屠隆 |
薛论道 | 孙钟龄 | 张照 |
朱佐朝 - 参考资料
[1]、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1/78/442/2007/20070523114294.html[2]、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5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