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坚
基本介绍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9月 籍贯:湖北武汉人,祖籍江西。
职务: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化学学院副院长、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农药与化学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兼职:中国化学学会会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湖北省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知名学术刊物(JCP), (JPC A/B), (JCC), (JOC)评论员。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分子模拟与设计、分子合成、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其性质的研究。
教育经历
1985年9月至1989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年9月至1995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有机合成研究所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
1997年11月至2000年10月,日本京都大学工学部合成生物化学系学习,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6年09月至2001年06月,华中师范大学粒子物理研究所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
2002年06月至2003年08月,加拿大约克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工作经历
1989年7月至1992年8月,湖北教育学院化学系助教;
1995年7月至1996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助教;
1996年7月至2001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讲师;
2001年7月至2002年11月,华中师范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2002年12月至今,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教授;
2004年7月至今,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4年7月至今,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
承担科研项目情况
1、国家“973”前期专项(2007CB116302):以光合作用系统为靶标生物合理设计除草剂的分子基础, 2007.6-2008.12,主持人。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20873049、20672041、20203009):2009-2011、2007-2009、2003-2005,主持人。
3、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06-0673):农药分子虚拟筛选新策略与方法,2007.1-2009.12,主持人。
4、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绿色化学农药的生物合理设计、合成及其化学生物学》,No.IRT0953, 2010.1-2012.12,骨干成员。
代表性论文
1. Ren, Y.; Ke, W.; Li, Y.; Feng, L.; Wan, J.*; Xu, X.* Understanding the Spectroscopic Properties of the Photosynthetic Reaction Center of Rhodobacter sphaeroides by a Combined Theoretical Study of Absorption and Circular Dichroism Spectra, J. Phys. Chem. B, 2009, 113, 10055-10058.
2. Li, Y.; Wan, J.*; Xu, X.* 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vertical excited states of benzene, pyrimidine, and pyrazine by the symmetry adapted cluster - 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method, , 2007, 28, 1658-1667.
3. Zhang, Q.; Wan, J.*; Xu, X.*; Yang, G.; Ren, Y.; Liu, J.; Wang, H.; Guo, Y. Structure-based Rational Quest for Potential Novel Inhibitors of Human HMG-CoA Reductase by Combining CoMFA 3D QSAR Modeling and Virtual Screening, , 2007, 9, 131-138.
4. Wan, J.*; Xu, X.*; Ren, Y.; Yang, G. A Time 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a-84 Phycocyanobilin Chromophore in C-Phycocyanin, , 2005, 109, 11088-11090.
5. Wan, J.*; Zhang, L.; Yang, G.*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for Phenyl Triazolinones of Protoporphyrinogen Oxidase Inhibitors: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J. Comput. Chem., 2004, 25, 1827-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