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王良星,福建利郎集团董事长,“商务”的创意是利郎董事长王良星从当时流行的掌上电脑“商务通”获得的灵感。2001年,利郎的产品,从休闲装到正装,均被赋予了“商务男装”的概念。王良星还提出了:“简约不简单”的品牌口号,将开发“简约不简单”的“商务男装”作为利郎的发展战略目标。刚刚44岁的王良星给人的印象谦逊而精明。他认为,尽管利郎在国内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品牌,“但我们还只是刚刚创立了一个平台”。“跟国外品牌比起来,国内品牌也就能给自己评50分。”王良星说:“这个50分指的是,如果我们国内的服装品牌,跟国外的品牌去比、去学,能每天学一点、进步一点,这样累积起来,中国的服装业应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大国,服装出口额中50%以上为来料加工,30%由进口国提供商标、款式、纸样进行复样加工,自有品牌服装仅占10%左右。拥有国际知名品牌,一直是服装界从业人士的追求和梦想。
创业
梦想,从几台缝纫机开始,“买来布料,在地板上用剪刀裁;做好衣服就拿到批发市场上卖,大部分卖给各地的个体老板。因为价格便宜,所以销路很好”。1990年,靠着辛苦赚来的1万多元,王良星买了几台缝纫机,雇了7个工人,在家里开始了创业。“就是为了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抱着这么一个简单的愿望,从“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开始,王良星开始了自己的梦想之旅。尽管那个时候赚了不少钱,但王良星并不知道衣服卖出后顾客有什么反映,也不知道是哪些消费群体购买了衣服,更不知道做一个企业还需要品牌。在总结利郎发展的几个阶段时,王良星把刚开始创业的8年归结为“赚钱”和“小富”的阶段,那个阶段他安于现状,没有谋求更大的发展。
创牌
创业十年的时候,王良星突然意识到商标不等于品牌,一个企业没有品牌,可能会随时“全军覆没”。于是,他请专业机构做了一些市场调查,调查结果发现,虽然利郎在福建有很好的知名度,但是缺乏美誉度和信任度。而这正是一个企业的品牌问题,王良星说:“品牌应该是有生命、有思想、有灵魂、有自己的主张和自己的个性,不是说有了知名度,就有了品牌”。“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我在经历了对自己的短暂怀疑后,开始反思,下定决心要向别人学习。”王良星说,“品牌连锁使我找到了一条发展自有品牌的康庄大道。”于是,王良星紧急调整公司战略,启动了品牌经营和连锁专卖的道路,“从1997年到2000年,我们请了很多专家重新制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研究了走品牌经营的道路,我们的业务也从做批发转到连锁专卖和品牌经营,从单一的西装做到整个男装系列。”在今天的王良星看来,这个阶段可以称之为“利郎的反思调整期”。从这个时候,利郎人开始了服装与品牌的创新之路。
思想者
这是一个企业老板,掌控至少数亿资产的运作,但他说自己的事情很少,就做一件事:思考。
企业最忙的时候,他往往不在现场,但仍在思考。
近期,他不惜花费150多万元带领企业高管70多人赴清华大学集中培训两周,成为轰动一时的话题。与此同时,早报记者了解到他正在筹划与省内一家高校合作,投资创办商学院。
当我们感叹他经商“悠闲”的同时,不由得像他一样思考:也许,他的做法正在开启一个新的时代!由此,企业老板关注企业战略多于具体事务;由此,职业经理人得以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他,就是利郎(中国)有限公司总裁王良星。业内业外凡熟悉他的人都直呼他“王良”。
人物故事
王良星,如今中国服饰业的一位知名人物。上周,早报记者通过在晋江的一次深入采访中,了解到其曲折的创业之路,也见证了一个由电焊工成长为民企巨子的传奇经历。
经历曾经营建材做电焊工
很少有人知道,王良星初中毕业后,经营过建材,做过电焊工,刚刚迈入社会的经历并不比多数人起点高。
1989年,他加入二哥王冬星创建的晋江市青阳陈村鞋帽服装三厂,进入服装行业。后来,他以七台家用缝纫机、三万元的投入,低门槛,开始了“利郎”的创业之路。
在服装业,他成长较快。1990年3月创办的中外合资企业晋江晓升服装实业有限公司,由他担任总经理;1995年4月,利郎(福建)时装有限公司成立,他出任董事长;利郎(中国)有限公司2005年创办,他担任总裁。
困顿面临倒闭想关门大吉
回想创业初期,王良星从香港引入资金和设备,在产品的款式、面料上独树一帜,通过石狮批发市场销往全省各地,很快便打开了省内的市场。
从1990年到1995年,西服畅销使利郎成为省内知名服装品牌,产品供不应求。“有时来不及包装就被拉走”,一位公司职员回忆道。
但后来,随着同质化竞争的加剧,利郎先前的优势被极大地削弱。新派服装势力的崛起也带动各地形成自己的批发市场,许多人议论说“坐商时代已经结束了,经商时代正在中兴”。
在多种力量的作用下,当时“从没有迈出过福建本土”的利郎服装市场销量一再下滑,几乎沦为三四线品牌。
人们还记得,那时的利郎面临倒闭,王良星甚至有了“关门大吉”的想法。上世纪90年代后期,泉州众多民营企业成长的黄金时间,却在严酷考验着利郎的生死存亡。
求索
南下北上多方请教
面对企业前进过程遭遇的重大挫折,怎样让濒临绝境的利郎焕发光彩?王良星南下北上,向专家求教,向同行学习,到处寻找“高人”支招。
其间,当然吃了不少闭门羹,但他就是凭着那股谦虚好学的韧劲,不断学习、总结,终于艰难地实现由批发走向连锁经营的市场战略转型!同时也树立起一个二次创业的目标———“重新整合,打过长江,拓展全国”。
频繁拜访高人,让王良星增长不少见识:当时服装行业同质化非常严重,利郎的西服已失去市场优势,继续做西服也是行不通的,利郎必须走出一条差异化竞争道路,并且,光从产品质量上宣传、提高也不够,得从更高层面上着手,带给消费者一种全新理念。
破局
著名的“商务通灵感”
经过百般思索,当时非常畅销的商务通让王良星找到灵感:“商务就是差异化!既然一个商务通都能实现上百万的销量,说明这个群体消费潜力巨大,拥有较强的购买力。倘若把目标群体锁定在这上面,肯定会得到发展。”
“商务休闲”几个字从王良星的脑海中脱颖而出。
2000年,利郎确立了自己的市场细分定位,在全国率先推出“商务休闲男装”的概念。
光有概念还不够,还需要有效的传播。王良星认为,要让消费者认同一个品牌的独特价值,必须下两方面功夫,一是内涵,二是强势媒体的传播。
经过高层反复研究,决定聘请一位形象代言人来演绎产品本身的内涵。层层筛选之后,目标最终锁定在陈道明身上。
2004年3月,服装行业公认的广告投放淡季。利郎的形象广告却开始登场。王良星认为:竞争对手没有动静的时候,往往是切入的最好时机!
三个月后,利郎的销售额增长三倍,加盟者络绎不绝,也造就了后来业界津津乐道的“商务通灵感”。
突进
借奥运阐述“第一论”
热身效果明显,时机也差不多成熟了。王良星随后借奥运会又点了一把火,将利郎的“水”烧到了100度。
2004年8、9月份,利郎投入巨资,借奥运期间的高频率广告,塑造全国品牌,形成“有品位的高档男装”印象。
随后,“地面部队”蜂拥而上。王良星一声令下,在2003年就已经着手准备的、数百名利郎培训专员倾巢出动,奔赴各地开辟“革命根据地”——品牌专卖店。
这期间,主帅王良星也频频出动,利用奥运效应大做营销文章。
每到一地,王良星都会对那些存在疑惑、放不开手脚的人来上一番精神鼓动:“奥运会上110米栏的冠军是谁?”众口一词:“刘翔。”
“那你们知道第二名又是谁?”众皆哑然。
“这就对了,做任何事情都只有第一才被人接受、记住,第二就是失败。既然要做服装的事业,我们就得做到最好,标准只能做第一。”攻心为上,在王良星极具诱惑的煽动下,大批加盟者坚定了信心,一些持观望态度的人也纷纷加盟开起专卖店。
在这一系列的举措之后,利郎大获成功,在2004年一跃成为服装行业最大的“黑马”。
商务通
1999年至2000年,“商务通”红遍大江南北,这个现象给当时的王良星极大震撼。也正是吸取了商务通的商务人士定位,利郎从那个时候起,走起了“商务路线”。王良星说:“当时以休闲服装为主的利郎,加上商务的定位后,就变得特别有味道。因为,创业者正在快速增长,白领阶层的人数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需要西装革履,但更多时候,他们需要不打领带也能够从容地从事商务往来与应酬。”也正是这个时候,利郎把自己的消费者定位为“男性商务人士”,主要消费群体为25~45岁的相对成熟的人群,并从2001年起,专门聘请陈道明为形象代言人。正是这个定位,使利郎成为国内知名品牌。
路线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尽管已经有19年的历史了,但利郎真正为人们所了解,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自2001年以来,我们的营销额每年都在翻番,但企业成长历程并不顺利。特别是2003年,公司资金很困难、人才很匮乏,这时,我们有一个比较大的举措,即把公司信得过的人员推到全国搞了几个直营分公司,再一次完善我们的营销体系”。尽管也意识到了此举的风险,但王良星相信这会给利郎带来远期的效益。更让人惊讶的是,利郎把直营分公司建在了四川、河南、安徽等地,而没有选择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直到今天,利郎的专卖店主要还是分布在地级和县级市,大中城市还比较少,“我们走u2018农村包围城市u2019的路线,一是由于公司当时人才、资金不足,如果去攻打大城市市场,势必加大投入;二是由于利郎的定位和价格,在中小城市很有吸引力。”王良星说,正是这种举措,让利郎“绝处逢生”。
当时这种做法让许多业界人士看不懂,但王良星却认为,“一个创新者肯定会有一些风险,但风险背后的机遇也是比较大的;如果一般人都看懂了生意能这样做的话,可能我们就没机会了”。
人才
现在不提“以人为本”的企业很少,但真正让员工“当家做主”的企业却很少。2002年,福建省晋江市曾组织48位企业管理者到北京大学学习,那次学习经历让王良星至今难忘,也为他今年率领中高层管理者来清华大学学习打下了“伏笔”。我们做了这么多年,在企业原始积累和市场开拓的道路上,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缺乏管理规范,而通过学习,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管理规范化。”王良星说,“在北大学习的时候,一个教授讲了个寓言故事,其道理就是怎么想办法让我们的员工和经销商睡不着,他们都睡不着,我们就睡着了,也就是说,公司管理者应该懂得如何把具体的事情u2018分权u2019。那次学习让我悟出了怎么把利郎的事情u2018分权u2019,怎么把权利和金钱分给员工和经销商、分给合作伙伴。这是个很大的收获”。“正是由于这种机制,让每个利郎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前景,一方面是压力,一方面是充满激情”。
目标
按照王良星的估计,利郎现有的2000多名员工中,已经有了上百名百万富翁。谈到自己的近期目标,他说:“到2008年,我盼望利郎能创造100名千万富翁、1000名百万富翁。”“只要我们诚心诚意地对待员工和经销商,他们再诚意对待顾客,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好。别人都很奇怪为什么进入利郎的人工作都像发疯似的,这是因为他们体会到了在利郎工作可以为自己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而不是为我们打工。”王良星说,自从实现“分权”后,利郎的年销售收入从几千万元上升到了6亿多元。王良星说:“我们要让每个利郎人都有当家做主的感觉。我们要充分信任员工,你能做什么职务,能拿多少钱,就看你的能力。实际上我们是在用梦想引导员工,所以我常常说利郎是一个造梦工厂。这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企业,我们欢迎敢于做梦敢于奋斗的人加入我们的团队。”