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戊戌变法 - 陈宝箴
陈宝箴

陈宝箴

陈宝箴(1831-1900.7.22),谱名陈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江西省义宁(今修水)县客家人。1852年乡试中举人出仕,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两湖总督曾国藩所赏识。后任浙江/湖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兵部侍郎、湖南巡抚,时与许仙屏号为“江西二雄”。1895年在湖南巡抚任内与按察使黄遵宪、学政江标等办新政,开办时务学堂,设矿务、轮船、电报及制造公司,刊《湘学报》,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系清末著名维新派骨干,地方督抚中惟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后受到湖南守旧派王先谦、叶德辉的攻讦。1898年戊戌政变爆发,百日维新宣告失败,陈宝箴以“滥保匪人”被罢黜。 1900年7月22日(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7月26日病逝,享年70岁。
展开

人物简介

陈宝箴[zhēn],江西义宁州(今江西修水)竹垠里人。祖籍福建上杭,后迁居于江西义宁。父名伟琳,陈宝篇是其第三子,生于1831年(清道光十一年)。

1851年(咸丰元年)辛亥恩科乡试中举人。1853年回乡,随父组织义宁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

1860年(咸丰十年),入京会试,落第留京,与北京名士易佩绅、罗亨奎交游,切磋道义、经济之学,时人有“三君子”之誉。

1862年(同治元年)投江西席宝田幕中,为其参谋划策。

1864年(同治三年),赴南京投奔曾国藩,深受器重。1869年(同治八年),经曾国藩推荐,入京觐见,外简湖南候补知府。入湘,奉命代理因病而去的席宝田主持军务,镇压苗民起义,以功擢升道员,充营务处。

陈宝箴

1875年(光绪元年),署理湖南辰永源靖道事,治凤凰厅(今湘西凤凰县),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以苏民困。又率百姓凿沱江,使行舟畅通。

1880年(光绪六年),改官河南省之河北道,捐资创办学堂“致用精舍”。

1883年(光绪九年),升任浙江按察使,因前在河南省任内刑狱被劾,免职归家。

1886年(光绪十二年),经两广总督张之洞奏请,调广州。适黄河在郑州决口,被诏襄助塞河,所提治策,深为中肯,甚受河督李鸿藻重用,大臣交相论荐。

1889年(光绪十五年),湖南巡抚王文韶上疏荐“陈宝箴可大用”,召人都,次年授湖北按察使。视事三日,改授布政使。1893年(光绪十九年),调直隶布政使。

1894年(光绪二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光绪皇帝召见宝箴,询以战守方略,所奏甚合帝意,乃命宝箴督东征湘军转运。翌年宝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悲愤交集,痛哭流泪,叹道:“无以为国矣!”后屡为国事上疏,痛陈利害得失,希望变法图强。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后,为国家的危难痛心疾首,上疏时局利弊得失。同年升任湖南巡抚,慨然以开发湖南为己任,锐意整顿,刚到长沙任职就察劾县以下昏吏20余人,因得亢直美名。任湖南巡抚时,以“变法开新”为己任,推作新政。先后设矿务局、铸币局、官钱局,兴办电信、轮船及制造公司,创立南学会、算学堂、时务学堂,支持谭嗣同等刊行《湘学报》、《湘报》, 使湖南维新风气大开,成为全国最有生气的省份。在经济上关心民生,主张大力开发湖南矿业以救国民。推行新政功绩,首先打破了湖南自洋务运动时期以来被守旧势力控制的沉闷局面,开创了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先河,对当时湖南特别是长沙的社会经济起了开风气的作用。在发展工矿业中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奏准开设湖南矿务总局,此举既有利于国计民生,亦是自强之路。从湖南地理、经济等特殊情况出发,认为应优先发展矿业,奏称清廷并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

1895年2月湖南矿务总局在省城长沙正式成立。又拟奏了《湖南矿务简明章程》,对办矿的方法、经费、股份、矿质等问题作了若干具体规定。随后开始了大张旗鼓的招股建矿工作。同年还与长沙绅士王先谦、张祖同、杨巩、黄自元等商议,创办了和丰火柴公司 和宝善成机器公司,倡议创办的这几个企业,实际上是长沙也是湖南最早的企业,是湖南近代电信业的开拓者。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议,接设湘鄂两省间的电线,湖南一段自长沙省城起,沿湘阴、岳州、临湘一带驿路安设,至湖北蒲圻县境,计程225公里。全线竣工后,在长沙设立电报局,收发官、商电报,为湘省设立电报局之始。长沙及湖南近代工矿业的发轫,与外省民族工矿业的产生有很大区别。

1896年先后建起了常宁水口山铅锌矿、新化锡矿山锑矿、益阳板溪锑矿、平江黄金洞金矿等大型官办企业,其中以水口山铅锌矿为第一,铅锌产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委任宁乡秀才廖树蘅督办水口山矿,独创“明坑法”,顺利排去积水,使采矿效率大大提高。新化、益阳锑矿的大量开采,使长沙省城的炼锑业开始产生。1896年起陆续有民族资本家在灵官渡开设大成公司、湘裕炼锑厂。灵官渡则成为湖南省最大的矿产品转运码头。矿务政策对后任的经济决策影响甚深。

1898年5月,奏请力行新政,并提出兴事、练兵、筹款三策以挽救危亡。7月,保荐杨锐、刘光第参与新政。9月,奏请调湖广总督张之洞入京总理新政。但反对维新派“民权平等”说,也不满康有为的托古改制,对湖南守旧顽固势力的攻击采取妥协态度。 戊戌政变以“招引奸邪”之罪,受到“革职,永不叙用”处分。罢官后回到江西省南昌西山(今新建县境内)下筑“靖庐”栖身,生活惨淡凄凉。

1900年7月22日卒然去世, 终年69岁。死因《清史稿》不书,其子陈三立《先府君行状》亦讳而不言。但有记载说:“光绪二十六年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戴闳炯)率兵从江西巡抚松寿驰往西山靖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伏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至此,这位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的改革者,最终也未能逃脱那拉氏的魔掌。 

人物轶事

名联事件

撰题联

聚星征太史之后,明德动天文,继述千秋思祖武;

表宅著义门之望,嘉祥熙帝载,本支百世播清芬。

——题江西省修水县陈氏宗祠

陈宝箴贺赠联

行年至一万八千日;

有子为四百兆中雄。

——贺湖南省长沙时务学堂主讲梁启超之父(莲涧)50岁寿诞

陈宝箴撰挽联

扬厉声名二十年,恢先世无外规模,绝学号能传墨子;

谈笑折冲七万里,为中朝别开风气,乘槎何处觅张骞。

——挽曾纪泽(谥号惠敏)

赠联

万户春风为子寿;

半瓶浊酒待君温。

——两江总督曾国藩集句赠陈宝箴(1)

陈宝箴为人足智多谋,且有实干能力。曾国藩以两江总督驻安庆时,待陈宝箴为上宾,视之为“海内奇士”,并赠此联给这位青年后辈,足见其看重之意。陈宝箴一生做过两件大事:为席宝田建策,生擒太平天国幼主洪天贵福和大臣洪仁馐堑谝患#辉蕹晌卤浞ǎ鼍倭豕獾凇⒀钊窀ㄗ粜抡⒃诤涎哺紊侠贾危茫毂ㄖ剑耸狄担挛煜孪龋偃瘴率О芎螅谋7巳俗锉桓镏埃啦恍鹩茫司幽喜魃剑侥旰蠹从粲舳眨馐堑诙觥3卤鹑ナ朗保镒映乱1岁,对人生无常尚只有肤表的认识。上联“万户春风为子寿”,集自北宋·苏轼《王氏生日致语口号》诗句。“下联“半瓶浊酒待君温”集自北宋·苏轼《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女王城东庄禅院》七律,这是一句很有名的诗句。

议事有陈同甫气;

所居在黄山谷乡。

——两江总督曾国藩集句赠陈宝箴(2)

行人看尽东西水;

我佛能谈南北朝。

——清·安襄郧荆道按察使梁鼎芬贺湖南巡抚陈宝箴70岁(虚岁)寿诞

悼挽陈宝箴联

赫赫宗臣,一往沉冥向山僻;

哀哀孝子,百年长恨在天涯。

——江苏省通州著名诗人、教育家范当世挽陈宝箴

革职事件

1898年戊戌变法维新以及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遭受失败,是中国近代史乘的大事变、大悲剧。湖南是变法维新的发祥地,巡抚陈宝箴所领导而由其子陈三立襄助赞画的湖南新政,是清季改革的模范域区。1898年9月21日(清光绪二十国上年八月初六)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六君子”于京城菜市口。10月6日(农历八月二十一)惩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的上谕发出:“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

戊戌被难的“六君子”中,刘光第、杨锐都是陈宝箴所保荐,谭嗣同是倡导湖南新政的先进,而梁启超则是湖南时务学堂的总教习,与陈氏父子的关系不比寻常。“滥保匪人”、“招引奸邪”,良有以也。同时革职的有义宁之湘政同事候补四品京堂江标、庶吉士熊希龄,罪名是“庇护奸党,暗通消息”(纯系构陷);还有湖南按察使、新擢三品卿黄遵宪。对湖南新政的改革设施也毫不容情,责令湖广总督张之洞:“湖南省城新设南学会、保卫局等名目,迹近植党,应即一并裁撤。会中所有学约、界说、札记、答差别等书,一律销毁,以绝根株。着张之洞迅即遵照办理。”闻名中外的湖南新政,就这样悲惨地被停止了、被裁处了、被毁坏了。

陈三立极为沉痛,隔年叙及此事还有不能己于言:“二十四年八月,康梁难作,皇太后训政,弹章遂蜂起。会朝廷所诛四章京,而府君所荐杨锐、刘光弟在其列。招坐府君滥保匪人,遂斥废。既去官,言者中伤周内犹不绝。于是府君所立法,次第寝罢。凡累年所腐心焦思废眠忘餐艰苦曲折经营缔造者,荡然俱尽。独矿物已取优利,得不废。保卫局仅立数月,有奇效,市巷尚私延其法,编丁役自卫,然非其初矣。”父子所痛心者,并不是己身的去职丢官,是使得改革图强、“营—隅为天下昌”的愿望化为泡影。

1898年冬天被罢免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携家眷,离开湖南巡抚任所,迁往江西老家。1897年逝世的陈宝箴夫人灵柩也一同迁回,全家老幼扶柩而行。当时陈寅恪9岁,其兄隆恪12岁、弟方恪7岁、登恪不到2岁、妹新午5岁。不是回江西的修水县竹乡,而是在南昌磨子巷赁屋暂居。第2年筑庐南昌的西山(今新建县境内),陈宝箴即住西山之崝庐 , 方恪、寅恪、覃恪、宝箴、封可、衡恪、隆恪(5张)陈三立陪侍左右,眷属仍住南昌市里。经济状态极端拮据,后从湖南返回江西的途中,陈三立大病,第2年又病,险些病死。年底陈宝箴胞弟之女德龄死。未几宝箴长孙陈师曾之妻范孝嫦亦逝。而德龄几乎是反常地痛哭而死。戊戌政变对陈氏一家的打击是沉重的。

人物逝世

尤其让人不敢置信的是,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南昌西山只住了1年多时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春夏之间,陈宝箴便突然逝世了。陈三立的记载是:“是年六月二十六日,忽以微疾卒,享年七十。”在逝世的前几天,还写过《鹤冢诗》二章:前5天还在给陈三立写信。何以患“微疾”,便会遽尔而逝?陈三立呼天呛地、迸发血泪的陈词曰:“不孝不及侍疾,仅乃及袭敛。通天之罪,断魂锉骨,莫之能赎。天乎!痛哉!”继曰:“不孝既为天地神鬼所当诛灭,忍死苟活,盖有所待。”语意有未便明言的隐情。这是作于同年八月的《湖南巡抚先府君行状》里边的话,距宝箴之逝仅1个多月。在《岘庐记》中又深情愤抒:“孰意天重罚其孤,不使吾父得少延旦暮之乐。葬母仅岁余,又继葬吾父于是邪。而岘庐者,盖遂永永为不孝子烦冤茹憾、呼天泣血之所矣。”透漏出宝箴之死含蕴有不可排解的冤情。试想“断魂锉骨”、“烦冤茹憾、呼天泣血”,这是何等严重而深切的情绪表达。如果是正常的患病死亡,陈三立的精神状态以及所使用的语言断不致如是深重激昂。

死亡真相

陈宝箴究竟是怎样死的?江西的宗九奇在1987年刊布过一条鲜为人知的材料,即近人戴明震先父远传翁(字普之)《文录》手稿记载:“光绪二十六年(庚子)六月二十六日,先严千总公(名闳炯)率兵弁从巡抚松寿驰往西山崝庐宣太后密旨,赐陈宝箴自尽。宝箴北面匍匐受诏,即自缢。巡抚令取其喉骨,奏报太后。”《文录》手稿系孤证,发表后未引起太大注意。细审《文录》手稿之记载,可信度相当之高。如是陈宝箴实系那拉氏密旨赐死,且被害场面之惨毒,实有不可言传者。难怪陈三立要呼“痛哉,天乎!”再参之陈三立的有关诗作及相关材料,循陈寅恪提出的释证古籍需结合古典与今典的诠释学原则,破解散原布下的重重迷障,就知道戴氏《文录》之记载,是完全可以得到证实的历史故实。

陈宝箴冤死后的第2年(1901年)春,陈三立到崝庐扫墓。此时陈三立已挈妇将雏搬到南京居住。从南京到江西南昌西山可以乘船,经九江到达。《散原精舍诗集》上卷的一系列诗作记此次行程甚详。开始一首是《二月十日还南昌西山上冢,取城北驰道,至下关,待船作》,标题即注明了时间、地点、路线。接下支为《侵晓舟发金陵》、《江上三首》、《江上读王义门黄孟乐赠答诗因次韵寄和》、《由江入彭蠡次黄鲁直宫亭湖韵》、《夜舟泊吴城》一路行来,次第分明。再接下去隔一首,就是需要着意阐发《岘庐述哀诗五首》(略)。

终天作孤儿,鬼神下为证。(第一首)

渺然遗万物,浩荡遂不还。(第二首)

天乎兆不祥,微鸟生祸胎。(第三首)

儿拜携酒浆,但有血泪涌。

惊飙吹几何,宿草同蓊茸。(第四首)

维彼夸夺徒,浸淫坏天纪。

唐突蛟蛇官,陆沉不移晷。

朝夕履霜占,九幽益痛此。(第五首) 

家族成员

子,陈三立,陈三畏。

其子陈三立(1859~1937)字伯严,号散原,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

孙,陈衡恪,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陈寅恪。

其孙陈寅恪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陈衡恪,又名陈师曾,

著名诗人陈隆恪

著名编辑、诗人陈方恪

著名词人陈登恪

曾孙,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