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农
简介
少年时代,他酷爱文学,能诗善对。1922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考入北大中国语言文学系,1928年毕业。在北大时,受李大钊、陈独秀革命思想的熏陶,毅然投身革命,任北大学生会文书组长,加入中共领导的四川革命青年社。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带领一支北大学生沿津浦路南下,作党的宣传鼓动工作,在天津、济南、徐州、蚌埠等地散发传单,张贴标语,并进行街头讲演等。返校后任北大学生会党团书记。
他于1928年8月回梁,任梁山县教育局长,组织北大梁山籍同学,发动开明士绅捐资兴办梁山公学,自任校长,李聚奎、唐炳泉、李次华、王炎离(均系中共党员)分别任副校长、教导主任、训育主任、教师,引导学生追求真理,激发其革命热情,进而开展对敌斗争。该校成为中共梁山地下组织的联络中心。
经历
1930年初,中共四川省委决定成立梁山中心县委,并指示在虎南地区成立四川红军第三路游击队,省委派前委书记覃文来本县指导工作。因当时白色恐怖,难觅会址,他去自告奋勇,以其安丰乡唐家槽的住所作为梁山地下党组织召开有开江、达县等地党团代表参加的党团活动分子大会的会址。会上决定他任三路游南队政治部主任。1931年秋,川东地下党受到破坏,他与川东游击军总指挥王维舟分路抵成都,以担任刘静修、宋大鲁创办的《社会日报》编辑作掩护进行革命活动。
1933年,叛徒带领特务对他进行追捕,他在友人的帮助下逃至雅安,此后便与党组织失去联系,以致脱党。在雅安他一方面教书,一方面又任国民政府军二十四军军部秘书。1946年,他从雅安回到故乡,寻找党组织,但未能如愿。而他仍不失时机地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并竭力为党工作,为此,受到国民党的通缉。他在雅安教书13年,尔后辗转梁山女中、万县高农、万县协同中学任教3年多。
解放初,他任梁山县文教科长两年余。从1952年秋至离休,他先后任大竹师范语文教师、四川师范学院(现西华师范大学)语文教研室主任,1978年被定为副教授,同年由国家出版局委任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字典》编委。他是川师中文系5位较早带研究生的导师之一。他根据教学的需要,编写过许多辅导、答疑等教学资料。1959年在《中国语文》上发表的《读汉语讲义后的几点意见》,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1963年他主编的《同义词汇编》,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他在参与编写《汉语大字典》的过程中,为帮助青年教师阅读古汉语,他写的《说文解字》、《广韵》等导读资料,见解独到,博得省内外字典编定组的一致赞许。
他爱好广泛,既精于书法,又长于篆刻。8岁时就能在街市为人书写对联,及至青壮年时期,其草、行、篆、隶各家碑贴字体都挥洒自如,丰厚凝重。他的书作“点画明晰,锋颖到位,笔划交错覆盖处不省力,不轻滑”,用他自己的话说是“笔笔交代清楚,夹缠甩锋写不好字。”他在书法理论上也很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