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政官
概论
古代日本从中国导入律令制体制的时候,将执掌祭祀的神祇官和执掌政治的太政官二者完全分开,形成了二官体制。太政官统括八省——中务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刑部省、大藏省、宫内省——是最高的国家机关。天平宝字2年(758年)到天平宝字8年(764年)之间曾使用了“乾政官(けんせいかん)”这一唐风称呼。
到了平安时代,摄政、关白代理天皇执政,因此这一时期太政官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作为国家的最高机关,太政官仍然在国政的处理过程中发挥着作用。
进入武家社会之后,太政官的实际作用逐渐被瓦解。镰仓时代,太政官仍具有政务处理机构的功能;但是到了室町时代,太政官就基本形式化了,其中的官职也仅仅作为名称而存在。
明治维新之后,律令制被彻底废止,律令制太政官制度也寿终正寝。
太政官官职
太政官与律令制的其他部门一样实行四等官制,设 长官、 副官、 判官(审查官)及主典(书记官)。太政官系统包括议政官(政策决定机关)、少纳言局和弁官局(事务部门)、巡察使(临时监察官),在这之下设置八省。太政官系统具有唐代的门下省与尚书省的功能:少纳言局责类似于门下省,弁官局则类似尚书省。
台阁
在古代中国,与太政官类似的总揽政务、辅佐皇帝审议政策的机构,被称为“台阁”。日本在向唐朝学习律令制的同时也用“台阁”来称呼太政官。这种称呼也被明治维新之后的太政官制继承,直到1885年用以“内阁”为中心的内阁制度取代了太政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