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瀞漪
职业生涯
曾瀞漪从台湾辅仁大学传播系毕业后,先后在台湾清华广告公关公司工作,后于1993年底赴香港任职于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曾瀞漪1997年4月,曾瀞漪加盟凤凰卫视中文台,先后参与主持报道了一系列节目和重大事件,如:《香港回归报道六十小时播不停》、《中共十五大报道》、《中国人大政协两会报道》、《台北市长选举》、《台湾总统大选》、《千禧之旅》等。她所探访、主持、制作的《章孝严大陆认祖归宗》、《台湾大选之生旦净末丑》系列、《台商在大陆》、及《白小燕命案追踪》等专题以独特角度报道,深受好评。
主持财经资讯栏目《金石财经》和财经评论栏目《财经点对点》。曾瀞漪除担任这两大栏目主持,同时兼任栏目制作人和主编,全面深度参与节目制播。
曾瀞漪主持的财经节目风格独特,以专业的视野捕捉财经重点,以新闻记者的韧性追踪大事进程,以口语化的亲切语言叙述事实和观点。 力求主持的财经节目既信息丰富,洞察趋势,又生动易懂,质朴平实。
曾瀞漪主持的财经栏目是华语电视颇具影响力的节目,观众既有政经界专业人士,也有工商界人士,还激发了跨度广泛的各阶层对财经世界探讨的兴趣。
曾瀞漪先后服务于台湾无线卫星电视台(TVBS)及凤凰卫视,参与主持报道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两会及中国省部长经贸论坛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专题节目。她目前主持的凤凰卫视“金石财经”和“财经点对点”,均为华语电视颇具影响力的节目,为政经、工商等领域人士广泛关注。除了担任主持人之外,她还兼任两栏目的制作人和主编,全面深度参与节目制播。其敬业精神、专业素养、主持风格深受观众称道。
家庭生活
凤凰卫视主持人曾瀞漪因怀孕生子休长假后,上周重新出现在“新闻今日谈”节目的主播台上。她于1月21日(大年三十)生下了一个近8磅重的儿子。她说,现在生活中没有事情比照顾儿子更重要,希望儿子尽快长大。
初为人母的曾瀞漪看上去比原先更多了几分成熟与沉着,表情似乎更加安详,更像了她的名字-“静静的涟漪”。记者采访了已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的曾瀞漪,刚刚拨通曾瀞漪的电话,她用略显匆忙的声音对记者说:“能不能过一会儿再打来?我现在要给孩子喂奶!”对于初为人母的感受,曾瀞漪说,做母亲是对一个女人人生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生理上,甚至在心理上也成熟了许多。在工作上,年轻的时候遇到事情只知道往前冲,现在则考虑得更多一些,更深思熟虑。对于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想法更多元化。自己做了母亲后,曾瀞漪认为,天下所有的已婚未生育的女性最好要生一个孩子,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做母亲是一个女人最好的成长经验。从中不仅能学到对下一代的责任,对朋友、对工作的感受都会不一样。但前提是一定要保持快乐的心情。
目前,曾瀞漪最大的目标是给儿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因而要努力赚钱、存钱,以求对儿子未来的教育投资有所障。
对于曾瀞漪是如何处理富有挑战性的新闻工作与养育儿子之间的关系的,她说,目前工作和家庭的冲突并不大。首先是凤凰给了她足够的时间去恢复。其次,她说,自己已经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只知道不断冲刺,偶尔顾此失彼。如今投入新闻工作已有十年,进入成熟的阶段,对新闻和主持人的工作已基本驾轻就熟,因而有能力将工作与家庭权衡得体。
曾瀞漪对儿子最大的希望正如儿子的名字-虹霁,意为雨后天晴的彩虹,希望儿子在全心全意付出之后,不论结果如何,仍能永远保持欢喜快乐的心态,同时带给别人欢喜和快乐。
做了母亲,孩子就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语录
她喜欢人生小语:因为在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她常常因为几则良善之语或励志小品,奋起于挫折中,她希望朋友也能够“小感动,深体会,大改变”,所以她的凤凰早班车每天都会送给观众一句人生小语,祝福大家天天心情好!能力的强弱固然重要,稳定更不在话下。能力加上稳定,才能表现出最好的水平」是曾静漪的人生小语。
节目风格
凤凰卫视财经节目主持人。主持财经资讯栏目《金石财经》和财经评论栏目《财经点对点》。曾瀞漪除担任这两大栏目主持,同时兼任栏目制作人和主编,全面深度参与节目制播。
曾瀞漪主持的财经节目风格独特,以专业的视野捕捉财经重点,以新闻记者的韧性追踪大事进程,以口语化的亲切语言叙述事实和观点。 力求主持的财经节目既信息丰富,洞察趋势,又生动易懂,质朴平实。
曾瀞漪主持的财经栏目是华语电视颇具影响力的节目,观众既有政经界专业人士,也有工商界人士,还激发了跨度广泛的各阶层对财经世界探讨的兴趣。
节目相关
张力奋:中国与西方利益已微妙结合
曾瀞漪: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增长还是超过了8%,这使得全世界从媒体报道、金融投资,只要提到中国都会吸引更加的眼球聚焦在中国,大家都希望在当中寻找未来的机会。世界到底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又如何更加理解外面对我们的看法。今天请来的是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先生为我们谈一谈,力奋,你好。
张力奋:你好,瀞漪。
曾瀞漪:我谈到大家对中国的兴趣,我记得有一次,有一个头行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他们到欧美去巡回路演的时候,譬如说,一个星期下来有上百场大大小小的会议,不管台下的观众是不是跟中国的业务或者分析有关系的,每一场都是爆满的。然后,他们都很希望能够了解中国的最新情况,这样的情况即便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更加、更加的盛况。你在英国10、20年的时间,是不是真的觉得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的兴趣越来越深厚,英国人对于中国是不是越来越友善了一些呢?你怎么看?
张力奋(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总编辑):我想在过去的10、20年当中,中国应该是从一个非常遥远的一个存在,将近10年前,它变成了一个概念,现在是一个现实。所以你刚才提到不管是欧美在政坛也好,在商界也好,在任何重要的场合,中国都成为一个不可获缺的因素。
我想最关键的问题,就是他们谈中国,其实是他们在谈自己,是在谈他们的现实,在谈他们的利益。因为中国和他们的利益之间,现在已经是非常非常微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我想不管是中国的CPI也好,还是中国的PPI也好,还是中国的GDP也好,这样的一些数据,我想很难在历史上看到有这样的一个时期,任何其它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经济的一些细节的关注,到了像对中国这样的一个程度。不管你是在博鳌也好,在达沃斯也好,我想这样的一种对中国不管是激情也好,关注也好,最关键的是在于中国的存在已经很切身的关注到他们自己的利益。
张力奋:中国房地产犹如被宠坏的孩子
曾瀞漪:确实就像这样子的情况,所以我们看到像FT中文网,你们一直扮者世界跟中国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的角色,当中这段时间大家最关注的就是为什么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会涨的这么的快?在你们报道当中,其实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和探讨的部分,所以你看看中国的房价为什么涨的这么的多。我从你们的分析当中,从我们对经济学家的访问当中,大多都很难有一个共识,说出个所以然。你在英国伦敦看到房价也曾经这么高,你觉得现在中国的房价,你看得出所以然出来吗?
张力奋:对,我在伦敦呆了很多年,但是我想中国的房地产可能和中国的很多问题一样,有的时候是想破头,用各种理论都是拿不出一个解答的问题。比如说,伦敦的股市也好、房市也好,它至少是有涨有落,我们曾经看到它在90年代,伦敦的房市曾经有一个阶段跌过60%,但是中国的问题,可能让全世界人都感觉困惑的是,在全世界有那么个地方叫中国,它的房市是只涨不落的。这可能是一般的常规的经济学,常规的我们对市场的认识,所不能解答的。
我想这可能不管是对中国的政府也好,对中国的老百姓也好,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有意思的就是说,中国现在可能已经过了,比如你靠《人民日报》发社评,靠发社论能够降物价的时候,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次两会期间温总理在人大的报告当中非常明确表示,要通过一些手段来抑制中国的房价,但是两天以后,北京和其它一些地方就出现了创记录的地王。
所以我想用口号和纯粹是字面的政策来抑制物价,这个时代已经过去。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地产问题,在过去的10年当中,地产就像一个被宠坏了的孩子,家长不知道到底在什么样的时候,是对它惩罚,还是有赏罚。长期下来以后就造成一个小孩不知道家长到底要干什么,什么时候会做什么。这个鞭子高高举起慢慢打下,如果这种情况很多次,市场和公众对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我认为现在的信任度已经非常之低,我想这可能是中国房地产背后的一个政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问题。
房地产的问题不管它是土地财政问题也好,还是地产商的贪婪问题也好,追根结底绝大部分的中国人要有地方住。第二,中国的土地是国有的,我认为这个是中国地产问题的两个基本点,所以我觉得这个问题不是一个经济学的问题,是一个公共政策的选择问题,是看政府是不是真的有它的一个政治的决断和意愿解决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其它都免谈。
曾瀞漪:我们看到最近一个情况就是国家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增加对于房屋住宅的土地供应,尤其在譬如说保障性住房,这个比例要加大,另外就是棚户的改造等等,对于这些中低收入户的民众都有更多的支持在里面,不过现实的情况是中国的房价跟老百姓的收入比是在20倍,我想伦敦大概有多少,伦敦会这么高吗?
张力奋:对,我想现在如果是收入和房价的收入比,我想要中国现在目前可能已经超过了伦敦和纽约,这样的一些地方。比如说,第一季度伦敦,就是大伦敦地区的平均的一个房价统计,大概目前的价格将近是32万英镑。比照现在目前如果1个英镑对10个人民币,也就是将近320万人民币。
如果你到北京、上海,这样的一些大城市的房产中介商里面去看,你大概只能买一个非常小的公寓房,所以如果中国目前这样的一个收入水平,你这样的一个房价之间,显然这样的情况是很难再持续下去,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在于那些对中国股市悲观的人,到目前还是没有看到那天,说中国的股市还是会按照一个比较基本的、常规的市场规则来运行,这是为什么?我想有很多理由,但很重要的一个理由,我认为如果政府本身在这个过程当中成为一个很大的利益集团,我想它既是一个游戏的制定者,它同时又是球场上一个非常活跃的球员,这两者之间就会给中国带来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张力奋:料美国主流认为中国操纵汇率
曾瀞漪:在中国的这些变化当中,我想对于中国来讲,现在比较比,比较难的抉择或者可能会面临的挑战,从政府,到企业,到老百姓都需要有个方向,那就是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调整。这个问题中美双方已经争执了一段时间,虽然后来温和下来,但是它确实是中国跟美国之间仿佛有点战略博弈的味道。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中国跟美国之间什么样关系的变化吗?
张力奋:我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因为第一我想不管是华盛顿还是北京,我想他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也就是目前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的话,而不仅仅是目前全球地缘政治当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甚至也可能是对今后的10年、15年,甚至50年,将越来越多的决定整个全球的一个政经的格局。
当然可以看到在过去的30年当中,中美之间不管是由于利益,还是意识,还是很多政治观念之间引发的冲突其实越来越多。当然现在因为中国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跟美国之间利益的一个绑和的程度很大,所以现在有些大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是以某种利益来体现出来。
我觉得不管是美国国会也好,美国的学界也好,美国的政策研究界和智库,我相信认为中国目前在操纵货币,这样一种意见应该来说还是大多数。我们目的在媒体上,我们可以看到对中国的市场做一些辩护的这样一个看法,但是私下如果比较放松的对这个问题做一些讨论的话,可能他们还是会觉得中国实际上目前的确是在操纵货币。
如果这个症结不解决,我认为双方在今后的几年当中,这个问题会不断的浮现出来。还有一个问题,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我只是一个中国经济问题的观察者,我的一个看法就是在美国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制度,美英的看法没有一个根本转变之前,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是难以避免的。
我觉得不管是在对人民币上也好,包括是对中国目前非常巨额的外汇储备问题也好,其实在这些问题的背后,我认为还有一个很大的背景。就是美国的政治、美国的社会、美国的国会,他对中国的这样一个政体、国体,他背后的政治制度,他还是有很多疑虑,有很多不放心,这点我觉得很重要。
张力奋:美国或改变与中国打交道方式
曾瀞漪:我们看到现在西方对于中国真的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所以在这过程当中,有一些评论就会特别的吹捧中国,有一些批评就会特别的尖锐,中国人好像都不太能够完全接受,中国真的是这样吗?如何看待中国和西方之间的差距,西方又如何看待真正的中国,继续请FT中文网的总编辑,张力奋博士来谈一谈。
力奋,在上一节,我们谈到了中国跟美国,在人民币汇率的问题当中的争议,记得国家主席胡锦涛到美国之后,第二天报纸的标题其实很清楚这么说,中国不会在外国的压力之下,改变自己的政策。也就是说好像没有给美国很清楚的一个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回答。怎么看美国有这样的期待,然后,后来中国又这样的表态呢?
张力奋:我想在人民币,这个问题上,中美之间双边的领导人其实已经有了非常多次的会合。有的是公开的,有的是在闭门会议上彼此的一些交换意见。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访问期间,似乎美国的媒体,美国的国会和政治都有一种期待,认为中国一定会利用这样的一个场合会释放出某种信息,能够满足美国国会,华盛顿和公众有所期待。
但是,我觉得中美之间打交道,从中美邦交正常化到现在40多年,但是美国可能还没有能够理解一点,就是要一个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在异国的国土上,就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发表一个可能会被视作为让步的看法,这我想不仅仅是中国政治的大计,我想也是因为他对1840年以后,中国的历史还是不够了解。
所以我认为美国现在可能在跟中国就人民币问题打交道5、6年以后,可能也感觉到是否应该改变一个方式跟中国打交道的时候。也就是说,中国有松动的一些迹象的时候,该给中国面子的时候,应该给中国面子。有的一些中国文化和政治上的大计,不要太轻易的去碰它,似乎这个结果可能会更好一些。
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四个月当中,其实增持美国国债的幅度是在降低,四个月当中每个月都在降低。我想可能是从市场的角度,已经是放出一个很明显的信号,也就是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为很多的一些机构,特别是一些跟中国利益非常相关的大机构,它已经开始把钱收回来,期待在近期稳定上会有所松动。
张力奋:中国高能耗高劳力加工模式难持续
曾瀞漪:我记得在国家主席胡锦涛访美之后的一个星期,有媒体这么说,哎呀,你们现在这些人不要再对中国批评了,你越批评中国的人民币汇率问题,它是越不会升的,给中国一个空间吧,你们要了解中国。所以我们现在也许在这样一来一往的过程当中,西方真的是比较能够了解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的政治操作或者他们的表达方式会是怎么样的。
我们就看到在金融海啸之后,很多人在提出是不是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一旦有西方国家或者是有中国的学者提出所谓中国模式的时候,有一些中国的学者说,是,我们有中国模式,但是有一些中国学者也比较清醒,说我们不认为现在有所谓的中国模式,大家应该清楚的看到。所以在西方一种比较吹捧的过程当中,你怎么看,应该怎么去理解中国所谓的经济发展的模式呢?
张力奋:唱好的有些东西可能会为中国今后的10年和5年留下一些不好的东西,或者埋下了一些问题的种子。所以比如说,像在过去的两三年的时间当中,比较多的一个讨论,也就是中国的增长模式能不能持续。所以我们现在谈中国模式,我觉得这个概念非常模糊。当然,第一个层面比较简单的,我们可以是说一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
这一点,我想彼此不管是西方,还是中国,不管是学界,还是政界,几乎已经有了一个共识。认为以这样的一个高能耗、高劳力成本,这样的一种以加工和出口为主导的增长模式,中国是很难再持续下去,所以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个模式本身来来说,几乎大家已经是说它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第二个层面,我认为是一个比较制度性的问题,中国模式曾经有一个说法是北京共识。基本上是指在一个社会从比较专权向自由经济的过渡当中,如果政府还是能够保持住它非常强有力的市场和经济的干预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它可能能够产生高增长和高效率。
这个可能是目前有不少西方的领导人,特别是在金融海啸之后,会觉得很羡慕中国领导人,它能够对整个社会的资源,经济的资源,市场的干预,它能够有那么大的自由度。但是,如果我们现在讨论中国现在所谓的发展模式,开始在对整个一个基本的市场,资本主义的价值采取一个完全否定的态度。
我想这个问题可能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状况下,要把整个一个西方的经济制度,一个市场制度现在就把它笔抹去,我认为这个时间过早。所以我自己个人的看法,现在讨论中国的模式可能还是件过早的事情。
另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过去的10、20年当中,在谈到中国的发展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感觉,有一种做法,似乎中国的经验是很独特的,几乎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其他文化都不能涵盖这种经验。其实这种说法我认为是比较片面的,不管是我们看70年代以后,四小龙的经济崛起也好,包括拉美的巴西在70年代曾经也有过6、7年时间,这样的一个经济奇迹,年增长率都是超过10%,其实中国过去10、20年所经历的东西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这样的一种高增长是否能够持续,而这种持续以后,是否这个增长本身已经埋下了很多问题的影子。
我们就可以看到巴西其实在70年代以后,80年代末期,它是经历过一个非常、非常低荡的经济萧条,特别是一个非常高的通胀时期,而这些情况在中国以后是否会出现,我们现在可能都会打一个问号。
张力奋:外宾访华常投其所好 评价未必客观
曾瀞漪:所以我们现在来看,西方看中国的时候,是不是中国应该特别注意,当西方一致在批评中国的时候,中国不要没有信心,不代表中国完全不好,但是西方一致在称赞中国的时候,中国可以要小心,并不代表中国真的很好了?
张力奋:对,我想这个问题最后的一个决定权是在中国,就是中国到底想听什么。第二,他对于这些西方的看法。比如我们现在看一些中国的报纸,你可以看到以他的编辑判断,你可以看到这份报纸非常清楚的知道现在中国到底想听什么。其实你仔细的去看一下西方的媒体,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它是五花八门,它各种各样的观点都有,但是就在于哪些观点、哪些声音,他最后听到了,哪些他最后对决策本身来说出现了一些实际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比较有意思,因为自己在国际媒体工作。我就发现国外的跨国企业的老板也好,主管也好,包括国外西方重要的政治领导人,他们一般到北京去访问的时候,他们可能觉得在一些外交场合,他们可能会经常讲一些个人特别喜欢要听的话,我觉得这也是礼尚往来。但是,如果这些酒桌之间非常客套的一些评价,到底真的是否反映他们对中国实情的了解和评价,这个之间我觉得有的时候还会有距离。所以有的时候,不管是对中国领导人来讲,有的时候也可以听听而已。
曾瀞漪:确实,很多时候是信息在你的面前,第一你是不是看到了,第二你是不是听的进去,第三你是不是决定要采用,变成你决策的一个关键的部分。我想对于《金融时报》中文网来说,在全球讯息这么多的时候,你们到底怎么样,信息变化的过程当中,发挥你们对于中国和世界交流的作用,怎么样又能够继续掌握比较准确的,全球化的视野呢?
张力奋:对,这个是一个比较难的,其实像我们不管是自己在中国长大,在中国受的教育,我们现在自己要来看中国的情况,都会觉得中国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要真的了解中国的一个内情,国情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上海是不是中国,北京是不是中国,其实要有多少个中国才能构成一个相对完全的对中国的印象。
所以,我觉得像《金融时报》这样一种报纸,我觉得有那么几点,它是比较坚持的。第一它是一个非常信奉全球化的报纸。它认为整个全球,不管是经济的运作,资源的互相沟通,人员的互相沟通,思想的互相沟通可能会帮助这个世界克服由于地缘政治、文化、宗教,政治制度的分歧,传统上所带来了一些障碍。我想这一点中国在过去30年逐步全球化的过程,其实已经反映了一点,中国现在的利益已经跟外部的利益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第一是我们相信全球化,能够克服很多、很多以往大家认为不太能够克服的东西。
第二点,我们认为中国现在目前的信息量,信息的选择已经多了很多,但是不管是决策者,商界,管理者他要用来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做判断,资讯的质量,目前我们认为是比较层次不齐。所以我们不敢说,我们能够为中国的读者了解自己,提供一个权威的解读,我们是说我们能够提供一个选择。
这点可能是我们,不管是我们FT也好,还是FT中文网,我们在对中国报道当中是比较坚持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些问题的判断,我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有的时候不一定听起来都是美好的音乐,但是我觉得以中国这样的一个全球的趋势越来越高的国家。
我认为多听一些不同的声音没有坏处。我想在过去的三十年当中,其实从历史上来讲,是中国听到不同的声音最多的一个时期,并且我认为可能也是中国看来,虽然有问题,也是发展最顺利的一个时期,我想这可能也就是我所认为的信心的一个来源。
其他相关
凤凰卫视主持人曾瀞漪因怀孕生子休长假后,上周重新出现在“新闻今日谈”节目的主播台上。她于1月21日(大年三十)生下了一个近8磅重的儿子。她说,现在生活中没有事情比照顾儿子更重要,希望儿子尽快长大。 初为人母的曾瀞漪看上去比原先更多了几分成熟与沉着,表情似乎更加安详,更像了她的名字-“静静的涟漪”。记者采访了已逐渐恢复正常工作的曾瀞漪,刚刚拨通曾瀞漪的电话,她用略显匆忙的声音对记者说:“能不能过一会儿再打来?我现在要给孩子喂奶!”
对于初为人母的感受,曾瀞漪说,做母亲是对一个女人人生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生理上,甚至在心理上也成熟了许多。在工作上,年轻的时候遇到曾瀞漪事情只知道往前冲,现在则考虑得更多一些,更深思熟虑。对于工作和人际关系的想法更多元化。自己做了母亲后,曾瀞漪认为,天下所有的已婚未生育的女性最好要生一个孩子,因为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做母亲是一个女人最好的成长经验。从中不仅能学到对下一代的责任,对朋友、对工作的感受都会不一样。但前提是一定要保持快乐的心情。
目前,曾瀞漪最大的目标是给儿子最好的教育环境。因而要努力赚钱、存钱,以求对儿子未来的教育投资有所保障。
对于曾瀞漪是如何处理富有挑战性的新闻工作与养育儿子之间的关系的,她说,目前工作和家庭的冲突并不大。首先是凤凰给了她足够的时间去恢复。其次,她说,自己已经不像年轻的时候那样只知道不断冲刺,偶尔顾此失彼。如今投入新闻工作已有十年,进入成熟的阶段,对新闻和主持人的工作已基本驾轻就熟,因而有能力将工作与家庭权衡得体。
曾瀞漪对儿子最大的希望正如儿子的名字-虹霁,意为雨后天晴的彩虹,希望儿子在全心全意付出之后,不论结果如何,仍能永远保持欢喜快乐的心态,同时带给别人欢喜和快乐。
而当采访结束后,记者的邮箱里很快就收到了曾瀞漪发来的近照-全是宝宝的照片,唯一的一张是曾瀞漪与宝宝的合影,而她自己的照片却一张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