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鉴明
学位论文
《日据时期台湾的职业妇女》,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1995年5月。
专著:
《日据时期台湾的女子教育》,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专刊(20),1988年12月。
《走过两个时代的台湾职业妇女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52),1994年2月。
《倾听她们的声音:女性口述历史的方法与口述史料的运用》,台北:左岸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9月版。
《烽火岁月下的中国妇女访问纪录》(与罗久蓉合访),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85),2004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邵梦兰女士访问纪录》,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丛书”(89),2005年。
《近代中国女子的运动图像:1937年前的历史照片和漫画》,博雅书屋,2008年7月。
主编图书
《(明治)新竹厅志》,《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方志类、二),“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88年6月,页165-173。
《(昭和)台北市十年志》,《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方志类、四),“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89年3月,页1-7。
《(昭和)台北市政二十年史》,《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方志类、四),“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89年3月,页9-19。
《(大正)宜兰厅治一斑》,《台湾文献书目解题》(方志类、四),“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1989年3月,页259-267。
《无声之声(Ⅱ):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共和时代的中国妇女》,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
相关论文
《日据时期台湾的女子教育》,《台湾史研究暨史料发掘研讨会论文集》,1987年8月,页195-242。
《近二十年大学研究所有关中国近代妇女史研究概况(台湾地区)》,《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8期,1989年9月,页73-82。
《中国国民党改组後的妇女运动》,《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学报》第18期,1990年6月,页343-398。
《二十年来台湾地区出版之期刊与论文集中有关中国近代妇女史的研究》,《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1期,1991年3月,页208-221。
《最近20年间の台湾における中国近代女性文学史》,[日]中国女性史研究会:《中国女性史研究》第4号,1992年。
《有关日据时期台湾女子教育的一些观察》,《台湾史田野研究通讯》第23期,1992年6月,页13-18。
《最近20年间の台湾における中国近代女性史研究》(国井三枝、秋山洋子合译),《中国女性史研究》第4号,1992年7月。
《日据时期公学校的台籍女教师》,《日据时期台湾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历史系,1993年6月,页559-633。
《日据时期台湾的产婆》,《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期,1993年6月,页49-88。
《日据时期公学校女教师的摇篮:台北第三高等女学校》,《台湾光复初期历史》,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专书(31),1993年11月,页365-435。
《日据时期的台籍护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3期(上),1994年6月,页367-404。
《日据时期台湾的新女性》,《妇女研究通讯》第32期,1994年6月,页2-5。
《植民地期の台湾籍女医について》(金丸裕一译),《历史评论》第532号,1994年8月,页57-74。
《日据时期的职业变迁与妇女地位》,《台湾近代史》(社会篇),1995年6月,页101-137;由中岛敬节译为《日本占据期台湾の女性と职业》,收入《历史评论》第612号,2001年4月,页34-46。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4期,1996年8月,页297-319。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观初探》,《新史学》卷7第4期,1996年12月,页119-158;收入鲍家麟编《中国妇女史论集》五集,台北:稻乡出版社,2001年7月,页257-304。
《杰出校友张玉法院士专访:为有源头活水来——研究与教学历程》,《师大校友》第288期,1997年6月,页24-37。
《妇女》,张玉法编《中华民国史社会志(初稿)》上册,台北:国史馆,1998年6月,页161-233。
《历史口述访问面面观》,《宜兰文献》第36期,1998年11月,页61-71。
《明明月照来时路:台湾妇运的历史观察》,王雅各主编《性属关系(下):性别与文化再现》,台北:心理出版社,1999年9月,页197-226。
《近代华东地区的女球员:以报刊杂志为主的讨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2期,1999年12月,页57-122。
《蒋宋美龄创办振兴复健医学中心:小儿麻痹患者的福音使者》,《近代中国》第134期,1999年12月,页87-114;收入秦孝仪主编《蒋夫人宋美龄女士与近代中国学术讨论集》,2000年3月,页464-492。
《从事女性口述历史的几个问题》,《近代中国》第135期,2000年3月,页117-121;改写为《口述历史面面观:以女性口述历史为例》,收入《近代中国》第149期,2002年6月,页17-27。
《日据时期台湾学校女子体育的发展》,《中研院近史所集刊》第33期,2000年6月,页1-75。
《台湾地区的妇运》,陈三井主编《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12月,页403-554。
《镜花水月毕竟总成空?——女性口述历史的虚与实》,《口述历史进阶研习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2000年。
《口述历史与台湾妇女史研究》,两岸资讯社会的史学与应用学术讨论会筹备委员会《两岸资讯社会的史学与应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台北:铭传大学通识教育中心,2001年,页233-257。
《近代中国女子健美的论述(1920-1940年代)》,《无声之声(Ⅱ):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页141-173。
《请听我的声音——回应傅大为教授〈谁会是谁的工具?——口述史、女性主义与阿妈的故事〉》,《当代》第205期,2004年9月,页140-143。
《女性口述历史的虚与实》,《史林》增刊,总第82期,2004年12月,页1-5。
《<妇女杂志>(1915-1931)对近代家政知识的建构:以食衣住为例》,《走向近代》编辑小组主编《走向近代:国史发展与区域动向》,台北:东华书局,2004年,页233-251。
《张玉法先生访问纪录》,陈仪深等访问、王景玲等纪录《郭廷以先生门生故旧忆往录》,“口述历史丛书”(84),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页51-84。
《当外省人遇到台湾女性:战後台湾报刊中的女性论述(1945-1949)》,《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7期,2005年3月,页165-224。
《千山我独行?——二十世纪前半期中国有关女性独身的言论》,李贞德、梁其姿主编《妇女与社会》,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9),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5年4月。
《受益者抑被害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台湾女性(1937-1945)》,复旦-密歇根大学社会性别研究所《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是补充历史抑或改写历史?——近廿五年来台湾地区的近代中国与台湾妇女史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
《近廿五年来台湾地区的近代中国与台湾妇女史研究》,《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13期,2005年12月,页65-105。
《百年来的台湾妇女运动(1884-2000)》,《中国发展简报》第26号,2005年12月,页12-19。
《受益者か、それとも被害者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の台湾人女性(1937-1945)》,早川纪代主编《战争の暴力と女性》第三卷《殖民地と战争の责任》,东京:吉川弘文馆,2005年,页78-100。
《“妇女杂志”から近代家政知识の构筑を见る——衣食住を例として》,村田雄二郎编《妇女杂志からみる近代中国女性》,东京:研文出版社,2005年,页72-103。
《Femal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the Media in Modern China》,Mechthild Leutner、Nicola Spakowski eds.《Women in China:The Republican Period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Berlin:LIT Verlag Munster Press,2005,pp.482-506.
《The Colonial System:Female Medical Personnel and Their Social Status——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Japanese Colonial Period in Taiwan》,Wei-hung Lin and Hsiao-chin Hsieh eds.《Gender、Culture and Society:Womenu2019s Studies in Taiwan》,Seoul: Ewha Womens University Press,2005,pp.339-388.
《媒体与近代中国的女子体育》,游鉴明等编《共和时代的中国妇女》,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7年,页341-364。
《日本占据时期における台湾新女性のコロニアルとモダニティについて》,早川纪代等编《东アジアの国民国家形成とジェンダ——女性像めぐって》,东京:青木书店,2007年,页355-376。
《改写人生之外:从3位女性的口述战争经验说起》,《质性研究方法的众声喧哗》,嘉义:南华大学社会教育研究所,2007年,页107-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