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峰
作家 夏青峰
简介
1947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新加坡华文学校教导主任,马来西亚吡叻州华文兴中中学教员,沈阳石棉水泥制品厂统计员、计划科长、车间主任及厂部办公室主任,辽宁省政府经研中心经济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对外经济研究室主任,辽宁省国际经济信息中心研究员。辽宁世贸组织咨询研究中心总编辑,中国华侨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名誉理事,辽宁省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1947年开始发表作品。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个人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椰子肥,豆蔻香》,小说集《国术师》、《椰子园里》,散文集《山芭散记》、《新加坡情思》、《马来恋歌》,随笔集《异国风情趣事》,中篇小说集《侨乡人家》,论文集《当代海外华人经济》、《战后海外华侨华人社会变迁》、《海外华文文学札记》、《开窗看世界》等,及散文小说集《热带行吟》。
江苏数学特级教师
个人简介
夏青峰,男,1971年1月生,安徽庐江县人,1989年参加教育工作。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华士实验学校副校长兼国际部主任。先后被评为江阴市十佳科技青年,江阴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无锡市师德高尚好园丁,无锡市首批学科带头人,无锡市名教师,无锡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二批培养对象,中国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中心常务副秘书长、江苏省教科院基教所兼职研究员。
1997年,分别获无锡市、江苏省小学数学教学比赛一等奖第一名,并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第三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荣获一等奖第一名,为江苏省问鼎全国教学比赛一等奖开了先河。应邀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上课讲学六十多场。课堂教学实录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在省级以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一百多篇,参编教育书籍四十多万字。一篇论文在省教育厅组织的“教海探航”论文评比中获一等奖数学学科第一名。另有4篇论文在省级论文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被省教研室吸收成为新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写组成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网论坛版主。
2003年在《江苏教育》杂志上连续发表了10篇《全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辅导讲座》的进修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江苏教育》2002年第2期B版以《走近夏青峰》为标题,发表了其教学思想与经验的长篇报道。2004年暑假,作为“义务支教团”成员,深入西部地区进行了十多天的义务讲学活动,《人民日报》以《投进西部的阳光》为题作了长篇的专题报道。2005年第2期的《小学青年教师》开辟了“夏青峰专辑”栏目,作为封面人物介绍,刊登了其系列文章。
内心独白
“教师没有一个成为大师、成为名家的欲望和冲动,对教育改革便很难产生一种执着的动力和持久的热情。当然这种大师、名家不是那种很功利的成名成家,而是作为一个教育者,要有一个信念,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把自己的班级、校园建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自己的精神家园。师生一起在这里追求真知、奉献爱心、实现自我、结伴成长、感受欢乐和成功,大家都对自己的班级、学校充满着一种感激之情、眷恋之情。达到这种境界的老师,我想就可以说是教育的名师、大师了。”
学生观
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孩子看;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看。
课堂教学观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真的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吗?在传统的教育中,这种提法有它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当今社会,当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孩子创新潜能的开发时,我们的视线就不能只集中于某一块天地。我常常有这样的感觉,我们的教育哪里仅仅在课堂,我们的教育又哪里仅仅在学校,我们的教育要关注孩子的整个生活过程,而课堂,我们只应把它当作一个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场所,因为创新火花的真正闪现、研究活动的真正开展,往往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校外。我们要努力让学习和生活相融,追求课内课外的一体化。
而一旦进入课堂教学,我们就必须让学生发展并快乐着。教数学不能搞“玄乎”,整天让学生置身于“抽象”之中。要找到它和生活的联系,发现它的趣味。要让孩子们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比如,我一般不照搬课本上的学习材料,而是尽量做到陌生的材料熟悉化、陈旧的材料时代化,让材料贴近学生的实际,他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和需要感。课本关于百分数的例题内容是“东台子村造林”,说实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高。我就编了一道实例应用题:这个月红领巾广播组的稿件中,我班有24篇,六(2)班有20篇,我班比六(2)班多百分之几?还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学习材料来增加学科的吸引力。比如小数除法的例题,我就把它改成“袋鼠跳一下是青蛙跳一下的多少倍”,这样学生很容易就会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夏青峰的人性数学
尊重学生的人性,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差异、选择和兴趣。尊重差异就要看清差异、正视差异,就不能强求一致,而要利用差异,同时给学生以选择的机会和权力。夏青峰建立了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日记,用卡片的形式随时加以记载、收集、整理;布置家庭作业,实际上是学生明天要学习的内容,对好、中、差三个层次的部分作业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的“实际状态”而不是教师想当然的“应该状态”,然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处理。
尊重学生的兴趣,夏青峰的宗旨是“让快乐植根于孩子的心灵”。课堂上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学生不仅可以自主选择、自由搭配、不计人数,还尊重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愿意讨论的就讨论,想独立思考的就让他独立思考。不怕没想法,就怕学生不去想。
理解数学的本性,就需要对数学教育本质的回归。数学教育是什么?夏青峰认为,学生通过数学的学习,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能够建立有效的数学模型,从而创造性地解决现实问题,让数学为学生所用。其实质在于现实问题和现实应用。夏青峰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让数学回归生活。夏青峰的数学例子总是具有现实可感性、活生生的、开放性的,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展示数学定理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规律,让学生掌握数学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夏青峰喜欢问学生四句话:关于这一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自学这一部分内容,你又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不太清楚的地方?这样的引导就是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练习的内容大多是生活实际问题,对于一些思想方法,如实验、转化、归纳、尝试、估计、迁移类推、化抽象为具体、分小步子前进等,也都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构建数学文化。夏青峰为学生购置了许多数学书籍和报刊,小黑板上挂出“每日一题”,创办“数学小抄报”,评选“数学小博士”,组织不同类型的“数学兴趣小组”……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着一种数学学习的氛围和乐趣。
夏青峰的人性数学中还有一点:尊重数学教师的个性。没有数学教师的个性,就没有数学教育的个性,更谈不上发展学生的学习个性。数学教师首先是个教师,然后再是数学;先关注人,再关注数学。学生觉得这个老师上课“喜欢笑”,夏青峰注视学生的目光总是满含期待和赞许,接近学生时,他总喜欢用手抚着孩子的肩。这些无声的语言也许在不知不觉间让孩子愿意亲近这个老师和这个老师所教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