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
  • 舞曲
  • 视频
  • 歌词
  • 简谱
  • 铃声
  • 名人
  • 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名人 - 人民大学 - 潘绥铭
潘绥铭

潘绥铭

现任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 。2014年10月,因“科研资金使用不明”受到了行政处分,提前退休。
展开

人物简介

潘绥铭,男,出生于1950年,1984年毕业于 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曾留学美国,主要从事 社会学研究方法、性社会学和性别人类学研究,

人物生平

1966年“文革”,1968年他便以下乡知识青年的身份来到黑龙江国营农场。1973年,潘先生离开了黑龙江,回到了内蒙古,上研究生时,女儿已经8个月了。在东北师大 读研时,他选择的是世界中世纪史。1984年,潘先生毕业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当教师。1985年,他第一次开设了性社会学课。一时间,几乎成为人大爆炸新闻。听课女学生骂他“脸皮厚”;一位极有资历的教授甚至对他的人格不屑一顾,“他整天就想这事”。有人劝他停课,也有人审查他的身份。

1988年,他的第一本性学专著《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学史》问世,到2000年时,已有《中国性现状》、《性,你真的懂了吗?》、《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生存与体验》、《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等六本专著出版,另有《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等三本译著出炉。

从1997年起,他多次只身闯入红灯区,与小姐们吃住一起,进行入住考察,出版研究中国地下性产业的专著《存在与荒谬》。2004年11月,潘绥铭在广东省科学馆作“21世纪中国的性问题”性学讲座, 为“一夜情”等最新性话语作注解。对于一夜情,潘绥铭认为其主要特征是“邂逅相逢”、“就性论性”和“互不纠缠”,而并非很多人认为的买。对于者,他反复强调的只是一点:小姐也是人,对她们进行的研究,也必须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主要思想

潘绥铭是性学家,曾自谓:“饭岛爱永远活在我的硬盘里,我也看耽美漫画。”潘绥铭不认同“处女情结”,认可“婚前性行为”鼓励年轻人恋爱,“在校期间没有谈过恋爱等于白念四年,这是教育部长的失职,该为此道歉!”并且撰文提倡青少年婚前性行为,“性教育只应该有一个u2018终极关怀u2019的目标:帮助所有的个体,尤其是下一代,都尽可能多地获得u2018u2019。性教育面对的是人,是青春。这些,我们牺牲不起,也没有权利去牺牲。”

潘绥铭

爱情论

潘绥铭诠释“什么是爱情”时说:“中国传统上只有夫妻恩爱。浪漫情爱,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公元11世纪,法国普罗旺斯省出现了第一个歌颂浪漫爱情的游吟诗篇《罗兰骑士之歌》,在那之前没有这东西,在西方经过1000年的成长,五四之后传到中国。现在但凡读书人,受过点教育的人,都信仰这个。那么在浪漫情爱出产地西方,为什么出现了分离?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爱情难于实现哪,这不就是这么简单吗?西方性革命为什么首先从大学生中刮起来,尤其在美国特别明显,跟这个有相当大的关系——爱情的幻灭。美国进入性革命的第三阶段,性和爱分离了。”

处男处女情结

2010年,潘绥铭在广州大学演讲中解说了自己的“处男处女情结”观点:“我们过去把性欲定义太窄了,只定义为男女上床,性幻想这些算不算啊?如果你把这些精神活动加起来的话,男性性欲最旺盛的是青春期的第一年。其实对于男性来说,你就想到处女的问题,有处男吗?男生从青春期第一天开始就遗精,性梦至少三天一回吧,性幻想至少一天五回吧?”他指着男大学生们问:“其实你就经常这样过着,都十来年了,你还说你是处男?!”

one night stand

2004年11月,潘绥铭在广东省科学馆作“21世纪中国的性问题”性学讲座, 为“one night stand”等最新性词语做了自己的注解。潘绥铭认为“one night stand”的主要特征是“邂逅相逢”、“就性论性”和“互不纠缠”,而并非很多人认为的买。

2004年11月,潘绥铭在广东省科学馆作“21世纪中国的性问题”性学讲座,对于“者”,潘绥铭表示了自己的观点:“小姐也是人,对她们进行的研究,也必须是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进行”。

出国经历

意大利罗马大学性意义的历史变迁研讨会,1990/10/13-23

美国密西根大学,访问学者,1993/6/13-9/20

英国威尔士大学,访问学者,1994/11/30-1995/6/25

美国匹斯堡美国性科学研究会,1996/5/6-15

加拿大温哥华第四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996/8/1-11

瑞士 日内瓦第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998/6/28-7/6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讲学,1998/10/11-11/13

学术兼职

卫生部预防艾滋病专家委员会委员

民政部婚姻家庭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性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性学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北京市性健康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市婚姻家庭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艾滋病工作网络副主席

中国-英国政府预防艾滋病合作项目的国家级专家

GLOBAL BIOETHICS(《全球生命伦理学》杂志,意大利)编委(1990年至今)

研究成果

专著

1、《神秘的圣火--性的社会史》,河南人民出版社,潘绥铭著,1988年5月出版,405页,30万字。(2000年改版为《性的社会史》,由同一个出版社出版)

2、《中国性现状--潘绥铭性学专题》,光明日报出版社,潘绥 铭著,1995年6月出版,630页,55万字。

3、《性学与性社会学》,福特基金会出版(未公开发行),潘绥铭著,1996年-1999年连续四次修订。16开,286页,47万字。

4、《性,你真懂了吗?-21世纪性学读本》,中国检查出版社,潘绥铭著,1998年1月出版,482页,42万字。

5、《中国性学百科全书性社会学卷》(主编、唯一撰稿人),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年2月出版,381-420页,11万字。

6、《存在与荒谬--中国地下性产业考察》,群言出版社,潘绥铭著,1999年1月出版,304页,30万字。

7、《中国大学生的性行为,1991-1997》,商务印书馆,潘绥铭、曾静著,2000年3月出版,31万字。

8、《生存与体验--对一个红灯区的追踪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潘绥铭著,2000年9月出版,45万字。

译著

1、《金西报告--人类男性性行为》 (KINSEY: Sexual Behaviour in Human Male)光明日报出版社,潘绥铭译,1989年7月出版,232页,20万字。

2、《女性性行为--金西报告续篇》(KINSEY: Sexual Behaviour in Human Female),团结出版社,潘绥铭译,1990年3月出版,375页,27万字。

3、《美国人的》(Sex in America),陕西人民出版社,潘绥铭、李放翻译,1995年11月出版,452页,32万字。

英文论文

1. RELATIONSHIP BETWEEN SEXUAL BEHAVIOR AND SEXUAL CONCEPTIONS AMONG THE MARRIED PEOPLE IN 27 CHINESE CITIES, declared in the Conference of Sex Research in Asian and Pacific Areas (Hong Kong, August, 1992.) (《中国27城市已婚者的性行为与性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亚太地区性学研究大会”上做大会宣读。香港,1992年8月。)

2. Misconceptions of Oldest Profession, JPRS-CAR-92-044.Social. (《对于的误解》,载于(美国)JPSR-CAR光盘信息资料,92年044号,92年6月24日出版。)

3. QUANTITATIVE BEHAVIORAL ANALYSIS OF PUBLIC HETEROSEXUAL PETTING IN CHINESE CIVIL PARKS, published in the book SEXUALITY IN ASIA, Hong Kong College of Psychiatrists, pp. 173-185, February, 1993, Hong Kong. (《中国城市公园里异性公开亲昵的定量行为分析》,载于《性在亚洲》, 香港精神科医学院出版,第173-185页,1993年2月,香港。)

4. CHINA: ACCEPTABILITY AND EFFECT OF THREE KINDS OF SEXUAL PUBLICATIONS, published in ACHIEVES OF SEXUAL BEHAVIOR (USA) ,Vol. 22, No 1, 1993, pp. 59-71. (《中国:对三类性物品的接收与效果》,载于《性行为档案》(美国), 第 22卷,第1号,59页-71页,1993年。)

5. CHINESE WIVES: FACTORS UNDERLYING THEIR ORGASM FREQUENCIES, declared in the Conference of Gender Issues In Chinese Societies (Miami Beach, USA, August 20-26, 1993) (《中国妻子频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在“华人社会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学术会议”上做大会宣读。美国迈阿密海滨,1993年8月20日-26日。)

6. A SEX REVOLUTION IN CURRENT CHINA, published 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 HUMAN SEXUALITY (USA), Vol. 6(2), 1993, pp. 1-14. (《当前中国的性革命》,载于(美国)《心理学与人类性存在杂志》, 第6卷,第2期,1993年,第1-14页。)

7. THE SCRIPTS AND CHANG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N SEXUALITY, published on GLOBAL BIOETHICS (Italy), n. 2-3/1994, pp. 132-149. (《中国传统性文化的遗产与变化》,载于(意大利)《全球生命伦理学》杂 志,1994年第2、3期合刊,第132-149页。)

8. HOMOSEXUAL BEHAVIORS IN CONTEMPORARY CHINA, published on JOURNAL OF PSYCHOLOGY & HUMAN SEXUALITY (USA), Vol. 7(4) 1995, pp. 1-17. (《当前中国的行为》,载于(美国)《心理学与人类性存在杂志》第7卷,第4期,1995年,第1-17页。)

9. MALE HOMOSEXUAL BEHAVIOR AND HIV-RELATED RISK IN CHINA, published on the book of BISEXUALITIES AND AID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pp. 178-190, Taylor & Francis Group Ltd., 1995, London. (《中国的男行为与艾滋病风险》,载于《双性恋与艾滋病:全球透视 》一书,第178-190页,泰勒与弗朗西斯出版公司,1995年,伦敦。)

10. SEXUALITY AND GENDER: BACKGROUND AND RESEARCHES IN CHINA, declared in the Conference of Sexuality, Gender and Reproduction, Asian & pacific Areas, (Cebu, Philippines, December 13-17, 1995), published on THE CONFERENCE REPORTS, De La Salle University, pp. 13-36, 1995, Manila. (《中国的性存在与社会性别的现状及研究进展》,在“亚太地区性存在、社会性别与生殖学术大会”上做大会宣读。全文发表于《大会论文集》,第13-36页,德拉瑟尔大学出版,1995年,马尼拉。)

11. CHANGING SEXUAL BEHAVIOR/RELATIONSHIPS IN CHINESE CITIES AND AIDS RISK , published on HIV/AIDS IN ASIA, AIDS program, UNDP, Vol. 4, No. 8, pp.1-3, September, 1995. (《中国城市里性行为/性关系的变化与艾滋病风险》,载于《艾滋病在亚 洲》杂志,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艾滋病项目出版,第4卷,第8期,第1-3页,1995年9月)

12. THE FACTORS INHIBITED CHINESE PEOPLE TO ANSWER QUESTIONS ON SEXUALITY, declared in 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SSSS (Society of Scientific Studies on Sexuality), (Pittsburgh, USA, May 1-5, 1996.) (《妨碍中国人回答性调查的诸因素分析》,在“美国性科学研究会1996年年会”上做大会宣读。美国匹斯堡,1996年5月1日-5日。)

13. Factors Related to Sexual Satisfaction in Mainland China. 载于The Canadian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Vol. 5(4) Winter 1996, pp 243-251.(《中国人性满意度的相关因素》,载于《加拿大全国性学杂志》,第5卷,第4期,243-251页。1996年冬天出版,)

14. Yin-Yang Ideas: Its Meanings in China and Significance in Current World, 大会宣读于并且发表于:Conference of Yin-Yang and Human Progress, ( New Dehli, Feb. 10-17, 1997), published in the Papers of the Conference on Yin-Yang, p. 1-5(《中国阳阳思想的含义与它对当今世界的意义》,在“阳阳思想与人类进步国际研讨会”上大会宣读(新德里,1997年2月10-17日),发表于大会论文集,第1-5页。)

15.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in Mainland China, The Journal of Sex Research, Vol. 34, No.4, 1997, pp.399-410 (《中国人的性满足与婚姻满足》,载于《性研究杂志》(美国性学会学刊)第34卷第4号1997年冬,第399-410页)

16. Knowledge Level of Preventing AIDS of Random Sampling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The 12th World Conference on AIDS. Swiss, Genena, June 28- July4, 1998. (《中国大学生的预防艾滋病知识水平》,大会宣读于第12届世界艾滋病大会,1998年6月28日-7月4日,于瑞士日内瓦。)

17. Social Policy, Female Sex Workers and Their Clients in China. Workshop on Sex Workers in China. UNAIDS, Beijing, August 1-5, 1998. (《中国的社会政策、性服务小姐与她们的顾客》,宣读于联合国爱滋病组织召集的“中国问题研讨会,1998年8月1-5日,于北京。)

18. The Move Toward Spiritual Asceticism in Chinese Sexual Culture. 载于: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M.E. Sharpe, Inc. New York, Fall 1998, Vol.31 No.1, pp.14-24)(《中国性文化的精神禁欲主义趋向》,载于《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M.E. Sharpe公司出版,纽约,1998年冬季,第31卷,第1号,第14-24页。)

19. On “Sex” and “Sexuality” in China: A Conversation with Pan Suiming. 载于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ISSN 0007-4810, The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Inc., Oaland, US; Volume 31, Number 1 /January-March 1999, pp.50-58) (《中国的性与性存在,专访潘绥铭》,载于《研究亚洲学者的公报》,该刊物公司出版,奥克兰,美国。第31卷,第1号,1999年1-3月,第50-58页。)

20. Study on Social Organizations of Three Red Light Districts, Summary Booklet of Best Practices, UNAIDS, No.1, 1999, pp.181-183. (《对3个红灯区的社会组织的研究》,载于《最佳实践汇总》,联合国预防艾滋病署,1999年第1期,第181-183页)

21. “Three “Red Light Districts” in China”载于Health, Sexuality and Civil Society in East Asia,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of Asia Studies, Amsterdam, July 2000, pp.1-29.(《中国的3个红灯区》,载于《东亚的健康、性与市民社会》,国际亚洲研究所出版,荷兰阿姆斯特丹,第1-29页)

25. Rough trade, rough justice, CHINA DEVELOPMENT BRIEF, 2002/06/28

中文论文

1. 《西方性革命的原因与结果》,载于《未定稿》1986年第22期。

2. 《中国新女性面临的选择与得失》,载于《中国妇女报》1987年12月6日。

3. 《性信息的私下传播与性犯罪》,载于《因性婚恋导致犯罪的研究》一 书,北京市政府社会科学领导小组出版,1988年,3万字。

4. 《女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载于《爱河鸳盟》一书,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9年2月出版,第152-178页,3,000字。

5. 《女性性权利的历史命运》,载于《未定稿》1989年第8期。

6. 《1949年以来北京市的婚姻家庭》,载于《当代中国北京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7. 《美好性感受的社会文化原因》,载于《中国性学》一书,广东人民出 版社,1990年1月出版(内部发行),7000字。

8. 《对艾滋病“高风险性行为”的KAPR研究》,载于《中国健康教育》,第7卷,第4期,第43-48页,1991年12月,7,000字。

9. 《国外娼妓的历史与现状》,载于《与社会控制》一书,朝华 出版社 1992年9月,第4-14页,10,000字。

10. 《国外对娼妓问题的态度与理论》,同上书,第33-39页,6,000字

11. 《国际妇女运动的性观念》,载于《婚姻与家庭》,1992年第4期。

12. 《关于的神话》载于《社会》,1993年第9期。

13. 《“性差”存在吗?》,载于《女性研究》,1993年第10期。

14. 《北京基层社会的婚外恋》,载于《社会》,1994年第2期。

15. 《性:当心禁区变误区》,载于《家庭》,1994第1期。

16. 《当前中国的性存在》,载于《社会学研究》,1993年第2期,第104——111 页 ,10, 000字。

17. 《中国男社交中的性关系》,载于《青年研究》,1993年第12期 第32 ——36页,6,300字。

18. 《女性:性关系社会规范的维护者——男与双性恋比较研究所证明 的》, 载于《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2期,第91——97页,8,500字。

19. 《北京人婚姻进步的新阶段》,载于《北京婚问题探讨》,北京市哲学 社会科学 规划办公室出版,1994年7月,第1——36页, 39,000字。

20. 《北京市婚姻质量调查报告》,载于同上书,第37——85页,53,000字。

21. 《女性频率的心理与行为因素》,载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4年 第8卷第4期,第168——171页,4,000字。

22. 《北京高校学生的性观念》,载于《青年研究》,1994年第5期,第35——41 页,7,000字。

23. 《中国地下性产业》,载于《视点》,1994年第9期,第6——10页,5,000字

24. 《Sexuality, 一个新词与一场革命》,载于《人之初》1995年第3期。

25. 《性社会学大纲》,载于《性学》,1995年第3期。

26. 《对于易的分析与预警》,载于《社会学研究》,1995年第2期, 第117—— 122 页,8,000字。

27. 《性不等于,法不等于法律》,载于《东方》1995年第3期,第62——69页,7,000字。

28. 《性文化:怎样走到今天的》,载于《东方》,1995年第4期,第53——60页 1995 年第5期,第82——89页,共21,000字。

29. 《性病:社会学的分析与预测》,载于《中国性学》,1995年第4卷第4 期,第 11——16页,6,500字。

30. 《中国男者社会交往中的艾滋病高风险性行为分析》,载于《浙 江学刊》,1995年第4期,第35——51页,7,000字。

31. 《再谈中国地下性产业》,载于《街道》1996年第4期,第13——16页, 8,000字。

32. 《性学:期待着方法论的突破》,载于《浙江学刊》,1996年第3期,第69 ——72页,7,000字。

33. 《艾滋病恐慌:整肃性道德的最后武器》,载于《街道》,1996年第8期, 第40——42页,9,000字

34. 《多种价值观中的美国性学》,载于《国际学术动态》,96年第9期, 6000字。

35. 《女性主义的性观念》,载于《街道》,96年第10期,7000字。

36. 《禁忌的进化原因》,载于《金秋科苑》,97年第1期,9000字。

37. 《论结婚的法理》,载于《第五届家庭学术讨论会论文集》,97年1月,9000字。

38. 《再谈中国地下性产业》,载于《街道》,97年第2期,7000字。

39. 《中国人性观念变化的轨迹》,载于《人之初》,97第2期,5000字。

40. 《性社会学不再沉默》,载于《街道》,97年第5期,9000字。

41. 《阴阳思想对女权主义的挑战》,载于《国际学术动态》,97年第6期, 第1——3页,6000字。

42. 《中国的艾滋病恐慌》,载于《中》杂志(香港),97年第7期,8000字。

43. 《婚内为什么难以定论?》,载于《反对家庭中对妇女的暴力:社会、伦理和法律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10月。

44. 《中国大学生的艾滋病知识水平》载于《中国预防医学》1997年4期。

45. 《三角洲的“二奶问题”》,载于《街道》,97年12期,8000字。

46. 《误导的男性性文化》,载于《婚姻与家庭》,98年6期,4000字。

47. 《中国性产业中的“妈咪”与“鸡头”》,载于《八面来风》杂志,1998年10期,8000字。

48. 《中国的禁娼政策与实际情况分析》,载于《八面来风》杂志,1998年11月,8000字。

49. 《中国的社会政策、性服务小姐与她们的顾客》,发表于:“东亚地区研讨会”,亚洲专讯研究中心、越南国家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越南河内,1999年4月10——15日。

50. 《中值得研究的几个问题》,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0年第6期4——6页。

51. 《中国3个红灯区的社区考察》,发表于:“东亚的性、健康与市民社会研讨会” ,阿姆斯特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举办,荷兰阿姆斯特丹,2000年7月8——12日。

52. 《中国的性革命的基本理论问题》,发表于:“中国人的家庭生活研讨会”,美国芝加哥大学人口研究中心举办,2000年9月10-12日。

53. 《性学在中国的发展与方向》,发表于:“东亚地区性学发展研讨会”,福特基金会举办,越南胡志明市,2001年4月12-15日。

54. 《社会学对于艾滋病传播的不同视角》,发表于:“中国英国政府间艾滋病合作项目——社会科学研讨会”,国家中英项目办,2001年5月11-15日。

55. 《性社会学、性的“虚拟现实”、性文学》,载于《复印报刊资料》2000年第5期,第65——68页。

56. 《性产业中的防病问题》,载于《性健康需求论文集》,中英预防性病艾滋病与性健康需求评估研讨会,2000、12、12——17,昆明。

57. 《中国性产业:我之所知与所思》,载于《社会科学与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研讨会论文集》,国际会议,2001、1、8——11,北京。

58. 《艾滋病对社会学的挑战》,载于《国际学术动态》,2001年第2期。

59. 《设立“性贿赂罪”实为昏话》,载于《改革内参》,2001年第5期。

60. 《质疑“不登记就是无效婚姻”》,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1年第2期,22——23页。

61. 《艾滋病对社会学的挑战》,载于《国际学术动态》,2001-2-10。

62. 《质疑“不登记就是无效婚姻”》,载于《中国青年研究》,2001-2-10

63. 《社会学的定性研究在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应用》,提交:国家中英艾滋病项目办公室;2001-3-24。

64. 《资中县艾滋病感染者的现状与关怀护理模式初探》,提交:四川省中英艾滋病项目办公室,2001-3-29。

65. 《社会学定性研究的本质与精华》,发表于:“中国英国政府间艾滋病合作项目——艾滋病的快速评估研讨会”,国家中英项目办,2001年4月12——16日。

66. 《预防和干预艾滋病工作中的社会调查方法》,提交:卫生部第9个预防医学项目办公室,2001-5-11。

67. 《21世纪中国城市婚姻与性问题展望》,发表于:“新世纪中国城市问题研讨会”,清华大学、阆中市政府举办,2001-6-17。

68. 《从社会学角度看公共卫生学科》,提交:华西医科大学、四川省中英项目办公室,2001-8-30

69. 《当前大陆的性革命》,发表于“两岸三地性/性别研讨会”,2001-9-16

70. 《恐慌,不能预防艾滋病》,载于《人生》,2001-10-10。

71. 《中国:艾滋病的性传播可能性》,发表于:“第6届亚太地区艾滋病大会”,澳大利亚墨尔本,2001年10月11-19日。

72. 艾滋病在中国:性传播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发表于“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大会”,2001-11-16

73. 《对于性产业涉足人员的干预》,发表于“第一届中国艾滋病性病大会”,2001-11-17

74. 《四川省城郊/路边性产业中的艾滋病风险与最佳干预模式》,提交:国家中英艾滋病项目办公室,2001-12-1。

75. 《艾滋病研究给社会学提出的新问题》,载于《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

76. 《艾滋病研究给社会学提出的新问题》,全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第6期。

77. 《性的敏感问题调查中的伦理原则与操作》,发表于:“艾滋病防治和科研伦理学问题研讨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联合举办,2002年4月12——15日。

78. 《中国性教育:经验与社会控制》,发表于“东亚地区性教育研讨会”,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联合举办,泰国曼谷,2002年5月22-26日。

79. 《中国婚姻研究的新视点:夫妻恩爱与浪漫情爱的冲突》,发表于:“家庭:优化与凝聚国际研讨会”,上海社科院、美国内布拉斯州立大学林肯分校联合举办,2002年6月12——14日。

80. 《性革命与婚姻进步》,载于《大学人文读本:人与自我》第180——185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夏中义主编)

81. 《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作用――以“多伴侣性行为”的调查分析为例》,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第140——150页。

82. 《东北地区性产业与城市女性失业问题研究》,提交:亚洲专讯研究中心,2002年10月。

83. 《无法回避的存在――透视“性产业”的存在形式》,载于《社会学家茶座》,第一期,2002年10月。

84. 《珠江三角洲城市失业问题及关系研究》,提交:乐施会(国际救助组织),2002年12月。

85. 《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与预防艾滋病有关的方面》,发表于:“中美艾滋病相关研究培训研讨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联合举办,2002年11月1——3日。

86.《中国人初级生活圈的变革及其作用》,《浙江学刊》2003年第一期,(核心期刊)。

87.《为艾滋病感染者送去歌声》,《光明日报》2003年2月14日3版(核心期刊)。

88.《禁娼,究竟禁什么?》,《凤凰周刊》2003年第7期,21——22页。

89.《预防艾滋病将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中国党政干部论坛》(中央党校主办)2003年第3期36——38页。

90.《中国东北地区劳动力市场中的女性者》,《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3期,(核心期刊,第2作者)。

图书作品

1. 《中国伦理学百科全书婚姻家庭伦理学卷》(副主编),吉林人民出 版社1993年12月出版,351页,34万字。

2. 《北京婚姻问题探讨》(主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1994 年7月出版 ,402页,35万字。

3. 《应用社会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出版,505页, 41万字。

4. 《中国性学百科全书性社会学卷》(主编),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8 年2月出版,11万字。

科研项目

1. “北京市婚姻新情况的调查研究”,课题组组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 规划“七五”项目,1990-1992年。该研究的成果于1993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社会科学研究一等奖。

2. “中国者的性行为与艾滋病风险的KABP研究”,课题组组长。 国家预防艾滋病委员会与卫生部的“预防艾滋病中期规划”项目,1993 -1994年。于1994年通过了卫生部与世界卫生组织的联合鉴定。

3. “对于性传播疾病的社会学分析与预警标准的研究”,课题组组长。中华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会1993年项目,1994年完成并通过鉴定。

4. “提高北京人婚姻质量的操作方法的研究”,课题组副组长。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八五”项目,1993-1995年。于1995年完成并通过鉴定。

5. “中国夫妻之间在性行为与性关系方面的交换模式研究”,课题组组长加拿大新布朗斯威克大学资助的研究项目。1994年完成。研究报告(英文)已经发表于《加拿大性学》与美国《性研究》。

6. “对于中国性存在和社会性别的状况与性学研究的发展状况的研究”, 课题组组长。与菲律宾德拉瑟尔大学的合作研究项目。1995年完成。

7. “对全北京市大学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的随机抽样调查”,课题组组长 自费项目。分别完成于1991年9月和1995年11月,以便考察大学生性行为的历史差异。

8. “对于大众传媒工作者的性学基础的调查研究与培训”,课题组组长。 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1995——1997年。

9. “对于中国既有性学资料与信息的调查研究与服务”,课题组组长。福 特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1995——1997年。

10. “全国大学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的调查”,课题组组长。国家教委社科基金项目,1997——1998年。

11. “中国人的性观念与性知识水平的随机抽样调查”,课题组长。《人之初》杂志委托项目,1998年1月——7月。

12. “性服务小姐的个案研究”(“中国农村外出打工妇女研究”课题的子课题),课题组长,中国社科院项目,1997年10月——1998年12月。

13. “大众传媒中的性教育研究”,课题组长。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1998——2000年。

14. “中国性学发展历程与成果研究”,课题组长。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1998——2000年。

15. “在计划生育工作进行性教育的研究”,课题组长。福特基金会资助的研究项目,1998——2000年。

16. “中国人的健康与家庭生活”,课题组长。国际合作项目,1998——2000年。

17. “大中城市总人口中的性病风险的社会学研究与预警标准”,课题组长,中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99——2000年。

18. “中国人的性关系与性行为”,课题组长,国际合作项目,1999——2000年。

19. “四川省城郊/路边性产业中的艾滋病风险与最佳干预模式”,课题组长,国家中英艾滋病项目,2001年。

20. “全国本科生的性观念与性行为”,自筹项目,2001——2002年。

21. “东北地区性产业与城市女性失业问题研究”,海外合作项目,2002年。

22. “珠江三角洲城市失业问题及关系研究”,海外合作项目,2002年。

出版教材

1. 《婚姻家庭与性》,载于《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1月,第214-243页(第9章), 25,000字

2. 《性社会学研究及其应用》,载于《应用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5年11月,第139-161页(第6章),28,000字。

3. 《婚姻家庭社会学》,载于《社会学概论(国家教委统编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即将出版,30,000字。

获奖情况

1. 《神秘的圣火》,河南省社科新书奖,1988

2. 《神秘的圣火》,全国优秀妇女理论书籍奖,1989

3. 《恋爱也应重视性选择》,四川省期刊优秀论文奖,1989

4. 《婚后之目的》与《寻求婚后的美好感受》,中国法制期刊优秀论文奖,1989

5. 科研项目“北京市婚姻新情况”,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等奖,1992

6. 论文《北京市婚姻质量调查报告》,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993

7. 参与科研项目“创建完整的社会学教学体系”,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3

8. 论文《艾滋病高风险性行为的KAPR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奖,1994

9. 论文《中国当前的性存在》,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7年6月

10. 文章《新婚,请注意性心理协调》,国家计生委系统科普刊物优秀作品奖,2000年5月

行政处分

科技部党组2014年10月通报巡视整改情况称,国家审计署2012年4月审计发现,潘绥铭教授承担的由卫生部牵头组织实施的“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有关子课题在审计时发现存在问题。潘绥铭因“科研资金使用不明”受到了行政处分,从二级教授降为三级教授,退休年龄也提前到60岁,故其已于前年退休。

潘教授长期主持对中国者的大型访谈,其中牵涉到给者访谈报酬的问题,而此次事发的原因也正与此笔报酬因无法开发票而导致使用不明有关。

被誉为“中国性学第一人”的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因“科研资金使用不明”而遭到了行政处分。根据消息称,潘绥铭教授长期主持对中国者的大型访谈,其中牵涉到给者访谈报酬的问题,而此次被处分的原因也正与此笔报酬因无法开发票而导致使用不明有关。

更新日期:2024-11-21

免费下载联系我们下载帮助免责声明版权声明用户协议隐私协议撤稿声明作品投搞关于我们常见问题网站地图

声明:网站内容全部来自于网络公开搜索结果,不保证100%准确性,仅供参考,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提供版权证明来信通知,我们72小时内删除!

本站仅仅提供一个观摩学习的环境,非赢利性网站,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

删稿邮箱: teheyi@foxmail.com

Copyright @ 2023-2024 www.teheyi.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