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弘复
人物简介
朱弘复,我国著名生物学家、昆虫学家、分类学家,原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
所、动物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于2002年1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朱弘复先生是江苏省南通县人。朱弘复先生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科委农业组组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委、美国威斯灵大学动物学客籍教授等。江苏南通人。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1945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卫斯理大学客籍教授。1947年回国。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昆虫研究所副所长和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代所长,中国昆虫学会理事长。从事昆虫学研究五十年,对昆虫幼虫的研究卓成果,所著《昆虫幼虫学》至今仍被国外大学所采用。领导了棉虫研究工作,对我国主要棉虫的发生和防治理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预测预报的具体措施,为控制棉虫危害,提高我国棉花产量作出贡献。在昆虫分类学研究方面,对鳞翅类昆虫有较深入的研究。在分类学原理方面,首先作出“数值分类”外,又开展了“支序分类”。发表论文约百篇。著有《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等。
人物生平
朱弘复,1910年1月13日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今海门县)余东区十甲乡。1916年入本乡初级小学读书,1922年进南通第一高级小学学习,1925年考入江苏省第七中学(今南通中学)。1931 年夏,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生物系,193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农业研究所助教,在著名昆虫学家刘崇乐教授的影响下,他对昆虫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朱弘复随校南迁到昆明,进行农业昆虫学研究。他看到祖国山河破碎,家园沦亡,立志走“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之路。1941年,他考取清华公派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研究生院攻读昆虫学,194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1947年受聘为美国威斯灵大学客籍教授。1947年秋,应北平研究院动物研究所所长张玺的邀请,携眷回到祖国,任该所研究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弘复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昆虫研究室副主任,昆虫研究所副所长,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代理所长。
个人成就
昆虫幼期包括昆虫的卵期、幼虫期及蛹期,是昆虫一生中历期最长而且最重要的时期。幼虫期是昆虫取食生长时期,也是害虫防治的关键时期,重建系统发育进行特征分析离不开幼期个体发育的研究。因此,对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昆虫幼期发育周期长,虫体特征变化大,幼期虫态野外难于获得及室内饲养困难等诸多限制,长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一直远远落后于成虫形态学的研究。朱弘复在昆虫科学上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开创了昆虫幼期形态学的研究。
为了表彰朱弘复在昆虫幼期形态学研究领域的重大贡献,1975年美国昆虫学代表团访华时曾授予他“杰出昆虫学家”奖。
中国是农业大国,虫害历来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损失。朱弘复长期对以棉花害虫为主的多种农业害虫的发生与防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及植物保护事业做出了显著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广大棉区棉花害虫为患,造成棉花严重减产。1950年朱弘复受中国科学院和华北农林部委派,开始组织和领导棉花害虫的防治研究工作。这项研究历时十余年,他多次率队深入河北、河南、湖北、山西及东北等主要产棉区,长年蹲点调查研究。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田间调查,查明了我国棉花害虫的主要种类、地区分布、寄主植物、田间发生规律、危害程度、自然天敌等,并订正了棉大造桥虫等种类。在此基础上,对一些重点害虫,如棉蚜、棉铃虫、棉盲蝽象、金刚钻等进行了系统的生物学与生态学习性观察,危害损失测定,防治指标和防治方法的试验以及预测预报的研究,制订了防治指标,提出了预防为主,以农业措施结合药剂防治的综合防治方法。对当时及后来全国棉花害虫乃至其他农业害虫的防治工作产生了很大影响,对控制一些重要的棉花害虫危害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研究成果集中反映在朱弘复主编的《中国棉花害虫》(1959年)一书中。
在害虫综合防治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上,朱弘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对多种重要农业害虫田间发生类型及其种群数量变动进行分析后,朱弘复首次提出了“害虫发轫地”的概念。他指出,害虫只是一部分时间在农作物上为害,而另一部分时间则在其“储存寄主”上生活或在一定的场所潜伏,这些“储存寄主”及潜伏场所就是害虫的“自然发轫地”,是大田农作物上害虫最初种群的来源。因此,他提出了“防重于治,将虫源在其迁移扩散前扑灭于发轫地”的防治策略。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只一味强调大田治虫的传统思想。在充分掌握主要棉花害虫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朱弘复首次创立了棉虫预测预报方法,即对主要棉虫的发生期、数量消长、扩散蔓延及其为害性等进行预测预报以开展及时而有效的防治。这一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害虫防治工作的科学性和计划性。在害虫防治措施上,朱弘复提出了“消灭害虫储存寄主、实行作物间作套种、调整农作物播种期、提高农作物抗虫能力、加强田间管理、保护利用自然天敌、适时施用农药”等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发展和完善了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体系。
朱弘复在学术上最突出的成就是系统地开展了中国蛾类的区系分类研究。他是我国蛾类分类工作辛勤的开拓者。
为使我国生物分类学工作者能较全面而系统地了解近年来分类学理论和方法的新发展,1987年朱弘复出版了《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一书。该书重点介绍了支序分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支序关系、特征分析、系统发育重建及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概念、原理和方法作了系统阐述,并提供了支序分析的具体工作步骤。该书的出版受到我国生物分类学界的欢迎与重视,为我国生物分类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朱弘复虽已年过八旬,但他仍以“生命不息,雕虫不止”,“为攀高峰奋蹄腕,化雨人间自着鞭”的可贵精神,以巨大的热情和旺盛的精力战斗在科研第一线,继续为祖国做出新贡献。
人物著作
1 朱弘复,高金声.本草纲目昆虫名称注.昆虫学报,1950,1(2):234-262.2 朱弘复.棉蚜为害对棉株生长与产量影响.中国科学,1950,1:201-242。
3 朱弘复,刘友樵.北京天蛾科幼虫及蛹的分类.昆虫学报,1951,1(4):420-450。
4 朱弘复,张广学.棉蚜在棉田中的消长研究.昆虫学报,1954,4(3):195-211。
5朱弘复,张广学.六种常用治蚜药剂对棉株生长和产量的关系.昆虫学报,1955,5(1):45-69。
6 朱弘复,张广学.棉蚜在棉田中的生长与扩散.昆虫学报,1956,6(3):253-270。
7朱弘复.鳞翅目幼虫毛序命名及其应用.昆虫学报,1956,6(3):323-330。
8朱弘复.蚜虫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9 朱弘复,傅胜发,张广学等.中国棉花害虫.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
10 朱弘复.棉蚜预测预报.中国植物保护科学,1961,5:86-92。
16 朱弘复.我国若干害虫的发生类型和种群数量变动。动物学报,1962,14(2):145-154。
17 朱弘复.害虫综合防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农业科学,1963,3:29-31。
18 朱弘复,陈一心,方承莱等.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夜蛾科(ⅠⅢ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19 朱弘复.夜蛾卵的形态及其在分类上的应用.动物学报,1963,15 (6):179-184。
20 朱弘复,王林瑶,方承莱等.蛾类图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
21 朱弘复,张广学,钟铁森.蚜虫的数值分类.昆虫学报,1975,18 (2):211-216。
22 朱弘复,王林瑶.中国古墓出土的一批昆虫尸体.昆虫学报,1975,18 (3):333-338。
23 朱弘复,王林瑶.蛾类幼虫图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4 朱弘复,王林瑶.中国经济昆虫志·鳞翅目·天蛾科(Ⅰ).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5 朱弘复,王林瑶,方承莱.中国蛾类图鉴(Ⅰ,Ⅳ).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1983。
26 朱弘复,王林瑶.刺蛾的破茧器.昆虫学报,1982,25(3):294-295。
27 朱弘复,王林瑶.昆虫卵的孵化及破卵器.昆虫学报,1983,26(3):256-259。
28 朱弘复.中国蝙蝠蛾属(鳞翅目:蝙蝠蛾科)支序分类.动物分类学报,1984,7(4):397-401。
29 朱弘复,王林瑶.钩翅蛾亚科的系统演化.昆虫学报,1985,28(4):406-411。
30 朱弘复.动物分类学理论基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7。
32 朱弘复.网蛾科分类地位探讨.动物学集刊,1990,7:151-153。
33 朱弘复,王林瑶.中国动物志·昆虫纲·鳞翅目.钩蛾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