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曲艺家 -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指的是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著名的京剧旦角,是中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以区别曹锟内阁程克四大金刚,其代表了京剧旦行艺术的最高成就。
展开

称谓起源

四大名旦的称谓是由沙大风于 1921年在 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 首次提出,以区别 曹锟内阁 程克四大金刚。1927年6月20日,听花,即辻武雄, 日本人,在北京《 顺天时报》举办评选“ 五大名伶魔力对决”, 刘喜奎夺魁,鲜灵芝次之;在"首届京剧 旦角最佳演员"活动中, 梅兰芳、 程砚秋、 尚小云、 荀慧生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才定下 梅派的百年江山。

获得评价

王瑶卿给四大名旦每人一个字的评价,直接反映各人特色。

梅兰芳——样

程砚秋—— 唱

荀慧生—— 浪

四大名旦

尚小云—— 棒

代表人物

梅兰芳

梅 兰芳(1894~1961),原籍江苏泰州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北京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 天仙配》,攻 花旦,1908年搭 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 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 上海演出,在四马路 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 彩楼配》、《 玉堂春》、《 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 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 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 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创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第二年再次来沪,演了《四五花洞》、《真假潘金莲》、《 贵妃醉酒》等拿手好戏,一连唱了34天。

回京后,梅兰芳继续排演新戏《 嫦娥奔月》、《 春香闹学》、《 黛玉葬花》等。1916年第三次来沪,连唱45天,1918年后,移居上海,这是他戏剧艺术炉火纯青的顶峰时代,多次在 天蟾舞台演出。综合了 青衣、花旦、 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1915年,梅兰芳大量排演新剧目,在京剧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被称为梅派大师。

1919年4月,梅兰芳应日本 东京帝国剧场之邀赴日本演出,演出了《 天女散花》、《 玉簪记》等戏。一个月后回国。 1921年编演新戏《 霸王别姬》。1922年主持承华社。

1927年北京《 顺天时报》举办 中国首届旦角名伶评选,梅兰芳因功底深厚、嗓音圆润、扮相秀美,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一同被举为京剧四大名旦。

1930年春,梅兰芳率团赴美,在 纽约、 芝加哥、 旧金山、 洛杉矶等市献演京剧,获得巨大的成功,报纸评论称,中国戏不是写实的真,而是艺术的真,是一种有规矩的表演法,比生活的真更深切。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 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 博士学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梅兰芳迁居上海,先暂住沧洲饭店,后迁 马斯南路121号。他排演《 抗金兵》、《 生死恨》等剧,宣扬爱国主义。1935年他曾率团赴 苏联及欧洲演出并考察国外戏剧。在 京剧艺术家中,出访最多和在国内接待外国艺术家最多的当属梅兰芳,他把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和艺术家谦逊、朴实的优良品质介绍给了各国人民,因此人们称他为本世纪二十年代至五十年代中国京剧艺术的文化使节。

抗战爆发后,日伪想借梅兰芳收买人心、点缀太平,几次要他出场均遭拒绝。梅兰芳考虑到在上海不能久留,遂于1938年赴 香港。他在香港演出《 梁红玉》等剧,激励人们的抗战斗志。1941年 香港沦陷后,他安排两个孩子到大后方读书,自己于1942年返沪。

抗日战争时期,曾 蓄须明志 ,在日伪统治下拒绝演出,表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建国后曾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学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一九五九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从幼师学 正工青衣 ”,又在喜连成科班搭班演出。民初开始编演新剧。他善于刻画封建社会上层妇女的品貌和仪态。

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 上海复出,常演 昆曲,1948年拍摄了彩色片《生死恨》,是中国拍摄成的第一部彩色戏曲片。上海解放后,于1949年6月应邀至 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1950年回北京定居,任文化部京剧研究院院长,1951年任 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1952年任 中国京剧院院长,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他拍摄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 宇宙锋》、《 断桥》等及他生活片断和在工厂、舞台演出的《春香闹学》等戏的片断。1956年他率中国京剧代表团到 日本演出。1959年6月他在北京演出《 穆桂英挂帅》,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1961年8月8日在北京去世。著有《梅兰芳文集》、《梅兰芳演出剧本选》、《舞台生活四十年》等。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 打渔杀家》等,先后培养、教授学生100多人。梅兰芳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梅派。

梅派传人:

魏莲芳、李斐叔、 李世芳、 张君秋、 言慧珠、 杜近芳、 丁至云、 罗蕙兰、 杨荣环等。

梅兰芳九子 梅葆玖,是 梅派的领军人物。

程砚秋

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自幼学戏,演青衣,受师于梅兰芳。他在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讲究音韵,注重四声,追求 "声、情、美、水"的高度结合,并根据自己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一种幽咽婉转、起伏跌宕、若断若续、节奏多变的唱腔,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程派"。程砚秋擅长演悲剧,编演过《 鸳鸯冢》、《 荒山泪》、《 青霜剑》、《 英台抗婚》、《 窦娥冤》等戏,大多表演 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命运。

晚年的程砚秋致力于教学和总结舞台艺术经验的工作。1949年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1950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协理事会主席团委员,1953年任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1957年由周恩来总理介绍加入 中国共产党。程砚秋将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是京剧艺术近百年来所达到的高峰之一,他不仅对京剧旦角同时也对整个京剧、戏曲的发展都产生着深远、重大的影响。

1958年3月9日,他的心脏病又因突发性梗塞加剧,仅几分钟便夺去了这位艺术大师的生命,年仅54岁。

代表剧目:传统剧目而独具程派风格的有《 四郎探母》、《 贺后骂殿》、《 三击掌》、《 汾河湾》、《 朱痕记》、《 玉堂春》、《 武家坡》、《 三娘教子》等。新戏则有《 青霜剑》、《 文姬归汉》、《 梅妃》、《 红拂传》、《 春闺梦》以及后期的《 锁麟囊》、《 女儿心》等。

程派传人:

程砚秋弟子有 荀令香、 陈丽芳、 章遏云、 赵荣琛、 王吟秋、 李丹林、 新艳秋、 侯玉兰、 江新蓉、 李世济、 李蔷华等。

再传弟子有 李海燕、 张火丁、 迟小秋、 李佩红、 刘桂娟(李海燕、张火丁、迟小秋、李佩红、刘桂娟合称为" 五小程旦")、 张曼玲、 吕洋、 周倩、 王晓燕、 郭伟、 赵欢、蒲雪晴、 周好璐等。

尚小云

尚小云(1900~1976),幼入科班学艺,14岁时被评为 "第一童伶"。初习 武生,后改 正旦,兼演刀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宽亮,唱腔以刚劲著称,世称" 尚派"。代表作有《 二进宫》、《 祭塔》、《 昭君出塞》、《 梁红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帼英雄和侠女烈妇。

1966年“文革”开始,受到迫害冲击。1976年4月19日在 西安逝世(逝世于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享年76岁。

唱腔特点:他的嗓音响亮遒劲,音域宽广,高、中、低音运用自如,善用颤音,气息深沉持久,《 祭江》、《 祭塔》等剧的大段唱功举重若轻,并能连续使用高腔、硬腔,绝无衰竭之象,听来酣畅痛快。行腔往往寓峭险于浑厚,旋律富力度,顿挫分明。念白爽朗而有感情, 京白的刚、劲、辣尤为出色。

较著名的亲传弟子:

张蝶芬、 赵晓岚、 雪艳琴、 张君秋(后自创" 张派")、 孙荣蕙(天津)、 杨荣环、 尚长麟(次子)、 李喜鸿(北京)、 孙明珠(陕西,学生,未拜师)、 董玉苓(北京)、 李翔(北京)、包启瑜(内蒙古)、 周百穗(贵州)、 童葆苓(北京)、 尚慧敏(长孙女、佳木斯)、 段丽君(成都)等。

再传弟子:

马博敏(上海)、 李莉(天津)、 鞠小苏(山东)、 周利(重庆)、 王玲玉等。

长子 尚长春攻武生,幼子 尚长荣攻 花脸,女婿 任志秋攻旦角。女尚秀琴未从艺。

荀慧生

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 河北梆子班学艺,19岁改演京剧,扮演 花旦、 刀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戏旦角艺术之长,熔京剧花旦的表演于一炉,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世称" 荀派"。擅长扮演天真、活泼、温柔一类妇女角色,以演《 红娘》、《 金玉奴》、《 红楼二尤》、《 钗头凤》、《 荀灌娘》等剧著名。

唱腔特点:将河北梆子的唱腔、唱法、表演的精华溶入京剧的演唱之中,是他的艺术特色之一。荀慧生由河北梆子改演京剧,后拜 王瑶卿为师,又曾受业于 吴菱仙、 陈德霖、 路三宝,在继承 王派、陈派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的创新。他的嗓音甜媚,用嗓有特殊的技巧,善于用小颤音、半音和华丽的装饰音,又常以鼻音收腔来增添唱腔的韵致。

代表剧目:荀派剧目丰富,传统戏有《 金玉奴》、《 花田错》、《英杰烈》、《 游龙戏凤》、《 儿女英雄传》等。其新排剧目的数量之多为四大名旦之首,有《 钗头凤》、《 荆钗记》、《 柳如是》、《美人一丈青》、《 绣襦记》、《 霍小玉》、《 香罗带》、《还珠吟》、《 杜十娘》、《 红娘》等。

荀派传人:

学荀者极众,主要传人有 毛世来、 许翰英、 李玉茹、 吴素秋、 童芷苓、 赵燕侠、 张正芳、 曲素英、 刘长瑜、 孙毓敏、 宋长荣等。

客观评价

四大名旦:梅兰芳、荀慧生、程砚秋、尚小云四位杰出的旦角表演艺术家。他们是20世纪20年代起在京剧舞台上异军突起的四位艺术 明星,他们以各自的风格特色,各自的代表剧目,形成了四大 流派,改变了 老生唱主角的一统天下,形成了旦角挑班唱戏的新局面,创造了京剧舞台争奇斗艳、绚丽多姿的鼎盛年华。

◇梅兰芳的表演以庄重深邃, 气势非凡,简洁凝练而艺压群芳,塑造了 《宇宙锋》的赵艳容;《霸王别姬》的 虞姬;《贵妃醉酒》的杨玉环;《 凤还巢》的程雪娥等一个个华美形象。最为可贵的是他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见神采,成为京剧旦角的楷模,被誉为一代宗师。

◇尚小云的表演以神完气足,明快俏丽,美媚柔脆和文戏武唱为特点,他创造 《汉明妃》的昭君;《福寿镜》的胡氏;《 双阳公主》的公主;《 摩登伽女》的钵吉帝等艺术形象,不但显示了他深厚的、文武全能的功力,而且都有标新立异之处,给人耳目清明之感。

◇程砚秋的表演以文武昆乱无不精湛的艺术造诣而赢得观众。他的 青衣戏《武家坡》、 花旦戏《闹学》、 刀马旦戏《 穆柯寨》、 武旦戏《沈云英》、 昆腔戏《思凡》和《费宫人》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变声后,嗓音所限,为露巧藏拙,在唱腔上独辟蹊径,终以低回委婉、俏丽华美的 "程腔"演出了 《三击掌》、《骂殿》、《荒山泪》、《窦娥冤》等戏,为 旦角的唱腔开辟了新天地。

◇荀慧生的表演,无论唱、念、做、打,均在细微之处见神韵,见精巧。很注意从情感投入到唱、念、做、打中去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的神态深入人心。所以在唱念表演中绝无矫揉造作之感,而能神到,意到,一唱一动挥洒自如。他演的 《杜十娘》、《红娘》、《勘玉钏》、《大英杰烈》、《荀灌娘》都有各自准确的个性和特点,极其生动、逼真。

人物故居

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故居

梅兰芳在北京曾经住过多处地方, 李铁拐斜街是他的出生地; 百顺胡同、鞭子巷三条、南芦草园胡同、 无量大人胡同(今 红星胡同)等地都有他早年的住处。对外开放的梅兰芳故居,在 西城区寺街9号。

这里原是清代王府的马厩,解放前当过兵营,解放后经修葺而建成住宅,1950年梅兰芳回到北京,被国家安排至此处居住。这是一座典型的 四合院,有两进院落,院内树木成阴,环境幽静。1986年10月,这里作为 梅兰芳纪念馆正式开放, 邓小平为其题写了匾额。 故居中,有一幅梅先生蓄须的照片。那是 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蓄须明志”,坚辞任何演出,并留下的纪念照片。

当时梅兰芳以绘画谋生,但仍然难以维持生计,他只得让夫人把坐落在无量大人胡同的房子,连同家具、字画、书籍等统统卖掉。就这样,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

日本投降当天,梅兰芳当即剃去胡须,在 上海 蓝心大戏院举行了多年来的首场演出,和全国人民一起欢庆抗战胜利。

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因心脏病医治无效而逝世,周恩来总理特地批准,将他的遗体安葬在 香山脚下。他所使用的棺椁,材料十分特殊,据说是“茵陈木”的(老百姓也有称为“阴沉木”)的,本是当年为 孙中山准备的,后来由于苏联送来了水晶棺,这具棺木没有用上,便一直存放在一个棺木经营处里,不得随意动用。如今用来安葬一代名伶,也算是物得其所。)

西四北三条的程砚秋故居

程砚秋故居在西城区 西四北三条39号,是 坐北朝南的两进院落。他从1937年至1958年逝世,20年间一直在此居住。

他当年买下这房子后,老母亲很是欢喜,特地在家里摆了一桌酒席,答谢朋友。老太太请客人们上席后,却叫程砚秋坐到旁边的一张小桌子上,那里只摆了一盘酱菜、一盘窝头、一碗小米粥。老太太说:“御霜……现在你成了角儿,我让你吃这个,是要你别忘了过去的日子啊!”程砚秋诺诺连声,真的就坐在小桌子边上喝着小米粥啃窝窝头,在座的客人无不感动。1958年3月9日,程砚秋因心脏病抢救无效而逝世,年仅54岁。他是“四大名旦”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却最先逝世,令人痛惜。

椿树下二条的尚小云故居

1918年,尚小云自组“重庆社”,排演新剧目,多表现巾帼英雄人物。1937年,他又创办了“ 荣春社”,不惜变卖家产办学,培养了数百名学生。

说到尚小云自筹资金创办荣春社的故事,很令人感慨。这荣春社最初的社址,就是他位于 宣武门外椿树下二条的自家宅院。招生伊始,他便明确规定,入科的学生不立契约。荣春社的学生享有很好的生活待遇:不仅 统一佩戴“ 北平荣春社”的社徽,还一律发给社服,夏季穿竹布大褂、戴“德国盔”,秋天改瓜皮小帽,入冬则是青布罩衫棉衣,配航空帽、白手套和白口罩;每天定时就餐,天天有肉食,每月改善一次伙食,开饭前由尚小云亲自品尝,有时还和学生一起就餐;荣春社还特地与附近的一家澡堂建立了“包月”协议,以保证学生洗澡;就连学生看病,也有专门的“合同医院”……尚小云不仅不惜重金聘请名师任教,还先后租用了附近的数处院落作为校舍,分为东、西、南、北四院。

如此事业,必然有十分庞大的开销。尚小云作为京剧名角,虽然曾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和积蓄,但也难以应付。无奈之下,他陆续卖掉了位于京城各处的7所房产,以坚持办学。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把家人的许多珍贵金银首饰也卖掉了;他的夫人还亲自为学生缝制戏装,以节约开支。

尚小云对学生十分严格,不允许有不良嗜好,更不能容忍撒谎、诈骗、斗殴等恶劣行为。他在教学上也是一丝不苟,学生排练时,他常坐在台下亲自审查,如果出现差错,必须从头到尾重排。

经过一年多的培训学习,1938年3月16日,荣春社在“ 中和园”宣告正式成立,并举行了连续三天的招待演出。从此,荣春社即在“中和园”正式对外演出。

国民党统治时期,北京社会局势混乱,许多剧社陆续解散。荣春社也难以维持,于1948年5月2日被迫解散。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京剧重新得到发展,建立了“尚小云京剧团”,由尚小云任团长兼主演。他于1959年移居西安,担任陕西省艺术学校艺术总指导,后被聘为陕西省京剧院院长。

尚小云故居离 荀慧生故居不远,就在位于山西街北面的椿树下二条1号,这里也是荣春社旧址所在地。1950年,尚小云将房子卖给了国家,全家迁往 西单附近居住。后来这里属 宣武区椿树派出所所有。但因城市建设的缘故,该处是一片高楼,不仅故居已不存,连胡同都没有了。

山西街的荀慧生故居

荀慧生出身贫寒,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获得出众的声誉。但他在京剧艺术上所苦心进行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比如早年一些守旧的老演员就经常嘲笑他,有时甚至在演出的时候站在幕后故意大声学唱他那稍带梆子味的唱腔,以至扰乱了舞台上的演出。他只能压着气忍受。所以,他说自己的演艺经历 "是一部伤心史"

正是由于自己经历坎坷,使他对普通 艺人充满同情之心。旧时艺人社会地位低下,一旦失去表演能力,连饭都吃不上,甚至死后没有葬身之地。荀慧生不仅对生活窘迫的艺人时常解囊相助,还曾发起募捐购买义地的活动。经他倡议,"四大名旦"共同带头,一批著名艺人纷纷加入,在自新路买下了12亩空地,建成了 " 梨园 公墓"

荀慧生为人是非分明。 "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曾为支持抗日而参加过捐献飞机的活动,后来, 溥仪在东北建立 伪满洲国,邀请北京“名角儿”赴东北为其“ 登基大典”举行庆祝演出,有些艺人因为畏惧权势而被迫前往,但荀慧生决心抵制,声称:“绝不与汉奸为伍!”他知道不能硬抗,便以养病为名悄悄躲到天津一位友人家中,退出舞台达一年半之久,表现出凛然的气节。

荀慧生早年曾先后在 南半截胡同、香炉营二条、椿树上三条路北等处居住,后移居西单白庙胡同。而如今被作为故居的宣武区山西街甲13号,是他自1957年开始居住的地方。

这是一个带花园的四合院。荀慧生喜欢种树,亲自在庭院及花园中手植了梨、柿、枣、杏、李子、山楂、苹果、海棠等四五十株果树,而打杈、喷药、浇水、施肥,均自己动手。他的各种劳动工具井然有序地放置于小厢房中,擦拭得一尘不染。荀宅的枣子品质优良,味道甘甜,每年总要分赠给梅兰芳、 田汉、老舍、 欧阳予倩等人。

然而, " 文化大革命 "的狂潮,彻底破坏了小院的宁静。1966年8月23日,正值“文革”高峰,红卫兵将首都文化界的数百位名人押往太庙,进行残酷的“批判”、辱骂、殴打。荀慧生被释放回家的时候,脊背上血迹斑斑,衬衣已经被打得破烂不堪,与血痂粘在一起,揭下来都很困难。妻子悲泣不止,荀慧生宽慰道:“我会气功,每当u2018革命小将u2019的棍棒落下的时候,便运气抵挡,所以只是皮肉受些伤, 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可怜老舍,身体较弱偏又性格刚强,只怕他一时想不开……”不出所料,老舍第二天果然在 太平湖投水而亡。而荀慧生因诸病复发,也于1968年底黯然去世。

最后归宿

梅兰芳——夙愿未了身先逝

1960年,梅兰芳打算正式排演根据唐人传奇中的《 柳毅传》改编的《 龙女牧羊》。但从这年入冬起, 梅兰芳因长年劳累感到身体不适。次年7月间,他终因突发性 心脏病住进了医院。1961年8月8日,因病情突然加重而去世。 享年67岁。

程砚秋——鞠躬尽瘁殉艺术

1958年新春,国家文化部把率领中国艺术团到 巴黎参加国际戏剧节的重任交给 程砚秋。这个时候,他开始不时感到身体倦乏,甚至出现胸闷心慌、大汗淋漓的症状。当他因病情突发昏倒,才知道早已患上了严重的 心脏病。3月9日早晨,他永别了观众, 享年55岁。

尚小云——十年蒙难心力瘁

1966年5月, 尚小云正在为编演革命现代京戏《秦岭长虹》和改进戏校教育奔走,岂料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资产阶级反动艺术权威”而被关押批斗。1976年春日的一天,尚小云在家中突感身体不适,家人连忙送他到医院抢救,后因 心脏病再次发作,于4月19日逝世。 享年76岁。

荀慧生——孤苦零丁离世间

1966年夏天, 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动艺术权威”的帽子,接着又被勒令去劳动改造,有一次终于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后,他原有的旧病更加严重了。由于家人都受牵连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个人蜷缩在小黑屋里。1968年12月26日,荀慧生病故于北京, 享年68岁。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